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并多器官衰竭患者死亡原因。方法 从患者入院到死亡按时问顺序收集观察指标三次,即入院后第3天、住院中期、死亡前3天。分析所有患者后二次资料同第一次资料的差别程度。结果入院时指标异常率为38.O%,无诊断MOFE;住院中期指标异常率为52%;器官总体损伤程度达125.6%,诊断率为4%;死亡前3天指标异常率为60%;器官总体损伤程度达178.6%,诊断率为96%。结论 (1)老年晚期肿瘤患者MOFE的早期诊断率仍有待提高。(2)在早期拟诊MOFE时,既要重视器官损伤程度指标,又要重视器官损害广泛性指标。(3)在器官损伤程度为50%、指标异常率为50%时及时拟诊或确诊MOFE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带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均为S tan 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前均行增强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血管重建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主动脉内膜破裂口发生部位和数目,经股动脉输送导管将带膜支架植于胸主动脉病变处,观察封堵治疗后假腔消失情况和有无内漏发生,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12例技术操作均获得成功,术中无瘤体破裂、无中转手术;带膜支架植入后造影示假腔消失,无内漏发生;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发热,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肝、肾功能异常,带膜支架人造血管通畅,无扭曲,无移位。结论:应用带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平板运动试验TET(treadmill exercise testing)监测和观察运动中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方法选取27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行TET检查,其中冠心病组(152例),非冠心病组(121例),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诱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08%(67/152),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14.88%(18/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心律失常构成类型:室性早搏26.97%(41/152)、房性早搏5.26%(8/152)、阵发性室速5.92%(9/152)、阵发性房颤3.29%(5/152)、右束支阻滞2.63%(4/152)。结论运动可诱发心律失常,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室性心律失常更多见,对于冠心病患者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对诊断飞行人员职业病的价值。方法抽取来我院普通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80例飞行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分析其心电图波形特点,对比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ST-T压低检出率22.5%,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29,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常见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32.5%,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1,P0.05)。体检飞行人员对动态心电图检查方式的总舒适度为92.5%,低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方式为98.8%,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5,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较常规心电图更好地检测出飞行人员心脏相关职业病,可作为有心脏相关症状飞行人员的主要检测方法,以提高民航飞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和凝血系统激活形成的血栓,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而对于非ST段抬高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治疗对策是强化抗凝、抗血小板,防栓,而非溶栓。虽然临床一直延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但2周内发生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的比率仍分别高达17.8%、20.0%、15.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搏定对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I、II、III类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两组,均给于以下治疗异搏定5~10mg用20ml10%GS稀释后缓慢静推,若20~30分钟未复律的再给5mg静推,总量<20mg,复发者给予0.05~0.10mg/min,维持1~2小时,终止后口服每次40~80mg,3/日,防治复发并酌情减量至最小维持量。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较好疗效,A组(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效率高于B组(有器质性心脏病),但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I、II、III类药无效的室速可试用异搏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掌握土默特左旗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方法水氟检测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结果调查352个自然村,水氟含量大于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有69个自然村,超标率为19.60%,涉及人口37947人。二次调查167个地方性氟中毒历史病村,水氟含量超标村有47个,超标率为28.14%。改水工程报废率为17.31%。结论改水降氟是控制地方性氟中毒切实可行的重要措施,关键是保证改水工程质量与改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对我们1997-07~2003-12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死亡2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前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前抗凝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率、再灌注时间、临床事件发生率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发病在6h内、有溶栓适应证的239例AAMI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和对照组,二组的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相同,但观察组在静脉溶栓前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比较二组患者血管再灌注及时间、临床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溶栓的再灌注率分别为82.2%(97/118)和78.5%(95/121)(P>0.05)。再灌注时间分别为(1.4±1.1)h和(1.7±1.2)h,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24.4%(31/118)和42.9%(52/121)(P<0.05),4周时LVEF分别为(52.5±9.0)%和(45.4±11.1)%(P<0.05)。结论AAMI在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倾向于提高梗死心肌的再灌注率和缩短再灌注时间,显著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方法A组为溶栓组,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其他治疗包括给氧、镇痛、纠正心律失常、电解质失衡、溶栓、抗凝等;B组,均给予急诊PCI代替溶栓治疗,余治疗同A组。结果A组29例,死亡26例(89.66%),存活3例(10.34%);B组12例,死亡7例(58.33%),存活5例(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岱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行PCI,没有介入条件的医院应给予及时的溶栓治疗,以尽可能的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