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内分泌肿瘤临床、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预后指标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陈原稼  梅玫 《胰腺病学》2004,4(3):182-186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又称胰岛细胞瘤,是一组少见或罕见的肿瘤,年发病率一般不超过2.0新病例/百万人口。根据PETs的临床和病理可将其分为功能性PET和无功能性PET两大类,功能性PET共有十种,即:胃泌素瘤(gastrinomas)又称卓一艾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蛙皮素对人永生细胞系 (GES 1)生长的调节和作用机制。方法 ①分子水平观察GES 1细胞胃泌素释放肽 (GRP)受体mRNA的表达。②利用受体化学交联和细胞膜组织化学法观察GRP受体蛋白表达。③观察不同浓度的蛙皮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GES 1细胞生长的影响。④观察蛋白激酶C (PKC)抑制剂对蛙皮素促进GES 1细胞作用的影响。⑤观察蛙皮素作用GES 1细胞后 ,细胞内三磷酸肌醇 (IP3 )和PKC活性以及观察蛙皮素对此细胞系作用后GRP受体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①GES 1细胞表达GRP受体mRNA ,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明表达特异性mRNA。②GRP受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75× 10 3 ,该受体位于细胞膜。③蛙皮素可促进此细胞生长 ,而蛙皮素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此促生长作用。④蛙皮素对该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可被PKC抑制剂所抑制。⑤蛙皮素可引起细胞内IP3 含量显著增加以及引起细胞内PKC活性自细胞质向细胞膜转移。⑥蛙皮素作用GES 1细胞后可引起GRP受体mRNA表达增加。结论 此研究证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 1表达GRP受体mRNA和蛋白。蛙皮素对GES 1细胞的促生长作用是通过特异性受体介导 ,引起细胞内IP3增加和PKC活性转移来实现的。蛙皮素作用后引起该细胞GRP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 ,说明蛙皮素对其自身受体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UCLA Cedars-Sinai医学中心于润(Run Yu)博士等在2008年首次报道了一例极为罕见的病例,该患者病例特点是以α细胞增生为主的弥漫性胰岛增生(nesidioblastosis)同时合并胰高血糖素微腺瘤和无功能胰腺内分泌肿瘤,虽然患者有高胰高血糖素血症(hyperglucagonemia)却无相应的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该病例为伊朗移民,女性,60岁.2003年因上腹痛,CT检查意外发现胰头占位及胆总管扩张.磁共振检查发现胰腺呈弥漫性增大,胰头占位约2.3 cm ×2.5 cm ×2.4 cm,肝脏有血管瘤.患者血浆胰高血糖素高达59 284 ng/L(正常上限为150 ng/L),同时胰多肽也明显升高为735 ng/L(正常范围为10~311 ng/L),但是无皮肤红斑、体重下降、胃炎和高血糖等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空腹血浆嗜铬粒素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胰岛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钙调素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曾患有胃食管反流、十二指肠溃疡、贫血、焦虑和抑郁等.  相似文献   
4.
5.
<正>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是一类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S)系统的罕见的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美国SEER数据显示,近30年内NET发病率增长了5倍,2004年美国NET的发病率为5.25/100 000[1],男性发病率较女  相似文献   
6.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原稼  梅玫 《胰腺病学》2007,7(5):337-339
一、胰腺内分泌肿瘤简介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是一类少见的肿瘤,年发病率为4~12/百万人口[1]。多数PETs可分泌多种胃肠激素,通常有一种主要激素导致特定的临床综合征[2、3]。如胃泌素瘤产生的胃泌素可导致卓-艾综合征;VIP瘤分泌过量的VIP可造成低胃酸,腹泻和低血钾。除胰岛素瘤外其他的PETs多数为恶性,但肿瘤生长缓慢,预后较好。除了分泌多种胃肠肽类激素外,PETs还分泌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常可被作为诊断的血清学标志。根据PETs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功能性PETs和无功能性PETs两大类,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中间丝蛋白NF-66能否作为判断胰岛素瘤良恶性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胰岛素瘤组织、瘤旁胰腺组织及3株胰岛素瘤细胞株NF-66蛋白的表达,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胰岛素瘤NF-66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32例胰岛素瘤组织中102例(77%)表达NF-66蛋白,98例瘤旁胰腺组织均未见该蛋白表达(P=4.86×10-31);3株胰岛素瘤细胞株均高表达NF-66蛋白.118例良性胰岛素瘤中96例(81%)表达NF-66,而14例恶性胰岛素瘤中6例(43%)表达NF-66,恶性胰岛素瘤的表达显著下降(P =0.003).胰岛素瘤NF-66表达与肿瘤大小(以3cm为界)、远处转移、远处并淋巴结转移均呈显著负相关(46%比81%,P=0.009;38%比81%,P=0.013;43%比81%,P=0.010);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复发和生存状态不相关.结论 胰岛素瘤中NF-66表达下调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特征有关,可能成为潜在的鉴别胰岛紊瘤良恶性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与微管相关蛋白1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B,MAP1B)在预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1999年12月至2016年12月来自于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上海癌症中心和Cedars-Sinai医学中心(洛杉矶)193例患者的193个原发肿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193例、120例PNETs组织中MAP2、MAP1B的表达,随后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MAP2和MAP1B在PNETs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5.6%(88/193)和64.2%(77/120)。MAP2表达阳性的患者的总生存好于阴性患者(P=0.012)。另外,MAP2阳性Ⅱ、Ⅲ期患者的总生存也优于阴性者(P=0.017)。然而,MAP1B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转移、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总生存、无病生存均无相关性(P > 0.05)。   结论   MAP2为潜在的预测PNET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限定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 9p2 1区域缺失范围。方法 选择染色体 9p2 1区域 5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 ,检测 35例壶腹周围肿瘤组织及其外周血杂合性丢失 (LOH)状况。结果  50 % ( 4 /8)胰腺癌有至少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 ,其中D9S974 ( 37 5% )和D9S94 2 ( 2 8 6% )丢失频率较高 ,并且有连续性丢失现象。 62 5% ( 5/8)壶腹癌在部分或全部位点出现LOH ,其中D9S94 2 ( 4 2 9% )丢失频率最高 ,其次为IFNA( 37 5% )和D9S171( 37 5% )。 14 2 % ( 1/7)胰岛素瘤有一个位点LOH。结论 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 9p2 1最小共同缺失区位于D9S974和D9S94 2位点之间 ,距离小于 15kb ,其中可能存在一个新的涉及该肿瘤发生的相关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粪便p53检测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收集连续就诊的62例胰腺癌、19例壶腹癌及胆管癌、7例结肠癌及6例胃癌患者的粪便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方法检测粪便p53外显子5-8的突变情况;同时按性别、年龄配对选择慢性胰腺炎21例,良性上消化道疾病18例及正常人55例作对照。结果:粪便p53突变率在胰腺癌患者为37.1%(23/62例),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是46.9%(15/32例);对照组中,良性消化道疾病为12.8%(5/39例),正常人为5.5%(3/55例)。消化系肿瘤的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良性病变组。结论;粪便p53突变检测是一种潜在的无创性消化系良、恶性病变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