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后HepG2细胞的ATM磷酸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下HepG2细胞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M)磷酸化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持续低剂量率(8.28 cGy/h)照射下HepG2细胞ATM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采用集落形成法观察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结果持续低剂量率照射30 min后,ATM即已发生磷酸化,持续照射6 h时,ATM磷酸化蛋白表达量最多,以后逐渐减弱。使用Wortmannin抑制ATM磷酸化后,降低了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下肝癌细胞的存活分数。结论在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中后期ATM磷酸化减弱,提示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具有增加HepG2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肾恶性肿瘤肾外供血动脉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恶性肿瘤肾外动脉供血的形成机制,以指导介入治疗。方法对141例肾恶性肿瘤患者,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可疑供血动脉造影,分析其肾外供血动脉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141例患者中51例有肾外供血动脉(共87支),这些患者肿瘤均突破肾包膜;90例无肾外供血动脉,其中50例肿瘤突破肾包膜,40例肿瘤未突破肾包膜,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4,P<0.01)。肾外供血动脉的来源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结论明确肾恶性肿瘤肾外供血动脉的来源,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及微球的研制及其肝动脉栓塞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乳化-冷凝技术首次制备出白及微球,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特定粒径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对微球的外观、粒径与分布、溶胀度及血液相容性等进行了研究。微球平均粒径为54.36μm,粒径范围50~90μm,占总数的78.37%;微球在pH=7.4的缓冲液中有一定的溶胀性;血液相溶性良好。实验小猪微球栓塞后的肝动脉造影表明白及微球可致肝右动脉一级、二级分支完全栓塞;病理检查表明梗死区可见肝组织呈肝硬化改变,大量的假小叶形成。微球栓塞后,GPT有一过性升高,3周后恢复正常。实验结果表明,以白及胶为材料制备的微球将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的栓塞治疗剂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7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过器置放、溶栓、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临床症状和病灶的医学影像改变判断其疗效。结果 肢体肿胀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下肢静脉完全再通7例,症状体征消失,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轻度肿胀,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下肢静脉部分通畅,血流信号明显22例,肿胀减轻,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肿胀明显加重,休息后再度缓解8例。4例肺栓塞患者症状明显好转。3例CT检查发现肺内病灶的患者治疗后肺内病灶明显缩小2例,病灶消失1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方法,可改善其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肿瘤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MRI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9例接受经皮RFA的肝肿瘤患者(82个病灶),其中36例术前接受MR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资料,分析病灶大小、信号及强化方式等变化特点。结果 RFA治疗后2个月内病灶完全坏死区呈等或稍短T1短T2信号,偶呈稍长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2个月后完全坏死区呈短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残存病灶呈长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复发病灶消融区范围较前增大,呈长T2信号。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可见厚薄不均、环状或不规则结节状强化,乏血供病灶消融区边缘不光整。结论肝肿瘤RFA术后具有特征性MRI表现,能有效判断肿瘤残存和(或)复发,对于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进行双侧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按国际妇产科协会临床分期标准:Ⅱb期22例,Ⅲb期7例,均无盆腔外转移。其中鳞癌25例,腺癌3例,鳞腺癌1例。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阴道出血停止,症状明显改善。25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20例Ⅱb期患者宫旁组织内未见癌细胞。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可减少淋巴结和脉管内的亚临床转移,提高手术切除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恶性腔静脉梗阻患者行介入综合治疗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 对10例接受介入综合治疗的恶性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积极的心理护理、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护及抗凝治疗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4例上腔静脉梗阻术后症状完全消退,6例下腔静脉梗阻分级评分由术前4~5分降为术后0~2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溶栓、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相结合是治疗恶性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评估,制订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丰,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腔静脉梗阻患者行介入综合治疗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接受介入综合治疗的恶性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积极的心理护理、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护及抗凝治疗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4例上腔静脉梗阻术后症状完全消退,6例下腔静脉梗阻分级评分由术前4~5分降为术后0~2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溶栓、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相结合是治疗恶性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评估,制订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评价正常肝脏射频消融后病理学动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20只正常兔肝脏进行射频消融后,将每5只随机分为4组:消融即刻,1周,2周,4周分别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后,处死并取出肝脏进行大体病理和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即刻病灶中心为凝固性坏死,CT动脉期周边可见环形强化,病理消融灶周围肝窦充血;1~2周消融灶周围出现稍低密度环,密度低于其外围的肝实质,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4周仍可见低或等密度环,但增强动脉期、实质期可清晰显示包膜强化程度减轻。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可反映消融的病理学变化,从而可用于评价肝脏肿瘤射频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直接增强MR下肢静脉造影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患者的直接增强MR下肢静脉造影的成像资料,其中17例的MRI资料与超声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24例中4例为阴性,2例为单纯浅静脉曲张,18例为深静脉血栓;与超声对照,17例MRI下肢静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93.8%。结论应用直接增强MR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显示深静脉是可行的,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