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简介患者,男,63岁。1990年5月30日2时无明显诱因感左上腹隐痛,伴恶心、多次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液,每次30~500ml。既往无胃病、肝病史。于当日18时30分入院。5月31日内窥镜检查:见食道下端左前壁0.8cm×0.5cm溃疡伴出血;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无异常。血中胃泌素含量正常。给予甲氰咪呱静脉滴注,每次0.4g,每日3次。辅以对症治疗。因发热于6月2日口服乙酰螺旋霉素(肠溶片),每次0.2g,每日4次。6月4日晚,上腹部不适及恶心、呕吐症状重新出现,但未吐咖啡样物。6月6日停服乙酰螺旋霉素片。次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  相似文献   
2.
侯薇  毛高平  宁守斌 《安徽医药》2015,19(9):1718-1721
目的:探讨应用气囊辅助内镜( BAE)治疗小肠息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8月至2014年7月对199例小肠息肉患者行BAE检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情况,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及小肠息肉内镜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199例小肠息肉患者共接受558例次BAE诊治术,摘除小肠息肉共3391枚,其中直径5~10 mm 801枚(23.62%),11~30 mm 1887枚(55.65%),31~50 mm 563枚(16.60%),>50 mm 140枚(4.13%),最大者约为7 cm ×10 cm。发生21例次(3.76%)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15例息肉残根出血和6例肠穿孔。结论 BA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息肉治疗方法,对大多数小肠息肉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而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肝癌切除术后高凝状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手术切除后机体凝血活性的改变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 方法:切除正常成年615小鼠部分肝脏,24 h后取血测凝血活性.在部分肝切除(PH)的动物同时给予脾接种转移性肝瘤细胞,在手术前后给予纤溶酶抗凝治疗,饲养动物11d 后分析肿瘤转移程度. 结果:单纯PH组术后血小板聚集(PL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明显增加(P=0.018<0.05,P=0.012<0.05),提示凝血活性显著增高;由于凝血因子消耗,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P=0.007<0.01, P=0.0019<0.01).在给予PH组动物纤溶酶处理后,除PT 外,几乎全部恢复到手术前水平(P>0.05).手术 抗凝治疗组肿瘤转移程度较单纯手术组有明显减少(P=0.003<0.01). 结论:PH后机体高凝状态与术后肿瘤转移增强可能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侯晓婷  毛高平 《安徽医药》2018,22(10):1888-1891
目的 评价气囊辅助内镜(BAE)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 对168例临床疑似小肠肿瘤患者行BAE检查。其中100例和30例患者分别同时行腹部CT和胶囊内镜(CE)检查,最后进行汇总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168例患者最后经病理证实小肠肿瘤104例,其中BAE检出小肠肿瘤101例,BAE对小肠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12%、100.00%。100例腹部CT病变检出率为52%(52/100),确诊小肠肿瘤44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97%、78.95%。30例CE病变检出率为80%(24/30),确诊小肠肿瘤16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1%、27.27%。 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很好的安全性,可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唐杰  杜斌  毛高平 《北京医学》2007,29(4):252-252
空泡蝶鞍综合征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使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蝶鞍空泡变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少数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及垂体功能减退.我们收治1例伴垂体功能减退的空泡蝶鞍患者,以顽固性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无伴随颅内高压症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人端粒相关蛋白T-STAR并研究其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哺乳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GBKT7-hTERT,以pGBKT7-hTERT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cDNA文库筛选;构建pVP16-T-STAR和pMhTERT重组载体,脂质体法将其与报告质粒共转染入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以pM-53 pVP16-T、pM3-VP16为阳性对照,以pM53 pVP16-CP为阴性对照;以pM-hTERT pVP16、pM pVP16-T-STAR、pM pVP16为交叉阴性对照。ELISA法检测报告基因CAT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TERT,将获得的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证实为是已收录的人cDNA序列T-STAR。pGBKT7-hTERT和pVP16-T-STAR共转染之后,报告基因CAT的表达(A值为0.258)显著高于阴性对照(A值为0.002~0.015)。结论T-STAR与hTERT在胃癌细胞内发生了相互作用,T-STAR可能是人端粒相关蛋白新成员,通过hTER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乙醇对清醒兔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酒精是引起胰腺炎的常见原因.本文观察乙醇是否影响清醒兔Oddi括约肌的运动.方法健康白兔8只,在无菌条件下埋置Oddi括约肌测压管.手术后恢复7d进行实验.将测压管连接于低顺应性毛细血管水灌注系统,记录Oddi括约肌压力变化.经十二指肠分别灌流5%,15%和30%乙醇30min,灌流速度0.5mL/min;静脉则注射同样浓度的乙醇.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计算灌流乙醇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参数变化.