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死亡相关因素,对2003年5月6日至6月27日收治的220例SARS患者中19例死亡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资料、临床治疗及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死亡SARS患者年龄24~86岁,平均(57.63±16.76)岁。大于45岁13例(68.4%)。男性15例(78.9%),女性4例(21.1%)。有明确接触史19例(100%)。并存基础病13例(68.4%)。死亡距发病时间14~54d,平均(35.37±11.66)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9例(100%),咳嗽12例(63.2%),畏寒5例(26.3%),气促10例(52.6%),胸闷11例(57.9%),肌痛5例(26.3%),腹泻6例(31.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降低。血气分析低氧血症16例(84.2%);心肌酶肌酸激酶心肌型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随病情的严重程度而进行性升高。T细胞亚群CD3、CD4、CD8绝对值随病情的严重程度而进行性降低。胸部X线双侧、肺病变面积>1/3者19例(100%)。临床诊断继发混合感染(细菌、真菌)19例(100%)。采用综合治疗,其中激素18例(94.7%)、机械通气15例(78.9%)。死于呼吸衰竭18例(94.7%)。提示年龄、合并基础病、肺部病变程度、低氧血症、T细胞亚群CD3、CD4绝对值降低、激素剂量、混合感染等是影响S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单独或联合用药对全麻诱导及维持的效果、麻醉恢复特性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2mg·kg-1,麻醉维持:咪达唑仑0·15mg·kg-1·h-1;B组:麻醉诱导:丙泊酚1~2mg·kg-1,麻醉维持:丙泊酚2~4mg·kg-1·h-1;C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mg·kg-1和丙泊酚0·5mg·kg-1,麻醉维持:咪达唑仑0·1mg·kg-1·h-1和丙泊酚1~2mg·kg-1·h-1。各组病例均附加静注芬太尼1~3μg·kg-1及同时吸入异氟醚1%~1·5%,并用适量维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行机械通气。结果比较各组不同时相与麻醉前SBP、DBP、HR、SpO2的变化显示,C组SBP、DBP在插管后及拔管前后较麻醉前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毕到病人睁眼的苏醒时间,A组为(34·44±12·35)min,B组为(6·56±5·74)min,C组为(14·64±9·50)min,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21,P=0·000)。苏醒期出现躁动者A组为20%(6/30),B组为30%(9/30),C组为16·67%(5/30)。结论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联合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可以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使麻醉诱导及苏醒恢复期更加平稳,各种不良反应更趋缓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CO2充气为背景的手术中脑血流及血浆血管活性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9例接受后腹腔镜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别于充气前、充气后30 min6、0 min1、20 min及停止充气30 min记录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Delt)、脉动指数(PI),并采集静脉血观察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在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与充气前相比,各时间点PaCO2、Vm、Delt均有明显上升,PI下降,并有统计学意义,充气结束后,各值趋于正常。ET、CGRP、NPY、NT充气后均有上升,并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结论以CO2充气为背景的后腹腔镜手术,升高的PaCO2及血浆血管活性物质共同作用,使脑血量处于增加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453例分为四组。A组: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140例;B组:脑血管畸形(AVM)100例;C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20例;D组:脑梗塞、脑血管狭窄、脑缺血9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咪哒唑仑+普鲁泊福+异氟烷+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和其他麻醉,同时应用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压宁定用量及给药前,手术开始、术中30min、60min、手术结束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453例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与给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血管畸形患者年龄为(30±14)岁,比其他各组患者年轻(P<0.01)。 结论 气管内插管静脉十吸入复合全麻安全、可控性好。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后腹腔镜手术中脑血流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后腹膜入路腹腔镜手术中腹腔内CO2充气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在CO2充气前(T0)、充气后10min(T1)、30min(T2)、60min(T3)、90min(T4)和120min(T5)及停止充气后30min(Te)等时间点,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持续监测并记录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Delt)等脑血流参数(以双侧均值统计),并同时观察和分析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等血管活性肽与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Vm、Delt于T2显著升高,T4达高峰,Te恢复,PI于T4降至最低,脑血流频谱呈明显的低搏动性改变,于Te期恢复,ET、NPY于T3显著升高,Te恢复,CGRP于T5显著降低,Te降至最低,且Delt与ET、NPY呈线性相关.结论:后腹腔镜手术中CO2充气可使患者Vm、Delt显著增加,PI降低,且该变化与血浆FT,NPY改变有关.通过TCD对脑血流的监测,可及时发现后腹腔镜手术中CO2浓度对脑血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病例1男性,55岁。术前诊断:慢性鼻窦炎Ⅲ型,多发性鼻息肉。拟全麻下行双侧全组鼻窦开放,窦内病灶清除术。患者双侧鼻息肉切除术史1年。入室血压140/90mmHg。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静脉复合麻醉快速诱导给予咪达唑仑5mg,芬太尼0.2mg,依托咪酯10mg,维库溴铵8mg,艾司洛尔40mg。麻醉诱导手法通气时即感气道阻力高,气管插管后气道压力高,肺部听诊无呼吸音,  相似文献   
7.
微电极导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等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项新技术,其围术期既要制动又需病人清醒,现将我院用细胞刀治疗扭转痉挛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1例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3~48岁,体重34kg~86kg,ASAⅠ~Ⅱ级。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及头颈甚至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丙泊酚和异氟醚对胰岛素抵抗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于麻醉前、麻醉后2 h及术后24 h采静脉血测血糖(Glu)、胰岛素(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2 h P组Glu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Glu明显升高(P<0.01);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G1u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麻醉后2 h、术后24 h两组患者IN、IRI、TNF-α、IL-6明显升高(P<0.05或P<0.01),ISI明显下降(P<0.05或P<0.01).麻醉后2 h I组ISI明显低于P组(P<0.05),IRI、TNF-α、IL-6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 丙泊酚及异氟醚均不能完全抑制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但与异氟醚相比,丙泊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小白鼠死后脾组织RNA降解程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白鼠死后脾组织GAPDH mRNA和β-actin mRNA降解情况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 48只NIH小白鼠安乐死处死,分别置于10℃和25℃温控系统内,利用两步法RT-PCR技术和核酸蛋白测定仪定量cDNA方法检测小白鼠脾GAPDH mRNA和β-actin mRNA在死后即刻至72h降解情况。结果在10℃温控系统内的小白鼠死后即刻至72h脾组织均可检测到GAPDH mRNA和β-actin mRNA,且其扩增产物呈规律性下降趋势。25℃温控系统内的小白鼠死后即刻至48h脾组织均可检测到GAPDH mRNA和β-actin mRNA,且其扩增产物呈规律性下降趋势。结论小白鼠死亡后脾GAPDH mRNA和β-actin mRNA降解与PMI负相关,可为PMI推断提供一种新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对剖宫产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根据是否发生低血压将其分成Ⅰ组〔对照组,收缩压≥100mmHg(1mmHg=0.133kPa)〕和Ⅱ组(低血压组,收缩压<100mmHg),分别测定母亲动脉血气、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值,并评定新生儿1minApgar评分。结果取胎儿时2组产妇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脐静脉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新生儿1minApa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中低血压对新生儿不利,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