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74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ASUC)为内科急症,需要迅速判断和及时处理。静脉使用激素为其一线治疗方案,但超过30%的患者对激素抵抗。激素治疗3 d,需及时判断疗效,对激素抵抗者需选择转换治疗方案。环孢素和英夫利西单抗作为拯救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如药物拯救治疗4~7 d仍无效,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全结直肠切除术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是标准术式,推荐三期手术方案,并注意术后并发症。ASUC的诊治需要内、外科等多学科协作,以改善疾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患者为28岁女性,以腹泻、全身性脱发为突出表现,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多学科讨论,最终诊断为Satoyoshi综合征。患者原发病罕见,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铅中毒,诊断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3.
心理社会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心身是否为一体的争论始于17世纪,当时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为代表的二元论和以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整体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没有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整体论学说。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肝结节状再生性增生(NRHL)的临床、病理及诊断分析总结,期望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从300例因脾功能亢进而行脾切除和肝脏活组织检查病例中选出病理诊断符合NRHL的病例12例,分析其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处理等资料,且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2例NRHL中6例明确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克罗恩病,1例疑诊溃疡性结肠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6例,免疫抑制剂3例。11例有门脉高压;所有患者均无病毒性肝炎史;肝功能轻度受损;病理特征为肝实质内结节状再生性增生,门脉周围轻度纤维化和汇管区散在淋巴细胞浸润,门静脉分支狭窄和闭塞,无肝坏死表现;术前均被诊断为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行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患者多数病情稳定。结论NRHL可能与免疫和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以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应与肝硬化鉴别;诊断依靠肝脏楔形活检;处理门脉高压可使临床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思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急性胰腺炎通常分为轻症与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类.急性胰腺炎,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如不能及早诊断与治疗,可危及生命或因并发症的出现而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正确的、及早的诊断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1胃肠激素消化道也是内分泌器官,其粘膜和腺组织所含的内分泌细胞数量超过体内其他内分泌器官所含的内分泌细胞的总和.1902年首次发现第一个胃肠激素——促胰液素,至今已经历近百年,目前所知胃肠道产生的防已达10族、50余种,可分为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3大类(表1).表五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肽及生长因子胃肠激素是通过识别靶器官细胞膜上的特异的受体发挥其生理效应.即受体是细胞的一种能与特定配体相结合,并发细胞生物反应的蛋白质.受体分为两大类:细胞内和细胞膜受体.胃肠激素要体均属于细胞膜上,一般具备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7.
钱家鸣  吴东 《协和医学杂志》2015,(2):81-82,77,161,162
消化内科是北京协和医院建科最早、影响最深远的三级学科之一,是医院的品牌科室,也是国内消化学界的一面旗帜。早在192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林可胜(Kho-seng Lim)教授就应用巴甫洛夫技术制备体外胃囊,研究胃液分泌的影响因素。1933年,张孝骞教授创建了国内最早的消化疾病专科,时称胃肠组(GI Unit)。20世纪60年代协和消化内科在国内率先成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1982年建立博士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并接受≥3个疗程IFX治疗的IBD患者共95例,其中CD 65例,UC30例。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等。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95例IBD患者中,男女比3∶1,平均起病年龄(24.4±9.7)岁,首次IFX治疗时的年龄(31.2±11.1)岁,起病至首次应用IFX的病程(6.9±5.8)年,IFX疗程为7.3(1.4,15.1)个月。(2)95例患者中,24例(25.2%)出现至少1种不良反应,6例(6.3%)出现2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类型中,过敏反应10例(10.5%),感染16例(16.8%),白细胞减低、肝功能异常各2例(2.1%)。不良反应距首次IFX治疗的时间为5.2(1.4,9.3)个月。(3)2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7例(29.2%)停用IFX。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一例死亡。(4)首次IFX治疗时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9 mg/L)(OR 5.119,95%Cl 1.737~15.089,P=0.003)、非狭窄性病变(OR 4.914,95%Cl 1.007~23.970,P=0.049)、病情重度活动(OR 0.067,95%Cl 0.007~0.678,P=0.022)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FX治疗IBD安全性较高,多数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首次IFX前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非狭窄性病变、病情重度活动可能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生血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这部分疾病人群的认识。方法检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IBD患者,筛选出其中明确出现血栓事件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1∶5选取同时期就诊、相同疾病分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血栓事件IBD患者连续入组作为对照组,记录一般情况、IBD的分型及活动度、血栓事件的相关症状、发生部位、诱因、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索到IBD患者1521例,出现血栓事件者13例,血栓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为0.85%。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中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93%和0.76%。血栓组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44.3±10.7)岁。76.9%的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非对称性水肿。1例CD患者出现下肢动脉血栓,表现为下肢坏疽。血栓组53.8%的患者在发现血栓时处于疾病重度活动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血栓组患者中76.9%的患者在发生血栓前30 d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明显高于对照组(29.2%)(P=0.003)。抗凝治疗以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为主。2例患者治疗后血栓溶解吸收,其余患者复查均提示血栓再通。结论血栓栓塞是IBD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多出现于疾病活动期,常见部位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糖皮质激素可能是常见诱因。抗凝治疗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结肠镜穿孔病例,总结临床特点及穿孔后的处理方法,寻找手术治疗结肠镜穿孔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后7 d内发生穿孔的病例,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临床信息(合并症、激素使用史、住院时间)、结肠镜相关信息(是否行治疗、是否麻醉、肠道清洁度)、穿孔相关信息(部位、诊断时间)和手术相关信息(开腹或腹腔镜、术式、术后并发症),总结病例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寻找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发生穿孔共14例,穿孔发生率0.03%。穿孔大部分发生于直肠(2例)及乙状结肠(8例)。穿孔病例中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肺栓塞1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激素使用史、非直乙部位穿孔与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707,P=0.01),而即刻诊断穿孔、满意的肠道清洁度与术后并发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67,P<0.05)。 结论 穿孔是结肠镜检查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数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穿孔的处理多需外科介入,术后引起并发症与穿孔部位、激素使用史、穿孔诊断时间及肠道清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