结果①经十二指肠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分别为12.8mmHg±2.5mmHg和8.5mmHg±1.3mmHg,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7.4mmHg±4.3mmHg)(P<0.05和P<0.01),并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十二指肠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位相收缩的振幅分别为42.3mmHg±14.6mmHg和27.6mmHg±11.3mmHg、频率分别为(次/min)2.8±1.1和1.9±0.7、动力指数分别为45.5±12.3和33.3±12.7,与生理盐水对照(振幅、频率和动力指数分别为57.6mmHg±18.4mmHg,1.9±0.7次/min和26.7±11.6)比较也明显降低.②经静脉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11.7±2.1和8.2±1.6mmHgvs16.7±3.5mmHg)(P<0.05和P<0.01).静脉灌流15%后Oddi括约肌位相收缩的振幅、频率和动力指数分别为47.6mmHg±16.5mmHg,2.7±1.0次/min和37.6±14.5,灌流30%乙醇后三个参数分别为31.6mmHg±13.2mmHg,2.1±0.8次/min和31.4±13.4,与生理盐水对照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和P<0.01).③经十二指肠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位相收缩的周期时间分别为7.4s±2.1s和8.3s±2.5s,经静脉灌流后分别为7.2s+2.3s和8.6s±2.7s.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都有明显增加(P<0.01).④比较经十二指肠或经静脉两种途径灌流乙醇对Oddi括约肌运动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醇减弱Oddi括约肌的运动可能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胆胰管,此可能是酒精引起胰腺炎的主要机制之一.十二指肠和静脉灌流乙醇两者都影响Oddi括约肌运动,提示饮酒后酒精经消化道吸收入血亦可继续干扰Oddi括约肌运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治疗小肠巨大息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应用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巨大息肉进行镜下切除的情况:包括息肉的大小、形状、病理、息肉切除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等,并对患者的内镜随访情况和外科干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共检出小肠巨大息肉488枚,成功切除442枚(直径20~30 mm 112枚,31~50 mm 280枚,>50 mm 50枚;最大者长径达80 mm),术中出血47例(10.6%),术后出血4例(0.9%),并发穿孔2例(0.5%).11例患者因息肉巨大无法镜下摘除转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谨慎使用双气囊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可安全摘除绝大多数小肠巨大息肉.这项技术不仅节省了医疗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外科手术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急性低压缺氧对狗胃肠移行复合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高度状态,观察狗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 应用低顺应性毛血管水灌注消化道腔内测压系统记录清醒狗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活动。先在低压舱海平面记录狗正常MMC,然后分别在MMCⅡ相初期和后期模拟升至3000m至5000m高度停留1h,记录MMC的变化。并在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胃动素浓度。结果 3000m高度对MMC无明显影响,但在5000m高度发现;(1)狗MMC周期时间延长,主要是Ⅱ相时间延长,Ⅲ相时间缩短;(2)在MMCⅡ相初期模拟升空,胃窦和十二指肠MMCⅡ相收缩振幅和动力指数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P<0.05,P<0.01),MMCⅢ相被抑制;(3)在MMCⅡ相后期模拟升至5000m高度,MMCⅢ相仍能出现,但其收缩振幅动力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4)在海平面,血浆胃动素随MMC周期出现周期性波动,其浓度在MMCⅢ相对最高,在MMCⅠ相时最低。在MMCⅡ相后期或至5000m高度,虽有血浆胃动素高峰,但胃动素高峰浓度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P<05)。而在MMCⅡ相初期升至5000m高度,则血浆胃动素浓度无明显高峰出现。结论 急性暴露低压低氧干扰了胃肠MMC的活动,血浆胃动素释放减少可能介导了胃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以胃肠道多发息肉和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肿瘤易感性.研究表明,位于19p13.3位点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STK11)基因的突变是PJS发病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检测36例(16例具有家族史,20例散发患者)PJS患者STK11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突变情况,捕获新的突变位点.方法:采用PCR扩增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36例PJS患者STK11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突变情况,并与STK11基因的正常序列对比分析.结果:在所有36例P J S患者中22例检测到STK1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其中3例患者携带同一个突变位点,余19例患者均携带单一突变位点.其余14例患者STK11基因编码区未见突变位点.22例发生突变的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移码突变(其中2例移码突变位点已被SNP收录);17例患者发生错义突变(其中8例患者错义突变为终止密码子,此8例中4例突变已被SNP收录).所有突变的患者中共15例未被SNP及Clinwar基因库收录,未见相关报道,考虑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家族史组STK11基因突变率62.5%(10/16),散发组STK11基因突变率60.0%(12/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K11基因突变是PJS(无论家族史或散发患者)发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新发现的移码突变或错义突变可能是PJS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