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 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 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Grigoris  I  Leontiadis  Virender  K  Sharma  Colin  W  Howden  吴晰 《英国医学杂志》2005,8(4):216-219
目的回顾关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溃疡出血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确定该治疗对于死亡率、再出血和外科干预措施的影响。设计系统评价和汇总分析。资料来源包括Cochrane协作网的临床试验注册库、Medline、Embase、手工检索的摘要和制药公司。评价方法在经内镜证实存在溃疡出血并至少有以下事件之一——死亡、再出电、外科干预的患者中,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质子泵抑制剂与安慰剂或H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所有临床试验依据方法学质量来进行分级。由2个评定者独立回顾每个临床试验,将分歧按照多数人的意见来统一。结果我们选出了21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915例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于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比值比1.11,95%可信区间0.79~1.57;需要治疗的人数(NNT)无法计算]。但是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再出血的发生(0.46,0.33~0.64;NNT为12)和外科治疗的比例(0.59,0.46~0.76;NNT为20)。对其中10项具有高质量方法学的临床试验进行汇总分析,得到相似的结论:死亡率的OR值为0.96(0.46~2.01);再出血的OR值为0.41(0.25~0.68),NNT为10;外科手术的OR值为0.62(0.46~0.83),NNT为2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可以降低溃疡的再出血风险,减少对外科手术的需要,但患者的总体死亡率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内镜超声的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9月确诊的11例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总结内镜超声的影像特点.结果 内镜超声下见胰腺实质回声极低,胰腺弥漫或局部增大,边缘呈波浪样改变;肝外胆管扩张,胆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中低回声;可见胰腺周边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胰管扩张或胰石、胰腺钙化和囊肿形成;未见周边血管受累.结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内镜超声下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吴晰 《英国医学杂志》2002,5(4):189-190
一位 5 9岁的男子因皮肤型滤泡趋向性T细胞淋巴瘤接受 2a 干扰素治疗。由于肿瘤复发致治疗中断后 ,患者开始使用小剂量的氨甲蝶呤 (15mg肌注 ,每周 1次 )。同时 ,因其患有Barrett食管和高血压 ,分别服用潘托拉唑 (pantoprazole)(每日 2 0mg,口服 )和阿替洛尔 (atenolol)。在首次注射氨甲蝶呤后 ,患者出现严重广泛的肌痛和骨痛。以致在注射后的3到 4小时出现部分活动受限 ,并持续数天 ,尽管程度有所减轻。上述症状在此后 4次应用氨甲蝶呤时重复出现。多项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除外了潜在的局灶或播散性感染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局灶性病变且年龄大于35岁的143例患者150处病灶纳入研究,局灶性病变包括黏膜形态异常(隆起、凹陷及粗糙不平整)和黏膜色泽异常(较周围黏膜发红或发白),将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有胃手术史者排除出研究。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ME—NBI检查,参照国外最新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一个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国内标准,以此标准对病变作出诊断。所有病变进行组织活检后送检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结果150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非癌性病变为131处,癌性病变19处(8处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1处病变行手术治疗)。WL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7%、53.4%、22.8%、98.6%和58.7%,ME-NBI对应值分别为73.7%、99.2%、93.3%、96.3%和96.0%,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WLE(P〈0.05)。黏膜腺管开口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消失、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是早期胃癌在ME—NBI下最为特征性的改变。结论WLE仍是早期胃癌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对疑似病变进一步行ME—NBI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如条件不允许则要尽可能地进行组织学活检;提出的ME-NBI诊断标准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令人满意,但最终还需要进行多中心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其绝对适应证证据充分,已成为推荐的早期胃癌标准治疗之一,但其扩大适应证临床应用仍存在质疑,本文就相关文献结合实践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异物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结直肠异物病例,总结病例特点及处理经验。结果纳入结直肠异物病例14例,其中男性10例(71%),平均年龄49岁(21~80岁)。异物来源包括医源性5例,口源性3例,肛源性5例,不明原因1例;口源性异物和医源性异物分布于全结肠,而肛源性异物分布以乙状结肠-直肠为主。异物相关并发症共6例,包括黏膜损伤、嵌入肠壁、肠梗阻和肝脓肿。尝试内镜下取出异物共12例,11例成功,1例失败;使用的器械包括异物钳和圈套器;异物取出失败病例的主要原因是巨大异物嵌顿。结论结直肠异物的分布与其来源相关,其可能导致结肠黏膜损伤、肠梗阻或肠穿孔,并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尝试于内镜下取出结直肠异物时,可选择异物钳或圈套器,异物取出后需警惕结肠穿孔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LM)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4例L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①14例患者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6例,合并乳糜腹水1例、乳糜心包积液1例、皮肤及胃肠道血管畸形1例;原发性淋巴性水肿(PL)8例,合并乳糜胸水3例、乳糜腹水1例;②PI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腹泻、血淋巴细胞减少及非选择性低蛋白血症;P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及呼吸系统症状;③淋巴管造影或同位素淋巴管显像均显示异常,表现为淋巴回流异常;④PIL患者内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小肠黏膜呈白点状改变;活检病理检查可见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扩张淋巴管;⑤14例患者中6例行外科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后好转,8例予以MCT饮食、对症支持治疗及局部物理加压治疗。结论LM的诊断应结合淋巴管造影、同位素检查及病理学诊断,治疗上应内、外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结肠镜穿孔病例,总结临床特点及穿孔后的处理方法,寻找手术治疗结肠镜穿孔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后7 d内发生穿孔的病例,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临床信息(合并症、激素使用史、住院时间)、结肠镜相关信息(是否行治疗、是否麻醉、肠道清洁度)、穿孔相关信息(部位、诊断时间)和手术相关信息(开腹或腹腔镜、术式、术后并发症),总结病例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寻找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发生穿孔共14例,穿孔发生率0.03%。穿孔大部分发生于直肠(2例)及乙状结肠(8例)。穿孔病例中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肺栓塞1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激素使用史、非直乙部位穿孔与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707,P=0.01),而即刻诊断穿孔、满意的肠道清洁度与术后并发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67,P<0.05)。 结论 穿孔是结肠镜检查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数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穿孔的处理多需外科介入,术后引起并发症与穿孔部位、激素使用史、穿孔诊断时间及肠道清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应用小探头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59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 患者在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前均接受小探头EUS检查并判断病变浸润深度, 最终以内镜/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评价EUS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并分析影响EUS判断准确性的病变自身内镜特点及病理学因素  结果  EUS判断早期胃癌病变浸润深度总体病变诊断敏感性为79.7%, 特异性为81.4%, 准确性为79.7%。其中, EUS诊断黏膜层病变的敏感性为66.1%, 特异性为80.0%, 准确性为79.7%;诊断黏膜下层病变的敏感性为80.0%, 特异性为81.6%, 准确性为81.4%,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US判断胃癌病变过高分级比例为16.9%, 以胃上1/3(20.0%)和中1/3(27.3%)、大体形态为隆起型(0-Ⅰ:25.0%, 0-Ⅱa:38.5%)以及合并溃疡(33.3%)的病变更为多见, 这类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也相应较低。EUS判断胃癌病变过低分级比例为3.4%  结论  小探头EUS对于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较高的准确性, 有助于作出适当的治疗决策, 病变部位、大体类型及溃疡的存在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