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入院方式的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按入院方式的不同分为二组:公安系统110组和卫生系统120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公安110组精神病复发者多见,占38%(P〈0.01);卫生120组伴发各种严重躯体疾病者较多(P〈0.05);公安组以骂人高歌乱舞等阳性症状为主,卫生组则以少语少动等阴性症状为主(P〈0.01);医疗费用方面公安110组精神病院亏损更明显,达70%(P〈0.01)。结论:不同人院方式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处理应有差别。流浪精神病患者医疗干预问题突出,建议精神卫生立法多部门协同解决。  相似文献   

2.
徐亚红 《当代医学》2010,16(7):103-104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康复训练对策。方法对80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情感平淡、思维贫乏、情感交流障碍、运动阻滞、不关心身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良行为习惯、对周围活动不感兴趣、不愿与人交往。结论加强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行为治疗及工娱疗活动,对改变患者原有不良行为、减轻缺损程度、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流浪救助与慢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流浪救助与一般慢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02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和70例慢性精神病患者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年龄较低,以来自外省及本省农村者居多,文化程度以小学以下为主,已婚率较高,而离婚率较低。病程短,住院时间短,入院时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低下,诊断以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与少年期精神障碍为主。治疗上主要以单用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而疗效以好转和无效者居多。伴发躯体疾病主要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传染性疾病、骨折较多,而在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则较少。结论: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与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显著差异,他们是一特殊的精神障碍群体,需要采取综合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德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385-2387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点、入院出院方式及生存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符合CCMD-3诊断标准,在本院2007年3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9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个人信息不详者居多,公安部门及救助站送入者居多,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为主,病情较重,肇事率较高,以街上流浪、裸体行走、伤人毁物、扰乱交通治安、脏臭流浪居多,部分伴躯体疾病。救助站接出院居多,家属接出院占15.3%例,家属承担费用仅占5.8%。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去向难定或不明,影响了社会和谐,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管理、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仍迫切需要精神卫生立法。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CCMD-3对本院关爱病区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7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未婚、离婚、邻近省市户籍、无工作者居多,公安部门送入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而精神病复发居多,精神分裂症为主,伤人毁物、脏臭流浪居多,大多伴躯体疾病,救助站和慢病院接出院居多。虽然家属接出院占33.6%例,但家属承担费用仅占14.8%,医院承担医疗费用66.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影响了社会和谐,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精神卫生立法是精神科目前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许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22-24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2011-2012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青龙山精神病院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防御机制调查分析,并与常规入院精神障碍患者及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较常规入院精神障碍患者和正常人更加频繁.结论:提高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减少流浪的发生,可以减少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的过度使用.加强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干预,可提高对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闪应雪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330-2330,2342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管理新模式.方法:对2005年7月~2009年3月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是弱势人群中的弱势,需要用心去关爱,需要全社会去关爱.全民参保救助流浪精神病患者带来新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朱琼 《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440-2441
目的:探讨伴有躯体疾病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75例,按是否伴发躯体疾病和肢体残疾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用自制量表和BPR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BPRS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支持系统更加缺乏,对照组优于研究组(P<0.05)。结论:伴躯体疾病和肢体残疾者疗效更差,社会支持系统更加缺乏,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方法: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人按伴发躯体疾病与否分为研究组(伴发躯体疾病)和对照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传染病、骨折等占前几位。研究组:各项目资料不全者比例较高(P〈0.05);由慢性病防治院送入方式较多(P〈0.01);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少语少动、扰乱交通较多,而在言语紊乱包括骂人高歌方面较少(P〈0.05);医疗费用由慢性病防治院记帐付费较多,但家属付费者更少(P〈0.01)。精神病院总体亏损明显。结论:流浪精神病人伴发各种躯体疾病多见,对自身及社会危害大。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重视及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148例进行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148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年龄以25岁~50岁最多,入院原因以乞讨流浪为主,其次有言语行为怪异、伤人毁物等;入院诊断显示精神分裂症最多,其次为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经过临床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住院时间2 d~78 d,平均(8.6±1.3)d,最终救助站遣返原籍最多,其次为家属接出院,剩余无法查清身源或找不到家属,病情稳定后送至福利院管理,住院期间无1例死亡.结论 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比较常见,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且以成年人为主.政府需加大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力度,建立相应的福利院或收容点,及时制定政策与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许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892-2893,2895
目的:探讨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非正常性行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我院的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非正常性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及对照研究。结果: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非正常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流浪患者及常规入院女性患者,有低龄化及高龄化趋势,性病发生率高,情感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患者非正常性行为发生率高。结论: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极易受到性侵犯,已成为性病感染高危人群,在其救助过程中要做好性病筛查,性安全知识教育,同时需要公安、民政救助、卫生医疗、社区等机构多方协作,共同维护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许俊  朱洪  唐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7):749-750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2005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29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病种多、诊断难、病情重,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伴随躯体疾病多,疗效相对差,社会危害大。结论:对流浪精神病人应多方协作,加强管理及投入,促进病人康复,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84-86
目的研究与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65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发肢体残疾和躯体疾病分为对照组(32例,无)与观察组(33例,是)。采用自制量表对两组基础资料及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经2个月常规治疗后,采用BPRS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社会支持系统比较缺乏,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PRS总分为(82.34±8.75)分,与对照组(74.12±7.58)分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社会支持系统较差,且治疗后疗效并不理想,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量表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间>1年的12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多数姓名、年龄、既往史和籍贯不详;滞留在院人数自2005年后逐年增加,至今仍滞留在院107人(其中2005年后入院的人数为104),占85.6%;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赤身裸体、伤人毁物、扰乱交通、问话不答为主;存在言语功能障碍者占85.6%、生活自理能力差者占82.4%、智能低下或无法检查者占88%、精神疾病无法确诊者占43.2%;住院后常伴发各种皮肤病、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死亡率高。结论: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多存在言语功能障碍,难以获得有效信息,诊断和治疗难度大,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多部门协作救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技能训练对住院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60例住院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有关技能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技能训练1年后,患者ADL、SDSS评分较训练前好转,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及自理能力等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技能训练帮助住院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促进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躯体形式障碍[1]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予小剂量药物和心理治疗,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作SCL-90[2]评定,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SCL-90评定差异显著(P<0.01).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诉复杂多样,心理治疗为其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钟龙  潘蕾  郝文静  汪富军  胡小平  胡秀秀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11-1313,1316
目的:了解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常见抗原抗体阳性携带情况。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住院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701例采用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胶体金法)检测乙肝五项、抗HIV、抗Tp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HAV、抗HCV抗体,同期正常住院的460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1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抗Tp抗体阳性率4.1%(其中男性2.2%,女性6.2%,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HBV总感染率45.4%,抗-HBs阳性率31.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BsAg阳性率9.3%,抗-HBc阳性率19.0%,高于对照组(P<0.05);抗-HCV阳性率2.4%,HBeAg阳性率1.9%,抗-HBe阳性率5.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发现1例抗-HAV阳性和1例抗-HIV阳性。结论: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是某些传染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是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该常规血清标志物检查,加强监管,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75-77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从各地救助站接收的6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测定智力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DSM-Ⅳ诊断标准。统计分析本组60例患者的首次流浪年龄、流浪时间、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资料,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男性的总智商评分为(66.82±17.91)分,明显高于女性的(61.84±12.98)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与其受教育水平、首次流浪年龄呈现出较明显的正相关,与被救助次数以及流浪时间呈现出较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对于流浪精神病患者来说,因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社会相关部门还应针对这一群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建立患者档案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