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变化。方法 测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CK MB ,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分成 1.非心衰组和心衰组 ;2 .非青紫组和青紫组 ,比较各组血清CK MB水平。结果  1.先心组血清CK M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2 .心衰组血清CK MB显著高于非心衰组 (P <0 .0 1) ;3.青紫组血清CK MB值显著高于非青紫组 (P <0 .0 5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CK MB显著增高 ,提示先心患儿心肌受损 ,心衰加重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治疗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中所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128例HP阳性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成A组(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果胶铋四联治疗组)和B组(四联加培菲康治疗组);两组抗生素疗程均为2周,奥美拉唑及果胶铋疗程为4周;抗生素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及尿素酶试验,判断根除HP疗效.结果 A、B组两组根除HP效果相近,根除率分别为92.19%和96.88%(P>0.05);AAD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60岁患者AAD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P〈0.05).结论 老年人AAD发生率高,培菲康能有效防治根除HP感染治疗中引起的AAD.  相似文献   
3.
医院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与岗位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各类人员咽部带菌及药敏状况,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302份咽拭子标本培养和菌种鉴定,选择15种抗菌药物,用纸片扩散法对所分离的菌种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医院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的分离率为30.13%,护理人员咽部带菌率为41.32%,明显高于医技(20%,P〈0.05)和管理人员(9.52%,P〈0.01),临床医师(29.29%)高于管理人员(9.52%,P〈0.05);副流感嗜血菌占分离菌株的56.5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2%,肺炎克雷伯菌占10.1%,表皮葡萄球菌占7.0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75%和60%,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7.1%和85.7%;副流感嗜血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和庆大霉素耐药率为100.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达98.2%。结论 医院各类人员咽部机会致病菌携带率存在差异;临床医护人员带菌率最高,管理人员最低;G^+菌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耐药率高,副流感嗜血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医院工作人员中临床医护人员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主要病原菌和药敏变化,研究其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年12月~2005年11月住我院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和抗菌药敏感试验结果。结果4年间共分离病原菌4263株,其中前6位细菌3389株(占79.50%),分别是大肠埃希菌986株(占23.13%),金黄色葡萄球菌691株(占16.21%),铜绿假单胞菌676株(占15.86%),克雷伯菌476株(占11.17%),表皮葡萄球菌371株(占8.70%),其它假单胞菌189株(占4.43%)。常用抗生素中氨苄西林的抗菌活性最低,对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率分别是3.5%和3.65%;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奥格门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最低,分别是4.44%、8.86%、6.71%。抗菌活性最高的是万古霉素和亚安培南。结论临床病原菌中革兰阴性细菌仍为优势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其它阴性细菌检出率逐年降低;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逐年快速增加,而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重症感染性肺炎病儿血糖水平的调节及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纳入重症感染性肺炎病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益生菌。两组病儿分别于入组当天和治疗第8天监测血糖浓度,并测定血浆硫化氢(H2S)、D-乳酸以及粪便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正丁酸)水平,同时观察两组病儿的血糖变化、波动情况和预后,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儿入组当天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8天时,治疗组病儿血浆H2S浓度和粪便中乙酸、正丁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病儿血浆D-乳酸浓度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8天,治疗组病儿的血糖水平和高波动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32.5%)(P0.05)。治疗组病儿的临床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血糖浓度与H2S、乙酸水平呈明显负相关,与D-乳酸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重症感染性肺炎病儿应用益生菌可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加强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血浆H2S的浓度,调节和稳定血糖水平,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对人正常肝(L-02)细胞凋亡及Bax、Bcl-2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L-02肝细胞分别暴露于含0(对照)、50、100、150μmol/L亚砷酸钠的培养基中暴露24 h。采用MTT法检测L-02肝细胞的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02肝细胞凋亡率,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Bax、Bcl-2 m RNA相对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L-02肝细胞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L-02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凋亡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亚砷酸钠染毒浓度的升高,L-02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凋亡率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L-02细胞中Bcl-2、Bax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高,1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组Bcl-2 m RNA/Bax m RNA值也较高,而15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组Bcl-2 m RNA/Bax m RNA值及50、15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组Bcl-2蛋白/Bax蛋白值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钠可抑制L-02肝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Bcl-2家族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糖浆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RI患儿73例,给予阿奇霉素糖浆(0.5 g/25 ml)0.5 ml/(kg·d),1次/d,口服。结果总有效率93.2%。轻微恶心18例(24.7%),均发生于患儿服药时。22例家长主诉其口味差。结论阿奇霉素糖浆治疗儿童ARI安全、有效,其口感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微生态制剂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预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整肠生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作用。方法 调查患有严重肺和(或)腹腔感染,静脉应用〉2种抗菌药物连续治疗〉5d,排除慢性胃肠道疾病的出院成年患者344例作为对照组;按≤59岁及≥60岁分为两组,了解AAD发生情况;再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住院患者141例,随机分为两组,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分别加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制剂(培菲康)或地衣芽胞杆菌胶囊制剂(整肠生),比较分析各组≤59岁及≥60岁患者AAD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60岁患者AAD发生率(22.31%)明显高于≤59岁患者(8.88%P〈0.01);在抗菌治疗同时口服培菲康或整肠生两组≥60岁患者AA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口服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或整肠生均能有效预防A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脓肿CT表现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0年来经CT诊断,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21例脑脓肿,所有病例经CT平扫加增强检查。16例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均行CT复查,最多复查5次。结果21例脑脓肿中,单发17例,多发4例。CT平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或囊状病灶。增强后仅2个病灶未见环形强化,其余病灶周围均见明显环状强化。脑灰白质交界处脓肿,多数近脑室侧脓肿壁较薄。17例非手术治疗复查CT,好转后表现为脓腔缩小,最后脓腔消失。4例手术穿刺引流复查,见脓腔缩小,直至完全消失。结论脑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脑脓肿首选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脓肿CT诊断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脓肿CT表现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0年来经CT诊断,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21例脑脓肿,所有病例经CT平扫加增强检查。16例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均行CT复查,最多复查5次。结果21例脑脓肿中,单发17例,多发4例。CT平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或囊状病灶。增强后仅2个病灶未见环形强化,其余病灶周围均见明显环状强化。脑灰白质交界处脓肿,多数近脑室侧脓肿壁较薄。17例非手术治疗复查CT,好转后表现为脓腔缩小,最后脓腔消失。4例手术穿刺引流复查,见脓腔缩小,直至完全消失。结论脑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脑脓肿首选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