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刺五加冲剂中异秦皮素的薄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五加冲剂中异秦皮素的测定法为:先用氯仿回流提取,在硅胶G薄层板上用环已烷-氯仿-95%乙醇(4∶12∶1)为展开剂,将异秦皮素与其它成分分离后。再用岛津CS-910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进行荧光扫描(激发波长365nm,发射波长500nm)。回收率为101.6%(n=5),变异系数为3.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使用 NRS2002风险筛查表对呼吸科收住的98例住院患者进行筛查,并收集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资料。结果98例住院患者中,有营养风险的患者29例,发生率为29.59%。有营养风险和无风险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较高,应加强营养风险筛查;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来确定二仙汤及其拆方中是否在ICR小鼠体内有雌激素样作用。方法采用子宫增重实验、ELISA实验法,通过对幼龄小鼠子宫湿重和血清中相关激素的影响,观测是否具有雌激素的作用。结果子宫增重实验中,淫羊藿组和茅二组可使动物子宫系数明显升高。在血清雌激素与睾酮含量水平测定实验中可以看出,四温组明显能升高小鼠的血清雌激素水平(P〈0.01),巴茅组的雌激素水平反而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二仙汤组、四温组、茅二组、淫羊藿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初步验证了二仙汤及其部分拆方的雌激素样作用。二仙汤各拆方组中,含有淫羊藿剂量大的组对小鼠子宫增重的幅度和雌激素水平明显大于淫羊藿剂量小和不含淫羊藿组,所以二仙汤的雌激素作用很可能是淫羊藿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淫羊藿素和脱水淫羊藿索对人类乳腺癌细胞株T47D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淫羊藿素和脱水淫羊藿素对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T47D的细胞增殖作用.并以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和雌激素受体ERB激动剂DPN为工具药来评价淫羊藿素和脱水淫羊藿素发挥雌激素样作用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对T47D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淫羊藿素和脱水淫羊藿素在10-8~10-6范围内能促进T47D细胞的增殖,并将T47D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推进,促进DNA合成,提高细胞分裂增殖指数,且淫羊藿素和脱水淫羊藿素促进T47D细胞增殖作用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所拮抗.结论 淫羊藿素和脱水淫羊藿素具有雌激素活性,此作用可能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症状晨僵,关节破坏后伴有关节疼痛,关节畸形等;关节外症状主要包括有胸闷、心前区疼痛、消化道出血、头疼、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RA在我国的患病率为  相似文献   
6.
7.
痰热清注射液对ANIT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ANIT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α-异硫氰酸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检测大鼠血清ALT、AST、TBA、TBIL、DBIL和IBIL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痰热清注射液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ALT、AST、TBIL、DBIL和IBIL水平;痰热清注射液中、低剂鼍组均可明显降低TBA水平;痰热清注射液各剂量组能明显改善肝细胞组织坏死损伤.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对ANIT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先疏肝再疏肝健脾、先健脾再疏肝健脾"不同治疗方法对肝郁叠加肝损伤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造6周肝郁叠加肝损伤大鼠模型,采用束缚叠加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法造模(5.89 g·kg-1,1次/3 d),同时灌胃给药。4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双环醇组(0.2 g·kg-1),四逆散组(4.32 g·kg-1),六君子汤组(9.26 g·kg-1),柴芍六君子汤甲组(柴甲组;疏肝健脾,13.57 g·kg-1),柴芍六君子汤乙组(柴乙组;先疏肝,再疏肝健脾,13.57 g·kg-1),柴芍六君子汤丙组(柴丙组;先健脾,再疏肝健脾,13.57 g·kg-1),每组6只。光镜、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结肠组织切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脏、结肠组织G蛋白偶联受体5(TGR5),肠黏膜闭锁连接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TGR5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肠组织TGR5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肠ZO-1,Occludin,Claudin-1 mRNA及PC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柴丙组血清ALP,ALT,AST,TBIL,DBIL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六君子汤组、柴甲、柴乙、柴丙组肝脏组织TGR5 mRNA肝脏表达显著升高,结肠组织TGR5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双环醇组、柴甲、柴乙、柴丙组结肠ZO-1,Claudin-1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双环醇组、四逆散组、柴丙组PC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柴丙组比较,双环醇组、四逆散组肝脏TGR5,结肠Z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且结肠TGR5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六君子汤组、柴乙组结肠PC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损伤状态下进行先健脾治疗能减轻肝损伤,"健脾"治疗能提高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含量,进而改善胃肠道功能,这与TGR5激活进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干细胞更新并驱动损伤后的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依据;探讨其对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双环醇组、柴芍六君子汤甲组、柴芍六君子汤乙组、柴芍六君子汤丙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各给药组采用束缚法叠加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造模(5 m L/kg,体重,2次/7天),同时灌胃给药,连续42天。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采用比色法检测5h-尿木糖排泄率;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肝组织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显著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显著降低,肝组织存在较严重病理损伤;模型大鼠AI、Bax及Bax/Bcl-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Bcl-2及5h-尿木糖排泄率对比正常组显著降低,"知肝传脾"有其生物学依据且与肝细胞凋亡相关。各干预方式均可不同程度减轻模型大鼠上述指标变化。"当先实脾"之柴芍六君子汤丙组对该模型各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其它干预方式。结论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其生物学依据,肝细胞凋亡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自行设计的含铅穿戴用品对125I粒子植入患者的放射性屏蔽效果,优化辐射防护的个体化方法。方法:125I粒子植入患者69例,术后根据粒子植入的部位和数量选择穿戴不同类型的含铅防护用品。术后24小时内检测患者无屏蔽与穿戴不同铅当量屏蔽用品在不同距离的辐射剂量,并按接触时间计算与患者密切接触的病区医务人员(AAED)及陪护人员(AED)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患者无屏蔽时,在0.5 m处的医务人员所受的年平均辐射剂量小于放射工作人员限值20 mSv,在2 m处接近公众限值1 mSv,在4 m处接近本底;在1 m处的陪护人员所受的平均辐射剂量接近公众限值1 mSv,在4 m处接近本底。患者穿戴0.25 mmPb含铅屏蔽用品时,零距离有58位患者的辐射剂量高于本底,但对医务及陪护人员产生的平均辐射剂量接近公众限值,其中最高者为1.8 mSv;穿戴0.5 mmPb含铅屏蔽用品时,患者零距离辐射剂量接近本底。结论:125I粒子植入后,患者穿戴0.25 mmPb含铅屏蔽用品时,绝大部分(68/69例)患者不会对医务及陪护人员造成辐射损伤;粒子植入数量较多和/或植入部位距体表较近的患者,若穿戴0.25 mmPb的屏蔽用品在0.3 m处辐射剂量大于本底,则应穿戴0.5 mmPb的含铅屏蔽用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