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MRI对正常兔肝射频治疗后的病理变化判断价值。方法:对29只兔肝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5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周、2周、4周和8周进行MR检查,并处死,行大体病理和显微病理检查。结果:MRI能清晰反映不同时期消融灶的病理变化情况。消融灶呈凝固性坏死,急性期(O~1周),坏死灶周围可见组织充血或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T1WI等或高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坏死灶周边轻度强化。亚急性期(1~2周),坏死灶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周边环形强化更明显。慢性期(4~8周),外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表现为T2WI和T1WI均为低信号,周边强化逐渐减轻。结论:MRI能有效反映肝脏消融灶的组织病理变化,准确显示消融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CT表现。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115例共122个病灶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①平扫瘤内密度均匀者有93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2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54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68个病灶。②平扫病灶边界清楚者有42个病灶,边界模糊者有80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有8S个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37个病灶。③双期增强扫描瘤灶的强化形式有:①76个病灶动脉期呈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病灶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②19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边缘性环形强化,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并有壁结节,门脉期强化环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③27个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密度都低于肝实质。结论 小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正常兔肝冷热交替消融后消融灶的动态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方法 对20只正常兔肝进行冷热交替消融。消融后1、3、7、14天行CT和CEUS,之后各处死5只兔,观察消融灶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消融灶中心呈凝固性坏死。消融后7天内,坏死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急性炎细胞浸润,CT平扫为低或等密度灶,常规超声为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区;增强后均表现为无强化坏死灶和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消融后7~14天,坏死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好转,有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及钙化形成,表现为环形强化逐渐减轻消失,消融灶缩小。结论 冷热交替消融可在正常兔肝中产生凝固坏死灶;CT增强扫描和CEUS能有效反映不同时期肝脏消融灶的病理学变化,准确显示消融灶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动态CT增强扫描时肝实质一过性强化(THAE)征象,探讨其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96例原发性肝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全部病例先做上腹部常规螺旋CT平扫;注射造影剂后20~25s行动脉期扫描,60~65s行门静脉期扫描,部分病例行5~10min延迟扫描。结果21例(10.7%)共发现28处肝动脉期THAE,其中25处(89.3%)平扫时未显示密度异常,3处(10.7%)呈稍低密度灶。所有21例THAE在动脉期均呈均匀高密度影,门脉期均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其形状多为楔形或扇形。结论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它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选择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4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平扫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16例患者病灶中可见增粗的肝血供动脉);门脉期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病灶呈等或低密度灶(20例呈等密度灶,4例呈低密度灶)。病灶中心瘢痕呈逐渐延迟强化。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形态及密度情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9岁,2007年4月18日在我院行肝脏CT检查:肝脏CT平扫(图1),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边缘欠光滑,肝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欠锐利,CT值37.06~42.59Hu。意见:肝脏多发低密度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排除转移。肝脏CT增强扫描(图2):肝脏体积可,边缘欠光滑,肝实质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欠锐利,大小不等,增强后,肝实质内类圆形不均匀低密度区,在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呈高密度。意见:肝脏多发占位,考虑转移瘤,建议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方法:应用螺旋CT对67例肝转移瘤病人分别进行平扫、增强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瘤灶双期动态扫描的CT征象。结果:(1)67例中29例肝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环形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低于主动脉。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其中27例密度仍可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例密度低于正常肝。(2)67例中22例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和瘤内均无明显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3)67例中7例肝动脉期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瘤灶密度下降,密度等于或低于正常肝。(4)67例中8例肝动脉期多发的肝转移瘤中,一部分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或边缘部环形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密度下降至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另一部分瘤灶则动、门脉双期均始终未见强化。结论:肝转移瘤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主要征象是:(1)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密度高于正常肝的环形强化,门静脉期此环形强化范围无扩大,密度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双期扫描瘤灶均无强化,呈低密度。(3)双期扫描部分瘤灶强化,另一部分瘤灶则始终未见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圆形或浅分叶状。其中7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病变灶直径2.5~7.6 cm。CT平扫呈略低密度者7例,等密度者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见全瘤明显强化,4例均匀,6例不均匀。强化均高于正常肝而接近于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病灶密度下降,8例呈稍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其中6例显示中央瘢痕组织,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出现强化。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和压力注射器在全肝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由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行增强扫描时,肝脏的强化经历几个时相的变化,一般分为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以往非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大多落在平衡期,而螺旋CT结合压力注射器可获得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文献认为平衡期病灶多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不利于病灶的鉴别和检出。因此我们设计出可获得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常规肝脏扫描方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25例(34个病灶)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32个病灶呈稍低密度,2个病灶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呈持续高密度强化或呈等密度,延迟期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13个病灶有纤维分隔或瘢痕。结论CT双期扫描对能够正确诊断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例。  相似文献   

