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股骨粗隆部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效果,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的适用特点及手术技术要领.方法对116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按AO(ArbeitsgemeinschftfurOsteosynthesefragen)标准进行分型,采用6.5nm直径松质骨螺钉、95°和135°角钢板、动力髋螺钉DHS(DynamicHipScrew)三种内固定方法手术治疗,随访12~52周.结果23例A1型骨折用松质骨螺钉、角钢板、DHS内固定治疗均取得优良率100%,未发生明显并发症.28例A2和A3型骨折用角钢板内固定治疗优良率67.86%,65例A2和A3型骨折用DHS(国产和AO)内固定治疗优良率78.6%;其中角钢板和DHS发生手术并发症占手术并发症的比例分别为①第一是术中再骨折18%、20%;②第二是短缩畸形和髋内翻10.71%、15.74%;③第三是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4.2%、6.4%.结论股骨粗隆部骨折治疗用松质骨螺钉、角钢板、DHS内固定法各有优缺点,应综合全面考虑予以选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操作简单、时间短,适用于老年全身情况差的股骨外侧皮质尚好的A1型病人;相对来说DHS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最低,尤其适合粗隆部A2型骨折的内固定;A3型骨折最好选用95°角钢板或动力髁钢板(DCS)加松质骨螺钉.  相似文献   
2.
冷冻同种异体骨段移植修复股骨近段大块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及预后,对13例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10.8~19.4cm(平均为14.6cm),分别采用冻冷异体松质骨段移植的髋关节加压融合术(6例)和异体股骨近段半关节移植成形术(7例)修复.10例分别于术前4天及术后14和28天检测其空腹外周血各项免疫学指标,以及术后3、6、9、12、24、48个月进行99mSPECT骨扫描(5例)和X-线片检查(12例),以观察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异体骨愈合情况.结果: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OKT3+,OKT4+,OKT8+)及血清补体(C3,C4)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99mTe SPECT骨扫描显示:术后3~6个月移植的异体骨两端及髓腔内同位素浓集明显低于正常,而异体骨两端所对应的自体骨端同位素浓集明显高于正常,此现象于植入后9个月开始减弱,可达数年.X线片显示:异体骨愈合率为92.3%(12/13),2例移植的异体松质骨段于术后4~6年完全成活替代.以上可见:①冻冷异体骨段移植后宿主的全身免疫机能改变不明显,其反应是以局部炎症为主的细胞免疫过程;②异体骨可做为修复大块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干扰素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探索新途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α-干扰素诱导体外培养的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观察α-干扰素对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流式细胞术与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α-干扰素诱导48h后瘤细胞凋亡情况及Bek/bFGF表达的变化.结果:浓度为1 000IU/ml以上的α-干扰素作用10~12h左右,瘤细胞即出现退缩现象,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至48h,瘤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且出现大量细胞碎片.α-干扰素可诱导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率随α-干扰素作用浓度增加而递增,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α-干扰素可抑制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bFGF和Bek的表达,其抑制强度也随α-干扰素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当α-干扰素作用浓度达到1 000IU/ml以上时,其诱导凋亡与抑制Bek/bFGF表达的效应均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α-干扰素对体外培养的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效应,可作为骨巨细胞瘤术后辅助治疗,以防治和减少其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CAOS)在芦山地震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至5月3日芦山地震中应用CAOS引导下手术治疗的6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20 ~54岁,平均39.7岁.骨折按Tile分类:B型2例,C型4例.合并伤:双侧胫骨开放性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3例,腰椎骨折2例,髌骨、肱骨骨折各1例,皮肤挫裂伤5例.6例患者于伤后3~10d(平均6d)均在CAOS引导下行手术治疗.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并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6例患者共置入空心钉11枚,其中骶髂螺钉6枚(S15枚,S2l枚),耻骨支螺钉5枚(顺行2枚,逆行3枚).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无明显神经及血管损伤,术中置入每枚螺钉的平均出血量约为20 mL,术中平均总出血量为110 mL,术中平均置入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为10 s,平均手术时间为110 min,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示骨折均复位满意,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CAOS引导下手术由于其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准确度高、术中透视时间短、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可有效进行严重骨盆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控制,可早期固定骨折,是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地震灾害所致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的特点,并探讨其治疗. 方法 2013年4月21日至27日共收治12例地震伤所致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伤员,男5例,女7例;年龄33~85岁(平均54.8岁).