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1.
目的:了解上海闵行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为社会相关部门提供建议。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收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收入我院的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作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小,外地籍贯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人院多因自语吵闹和违反社会治安等原因人院,并伴有多种躯体异常情况。结论:当一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成为流浪精神病患者时,不仅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伤害,同时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患者家属和社会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他们再次流浪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横断面凋查,采用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AD)以患者自评和照料者代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119例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老年期痴呆患者自评的QOL-AD评分为(28.49±5.63),高于照料者代评(27.26±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患者自评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抑郁(P<0.01),照料者代评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抑郁(P<0.01)、日常生活能力(P<0.01)、精神行为症状发作(P<0.05)和亲属应激(P<0.05).结论 为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延缓病情进展并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单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16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16周疗效观察,进一步验证利培酮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利培酮起效时间和剂量。方法 2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完成为期16周的观察。其中男性119例,女性 82例,平均年龄(39.35±12.41)岁,利培酮平均治疗剂量4~6mg/日,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16周分别评定BPRS、SANS、CGI、TESS量表。结果 利培酮总有效率86.56%,显效率67.66%,锥体外系副反应6.97%。结论 利培酮对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效,起效快,治疗量低,安全性高,患者对该药依从性好,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首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研究。阿立哌唑组31例,氯丙嗪组34例,两组均以PANSS量表[1]评估疗效,以TESS量表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PANSS阴性症状减分第8周末阿立哌唑组优于氯丙嗪组(P<0.05)。阿立哌唑组与氯丙嗪组的总体疗效相当(P>0.05)。TESS量表评估显示氯丙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和胆碱能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阿立哌唑高(P<0.05)。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疗效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相当,但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氟伏沙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氟伏沙明治疗焦虑及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符合CCMD-Ⅱ-R诊断标准的52例焦虑症和5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氟伏沙明6周开放性治疗,剂量50-150mg/d,治疗前后予HAMD、HAMA评定,并观察副反应。结论:氟伏沙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同样有效,6周总有效率,焦虑症74%(37例),抑郁症73%(39例)。两组间总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氟伏沙明治疗焦虑症与抑郁症一样有效,可视为一种抗焦虑症的有效药物,而且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观察服药前后心电图变化。结果 患者服药后第1、2、3个月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与性别、药物剂量、年龄和病程的关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利哌酮缓释片对心脏的影响较小,作为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心脏毒性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园艺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手段逐渐引起重视,但目前研究很少,也缺乏相应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目标:探讨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疗效,探索园艺疗法在精神卫生中心规范化实施的可能性。
  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5年12月在本院康复病房符合入组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10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试验组合并园艺治疗,在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康复治疗师的带领下进行园艺治疗,每周3次,每次90min,共12周。具体内容包括对花卉进行配土、栽植、浇水、施肥及修剪;对田园进行泥土翻耕、播种、浇水、施肥、拔草及捉虫以及花草的观赏、蔬菜的采摘、烹饪、品尝。每次课程结束前10min由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治疗师总结并点评。两组在基线、治疗4周末、治疗12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评估。
  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婚姻、文化、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平均剂量、在治疗前PANSS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试验组PANSS得分在治疗4周末、治疗12周末随访时较对照组得分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01; t=-5.57,p<0.001);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F=253.03, p<0.001;对照组F=67.66,p均<0.001),两组阳性症状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在治疗4周和治疗12周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随访t=-3.69, p<0.001;t=-3.67, p<0.001;12周随访t=-3.55, p=0.001;t=-3.34, p<0.001),自身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阳性量表试验组F=13.76 p<0.001;对照组F=5.12, p=0.0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试验组F=156.40, p<0.001,对照组F=56.72, p<0.001)。两组之间阴性量表得分在治疗12周末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 p=0.007),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F=103.94, p<0.001;对照组F=34.03, p<0.001)。
  结论:药物治疗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症状,但药物治疗合并园艺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对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