11.
MRI评价兔VX2肝癌射频消融后改变: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的MRI动态变化,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探讨MRI评价肝癌RFA疗效的价值.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与VX2瘤块混悬液注射法复制肝肿瘤动物模型24只.开腹直视下对24只兔肝癌进行RFA,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周、2周和4周进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兔,进行大体病理和光镜检查.结果 MRI表现为病灶T1WI中央低信号,外周高信号,T2WI中央高信号,外周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外周环形强化,中央无强化.光镜下消融灶呈凝固性坏死,术后即刻组外周见少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术后1周组外周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少许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2周组外周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及梭形纤维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稍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影,向外为等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4周组外周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低信号,T2WI由内向外呈低信号-稍高信号-线状高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本组实验中17只实验兔病理学发现有肿瘤残留,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厚度不均的环状强化.结论 MRI可全面评价RFA后病灶的变化,及时发现肝癌残存与复发.  相似文献   

12.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 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相似文献   

13.
CT评价兔VX2肝癌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模式及部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局部肿瘤进展(LTP)模式和部位的CT特征。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组织块种植法制成兔VX2肝癌模型,肿瘤种植14天后将荷瘤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9),进行RFA治疗。实验组:完全消融肿瘤+至少一个边缘瘤周消融范围小于5 mm正常肝组织;对照组:完全消融肿瘤+肿瘤边缘约10 mm正常肝组织。射频后3、7、14天行CT扫描,每次扫描后选7只实验组、3只对照组兔处死。观察射频区及LTP形态和部位。结果 30只兔单发VX2肝癌模型均成功建模,肿瘤平均直径15 mm,其中5只兔于术中及术后死亡(实验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2只),实验组每次CT检查完成后实际处死6只兔,对照组共7只完成实验。对照组7只兔射频区边缘未见肿瘤细胞;实验组18只兔共发现LTP病灶25个。14只兔的18个LTP病灶发生于射频缘距肿瘤边缘不足5 mm区域内。射频针周围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LTP(P=0.011)。结论 VX2肝癌RFA后LTP病灶具有一定特征,LTP的发生与射频消融范围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排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监测兔肝VX2肿瘤生长中的价值.方法 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8只,根据接种天数随机分成7、10、15和21天四组.对每组模型在确定时间内行CT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对原始数据同时进行薄层重建后传输到GE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获得肝脏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记录肿瘤位置、强化特点,测量肿瘤大小.确定检查成功后,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取出肿瘤行病理检查.结果 在实验兔中均成功种植出结节性VX2肝癌模型.动态增强螺旋CT肝动脉期显示肿瘤早期呈结节状强化,肿瘤坏死不明显;随着时间延长,瘤体呈指数性生长,坏死区显著扩大,边缘呈环形强化;多平面重建技术显示肿瘤定位准确,可从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等多方位定位并测量肿瘤生长情况.结论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从多方位监测肿瘤生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术(RFA)后的CT表现,评价RFA对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21例共26个肝血管瘤病灶在RFA前后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结果术后1个月病灶较术前增大,术后4个月病灶缩小至术前大小.术后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较术前清晰,CT值进行性下降.12个病灶未见强化,6个病灶周围的肝组织在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可见均匀薄环状强化,8个病灶内部见结节样强化.结论 RFA是治疗血管瘤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RFA后肝血管瘤在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形态的变化上具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判断RFA对肝血管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兔VX2射频消融后残余肿瘤模型不同时间段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48只新西兰白兔接种VX2肿瘤,并开腹射频消融制作残余肿瘤模型.将模型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于射频消融术(RFA)之前、术后1天、3天、1周、2周及3周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残余肿瘤组织射频消融术后MVD、VEGF及PCNA表达即明显减低,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至射频消融后2周;RFA后2周至第3周,MVD、VEGF及PCNA表达再次增加.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后残余肿瘤短期内受到抑制,仍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7.
CT/MR图像融合评价肝癌消融的安全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MR图像融合评价肝癌消融安全边界(AM)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消融术后1个月增强CT/MR提示肿瘤消融完全的肝癌患者39例共44个病灶,利用图像融合系统,在术前CT/MR图像上勾勒肿瘤及AM的范围,与术后CT/MR图像进行对位融合,根据消融灶覆盖肿瘤和AM情况,分为达到AM组和未达AM组.随访术后局部肿瘤进展(LTP)发生情况,比较两组LTP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对43个病灶完成图像融合,成功率97.73%(43/44),图像融合时间4~11 min,平均(7.0士2.0)min;融合图像评估AM用时5~10 min,平均(7.1±1.3)min.43个病灶中,24个消融后达到AM,随访未出现LTP;19个未达AM,随访中4例出现LTP;达到AM组术后LTP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达到AM组(P=0.031).结论 CT/MR图像融合能较准确地评价肝癌AM,消融术后未达AM者易发生LT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宝石能谱成像(GSI)在射频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20例,其中腺癌12例,鳞癌8例。于射频消融治疗前和治疗后早期(< 1个月)进行能谱CT扫描,获得肺动脉期图像,并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碘基物质图像、水基物质图像、70 keV水平的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并对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患者病灶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碘(水)基含量、70 keV水平CT值、能谱曲线斜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碘)基含量略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GSI可反映NSCLC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病灶的血供特点及灌注程度变化,有助于评价射频消融治疗NSCLC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