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A型4例,ⅢB型3例.2例患者合并同侧膝关节闭合性骨折,3例患者合并内、外踝骨折.1 1例患者在急诊行清创、HoffmannⅡ型组合式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l例患者伤后5d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一期手术后下肢力线偏离、关节对应关系不佳及伴有踝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二期外固定支架调整. 结果 11例行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的患者中,4例下肢力线恢复满意,7例下肢力线恢复不满意.4例患者因软组织损伤较轻,拟近期更换内固定时直接调整下肢力线;另3例患者软组织损伤严重,且伴有内外踝骨折、踝关节脱位,行二期外固定支架调整术.此3例患者术后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下肢力线恢复满意,关节对应关系良好. 结论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以快速、有效处理地震灾害中的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对于地震伤员,应尽可能一次将骨折复位及下肢力线固定好.对于复位不良者,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因转运而影响治疗和最终功能.  相似文献   
6.
胫骨平台塌陷骨缺损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特性决定了关节面必须解剖复位,胫骨力线必须恢复以及内固定必须坚强。在恢复关节面平整性的同时,关节面下骨缺损的处理却带来了许多难题。目前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材料归纳起来大致分3类: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骨替代物。部分学者认为自体骨移植存在增加创伤、手术时间延长、来源有限、供骨区出血、持续疼痛与感觉麻木等缺点,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仍是自体松质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免疫反应及病毒传染的可能,且因骨诱导特性受到破坏,移植骨力学特性和骨传导作用仍被保留。同样,骨替代物存在成骨与降解速率不匹配的问题。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经济状况选择符合需求的移植骨。  相似文献   
7.
静脉血栓栓塞症可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相应的机体变化。骨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血栓栓塞症风险较高,目前国内尚无防治共识可供借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织全国三十多位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南或共识,总结骨肿瘤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风险因素、诊断流程及防治措施,形成本共识。该共识的实施有望提高国内相关医师对骨肿瘤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识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从创伤骨科资料室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561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治疗的Pilon骨折,感染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21~69岁,平均(45.50±4.40)岁;非感染组528例,男296例,女232例,年龄16~76岁,平均(43.50±7.19)岁.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饮酒、开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手术时间纳入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学方法先采用单变量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率为5.88%,单变量分析发现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的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却发现仅手术时间与手术部位感染显著相关(P=0.005,OR=44.92).结论:手术时间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而开放性骨折和骨筋膜综合征虽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却不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n-HA/PA66支撑体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6.8岁。损伤节段:C35例,C414例,C,12例,C67例,C74例。伤后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1例,C级13例,D级9例,E级5例。28例行前路伤椎次全切减压,14例行椎问盘切除减压。根据FrankeⅠ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融合节段高度以及前凸角度;通过三维CT评估支撑体位置、外形以及植骨块融合情况。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3-5.2年,平均4.1年。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1例,D级8例,E级18例,较术前明显改善(Z=-4.845,P〈0.001)。术后3d及朱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6±1.8和1.3±1.0,均较术前改善(P〈0.05)。无支撑体脱出、塌陷、破裂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2.4%)支撑体轻微移位(〈2mm),总体植骨融合率为97.6%(40/41)。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及前凸角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撑体下沉距离平均为(1.5±1.1)mm,下沉率(下沉距离〉3m)为4.8%。结论:n-HA/PA66支撑体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支撑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外科医生认为硬脊膜先天的缺陷导致骶管囊肿的形成,其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及椎管内肿瘤等疾病相似,在临床工作中常被误诊或漏诊,需注意鉴别。当怀疑骶管囊肿时MRI是首选检查。症状性骶管囊肿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大部分外科医生所争论的话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症状性骶管囊肿的外科治疗进展,这些进展为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