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Ga67显像预测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病人中女24例,男15例,平均年龄(48±5.6)岁,临床病史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别在化疗前、化疗结束后1个月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常规的Ga67 SPECT和CT显像,图像分析采用常规的定性方法。结果:Ga67显像结果:在39例病人治疗结束后,有32例病人肿瘤Ga67显像结果为阴性,提示治疗完全有效,随访证实阴性预测率为94%(30/32);7例病人治疗后Ga67显像阳性,表示治疗部分有效或治疗无效。随访证实阳性预测率为86%(6/7),提示Ga67显像阴性的病人预后很好,而治疗后Ga67显像阳性预后很差。CT扫描结果:39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胸、腹和盆腔CT扫描,其阴性预测率为83%;而阳性预测率只有25%。结果提示与Ga67显像相比,CT预测疗效的结果难于区分治疗有效、部分有效或无效。结论:Ga67显像在评价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治疗反应中明显优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2.
用饱和分析法对单抗亲和常数变化的探讨李培勇,DelVecchio,S.在选择单抗作为诊断或治疗肿瘤时,除了特异性,另一重要因素是抗体的亲和常数。它反应了抗体与相关抗原结合程度。但高的亲和常数是否有利于抗体对肿瘤的治疗,是否存在结合位置屏障(Bindi...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选择全脑和小脑两种参考区作为归一化参数在SPM分析强迫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方法受检者为13例OCD病人(OCD组)和2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CN组).99mTc-ECDSPECT脑血流检查后,利用MRIcro和SPM工具软件,分别以全脑和小脑作为参考区,按成组设计分析OCD组和CN组两组间的rCBF分布差异(rCBF增高区和降低区).结果用小脑作为参考区,SPM分析显示OCD组有7个脑区rCBF发生变化;而用全脑作为参考区,SPM显示除有以上7个区域的血流变化外,还包括小脑的1个区域在内的17个区域的rCBF变化.结论强迫症患者小脑的脑血流发生变化,以此作为参考区不但会忽略小脑本身血流变化,还可掩盖与小脑血流变化相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4.
1984年,我们从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体的寄生物谢氏山蚤(O.silan-tiewi)和草原硬蜱(I.crenulatus)各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1株。此外,还从枪击的灰旱獭分离出2株红斑丹毒丝菌。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自治区境内曾多次从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体内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但尚未见从蚤、蜱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的报道。从谢氏山蚤和草原硬蜱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对进一步说明这两种媒介昆虫在传播类丹毒病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被试菌株:分离自新疆玛纳斯县南山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时相18F-FDG PET显像图像、标准摄取值(SUV)及储留指数(RI%)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4例疑患恶性肿瘤者及59例体检者进行18F-FDG PET全身扫描,有局灶性代谢增高的患者经饮水、进食后3 h进行延迟显像,用勾划感兴趣区方法计算两次显像的SUV,并计算18F-FDG的RI%.随访其手术病理结果、治疗转归及再次CT/MR检查结果,综合比较18F-FDG及RI%对恶性肿瘤诊断的应用效果.结果56例患者40 min显像有局灶性代谢增高病灶;经3 h延迟显像后发现病灶形态发生较大改变或病灶消失,综合分析为生理性代谢增高.其余107例共发现128个可疑病灶,以在40 min时SUV≥3为标准,判断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3%、90.7%、84.2%;以18F-FDG在病灶中的RI%≥10%作为标准,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2.8%、78.9%、80.3%.结合以上两项标准,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8.4%、98.4%.结论3 h延迟显像对肿瘤诊断有辅助作用,结合应用最大SUV及RI%两项指标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放射性核素32P-胶体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青少年血友病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26例平均年龄16岁(11~21岁)的男性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的26个病变关节进行首次32P-胶体关节滑膜切除,关节腔内注射平均剂量为2.1 mCi(1.0~3.0 mCi).结果 术后6个月,23例患者关节腔内出血量减少30%以上,治疗有效率达88.5%;平均出血频率从治疗前的1.9次/月下降为治疗后的0.3次/月,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平均疼痛评分从治疗前的2.4下降为治疗后的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6例(61.5%)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有改善. 结论 32P-胶体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炎安全、简便、有效,无明显不良发应,是一种取代手术滑膜切除治疗青少年血友病性关节炎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抑郁症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血流灌注减低区,但范围不尽相同,涉及不同的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区域。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局部大脑皮质血流灌注异常类型。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一对照分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 对象:于1999—01/2000—12选择在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未治疗的经CCMD-2-R诊断为抑郁症1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正常对照者为与之年龄匹配的医院内工作人员19名。 方法:采用SPECT检查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进行双半胱乙酯脑显像,使用统计参数图对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将所有的SPECT图像转换成DICOM格式或anlysis7格式,以Talairach图谱为模版对图像进行标准化及平滑,用高斯随机理论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以评价有显著差异的区域。 主要观察指标: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大脑特定区域血流灌注的区别和平均局部脑血流图像的变化。 结果:抑郁症者12例和正常健康人19名均完成检测,进人结果分析。统计参数图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双侧额叶、左侧颡上回、左侧边缘叶钩回(Brodmannarea 20)、左侧丘脑乳头体、右侧扣带回、右侧壳核血流灌注下降。抑郁症患者的右侧中间额回,右侧上颡回,右侧枕叶,左侧中间额回血流灌注升高。 结论:抑郁症患者额叶、颡叶及边缘系统局部脑血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制作“影像医学多媒体教学光盘”主要包括图像及文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把资料输入电脑,网页的编制和刻录光盘等过程。教学光盘制作软件,主要采用微软公司的Frontpage XP。  相似文献   
9.
背景:抑郁症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血流灌注减低区,但范围不尽相同,涉及不同的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区域。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局部大脑皮质血流灌注异常类型。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对象:于1999-01/2000-12选择在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未治疗的经CCMD-2-R诊断为抑郁症1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正常对照者为与之年龄匹配的医院内工作人员19名。方法:采用SPECT检查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进行双半胱乙酯脑显像,使用统计参数图对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将所有的SPECT图像转换成DICOM格式或anlysis7格式,以Talairach图谱为模版对图像进行标准化及平滑,用高斯随机理论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以评价有显著差异的区域。主要观察指标: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大脑特定区域血流灌注的区别和平均局部脑血流图像的变化。结果:抑郁症者12例和正常健康人19名均完成检测,进入结果分析。统计参数图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双侧额叶、左侧颞上回、左侧边缘叶钩回(Brodmannarea20)、左侧丘脑乳头体、右侧扣带回、右侧壳核血流灌注下降。抑郁症患者的右侧中间额回,右侧上颞回,右侧枕叶,左侧中间额回血流灌注升高。结论:抑郁症患者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局部脑血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苏珊·霍克菲尔德校长对20世纪中叶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发生的3次革命所作的分析,并针对国内研究型大学在学科交叉及医工结合方面的现状,提出应抓住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带来的机遇,着重在理念、目标、体制、机制、人才和特色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推进医工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