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AST/SST)的危险因素及其冠脉造影特点,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1-01收治的冠心病行PCI术者5 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冠脉造影证实AST/SST(AST/SST组)43例。按年龄、性别(3∶1)匹配原则抽取PCI术后未出现AST/SST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ST/SST平均时间(4.1±5.7)d。院内死亡率13.95%(6/43)。AST/SST组糖尿病比例及血肌酐、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AST/SST组支架置入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及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AST/SST组出现B2/C病变比例、支架贴壁不良比例和支架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比值比1.447,95%可信区间1.101~1.902,P=0.008)、急性心肌梗死(比值比7.177,95%可信区间1.956~26.328,P=0.003)、多支架置入(比值比2.186,95%可信区间1.326~3.604,P=0.002)、支架贴壁不良(比值比7.590,95%可信区间1.389~41.475,P=0.019)是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值比0.988,95%可信区间0.979~0.998,P=0.016)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脂肪、骨骼肌等人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6月期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474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对其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并调查其患各种慢性病的情况,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慢性病数量与各人体成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年龄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0.75,P0.01),与性别没有相关性(r=-0.01,P0.05)。剔除年龄、性别因素后,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内脏脂肪面积、躯干脂肪量、体脂百分比三者存在高度正相关性(r=0.71、0.61、0.60,P0.01);与体脂量相关性低(r=0.21,P0.01);与上、下肢脂肪量无相关关系(r=-0.06、0.03,P0.05);而与骨骼肌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骨骼肌质量、躯干骨骼肌质量存在中度负相关性(r=-0.51、-0.50、-0.53、-0.53,P0.01);与BMI、基础代谢率、蛋白质、骨矿物质存在中度或高度负相关性(r=-0.60、-0.56、-0.42、-0.65,P0.01);与腰臀比(WHR)存在低度正相关性(r=0.23,P0.01)。结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年龄、内脏脂肪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全身的骨骼肌、BMI、营养;而与四肢脂肪量、WHR相关性差。老年人除了应注意维持下肢肌肉量,还要充分重视核心肌群的锻炼,以减少内脏脂肪。同时老年人在营养上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矿物质。  相似文献   
3.
背景 目前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尚未达成明确共识.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获得相位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功能,预测肌少症的发生风险.目的 探究BIA测得的相位角在不同诊断标准中对老年男性肌少症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 2019年4-7月在北京市多个社区招募 ≥60岁的老年男性1009例,通过BIA法检测50 kHz相位角和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分别使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欧洲肌少症工作组、国际肌少症工作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会等制订和更新的6种肌少症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通过Spearma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位角与各肌少症诊断要素的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相位角与肌少症的关联性,最后根据AUC面积评价相位角的诊断价值,计算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 1009名老年男性相位角平均值为4.89°±0.70°.根据6种标准诊断肌少症的患病率为2.3%~12.2%.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位角降低,肌少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在相关性分析中相位角与肌少症的诊断要素均相关(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相位角与年龄、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握力、步速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分(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呈线性相关(P<0.05,R2=0.56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在所有诊断标准中,年龄(OR>1)、相位角(OR<1)均与肌少症独立关联.通过约登指数计算不同标准下相位角诊断肌少症的截断值为4.15°~4.55°.结论 相位角与年龄、肌力、肌量、身体功能呈中度相关.在所有诊断标准中,高龄、低相位角均与肌少症相关.相位角易于测量,可对无法进行功能测试的老年人进行肌少症的早期预测及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龄老人有氧运动与血脂及尿酸的关系。方法:选择军队某干休所(83±4)岁高龄老人53例,均未服调脂药物,按照有氧运动频率分为高运动组18例(A组)和低运动组35例(B组)。A组参加有氧运动锻炼〉2年,每次〉30min。B组参加有氧运动锻炼〈2年,每次〈30min。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比较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及血尿酸(UA)水平。结果:A组TG、TC、LDL-C及UA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HDL-C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发现高脂血症1例,占5.6%;B组11例,占31.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发现高尿酸血症1例,占5.6%;B组5例,占14.3%。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高龄老人的血脂及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北京社区老年男性的肌少症患病率及各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方法以北京某社区527例60~94岁老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方法,记录一般情况及SARC-F问卷评分;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骨骼肌的肌量,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测试握力、5次起坐时间及步速。分别用3种不同标准进行肌少症诊断。结果采用SARC-F问卷、AWGS标准、EWGSOP2标准,肌少症患病率分别为6.45%、17.08%、17.46%,其中80岁以上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明显增高,达39.36%(P<0.01)。AWGS标准与EWGSOP2标准下肌少症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5.92,P=0.69),2个标准具有几乎完全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6,P<0.05)。采用SARC-F问卷,肌少症患病率明显偏低,与AWGS标准、EWGSOP2标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53、χ^2=87.84,P=0.00);灵敏度为28.89%、28.26%,特异度为98.17%、98.16%;诊断一致性偏低(Kappa值为0.36、0.35,P<0.05)。结论尽管EWGSOP2标准和AWGS标准诊断流程不同,但2者对肌少症的诊断有很好的一致性。SARC-F问卷具有特异度高、灵敏度低的特点,可用于缺乏测试设备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筛查,但可能会低估肌少症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超短波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损伤修复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清洁级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超短波组,每组30只小鼠,在此基础上,再将3组小鼠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15只小鼠,分别进行行为学检测和组织与分子学检测。脑损伤组和超短波组使用经典的控制性皮质冲击(CCI)法构建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麻醉和颅骨切除术,不撞击脑组织。造模成功24 h后,对超短波组进行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3组小鼠的行为学检测包括,于造模成功后第3~5天进行平衡木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6~8天进行疲劳转棒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5天对3组小鼠进行Y迷宫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9天进行旷场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对3组小鼠取材,然后采用免疫荧光实验观察3组小鼠损伤灶海马组织微管结合蛋白2(MAP2)和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3组小鼠损伤灶周围组织的促炎因子水平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水平。 结果 造模成功后第4天,脑损伤组穿越平衡木的时间为(11.81±3.47)s,显著长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成功后第5天,脑损伤组穿越平衡木的时间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造模后第8天,脑损伤组疲劳转棒实验的在棒时间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造模成功后第5天,脑损伤组Y迷宫实验的新区探索时间和距离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造模成功后第9天,脑损伤组旷场实验的中心区域探索时间和距离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脑损伤组小鼠损伤区脑组织的BDNF相对mRNA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组损伤灶海马组织MAP2的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值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脑损伤组的TNF-α、IL-1β、IL-6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组损伤灶海马组织IBA1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损伤组小鼠损伤灶周围组织Cx3cr1、CD68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短波刺激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元损伤的修复,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降低其促炎因子的水平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空间识别记忆能力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