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3组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Ⅱ、Ⅲ期乳腺癌68例随机分为3组,A组(FEC)24例、B组(ET)24例、C组(NE)20例,3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分别用FEC、ET或NE化疗方案治疗,3~4周为一个周期.所有患者完成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乳腺癌原发肿瘤的总有效率(RR)A组为50%(12/24),B组RR为79.2%(19/24,与A组比较P<0.05),C组RR为75.0%(15/20,与A组比较P<0.05).C组2例(10.0%)病理完全缓解(pCR),3组无进展病例,Ⅱ期疗效高于Ⅲ期.新辅助化疗前68例患侧腋窝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化疗2周期后A组、B组、C组分别有50.0%(12/24)、66.7%(16/24,与A组比较P<0.05)、60.0%(12/20,与A组比较P<0.05)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3组相似,ET组脱发程度严重,并伴有关节肌肉疼痛.NE组不良反应以神经毒性和血管静脉炎较突出.结论:3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的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均有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B组及C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高于A组.  相似文献   
2.
表柔比星加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表柔比星加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用TE方案(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对Ⅱ、Ⅲ期的20例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3-4周为1个周期,患者完成2-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以VE方案(长春瑞滨加表柔比星)作对照组进行比较,TE方案:表柔比星(EPI)6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紫杉醇(TAX)150mg/m2,第2天,静脉点滴;3周为1个周期。VE方案:EPI 60mg/m2,第1天,静脉注射;长春瑞滨(VNR)30mg/m2,第1、8天,静脉注射;4周为1个周期。结果:TE组有效率为80%,其中临床完全缓解(cCR)3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4例,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VE组有效率为80%,其中cCR 3例,PR 13例,NC 4例,pCR2例。两组均无进展(PD)者。进行4周期新辅助化疗患者有效率高于2周期患者。两组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面色潮红和静脉炎等毒副反应相似,VE组乏力、脱发、神经毒性程度比TE组显著(P<0.05),而在关节头痛方面TE组显著(P<0.05)。结论:两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有效率较高,疗效相当;VE组毒副反应较TE组高,但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4.
北京老年人认知功能对生存率影响的八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社区居住的老年人进行队列追踪,观察不同认知功能水平的老年人的预后和生存概率。方法 对1992年抽取的55岁以上老年前期和老年人204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1992年认知功能正常组8年累积死亡率31.6%,显著低于认知功能异常组(60.4%)。正常组中正常高分者的累积死亡率27.7%,明显低于正常低限者(53.3%)。分年龄计算的3组生存曲线明显不同。控制了年龄、性别、城乡、一般健康状况等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也证实,认知功能水平低者死亡的危险高于功能水平高者0.85至1.7倍。结论 认知功能是独立于年龄、性别、健康等状况外的影响老年人存活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认知功能水平低的老年人的监护可能对降低老年人死亡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市年龄≥35岁人群高血压与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关系。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四个区县年龄≥35岁居民进行上臂血压及踝臂血压测量,共检测5 126人。结果高血压组PA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6.5%比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以及降压药物的使用后,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其患PAD的OR(95%CI)分别为1.38(0.87~2.19)、1.68(1.04~2.73)、2.10(1.18~3.73)、5.08(2.57~10.08)。将收缩压设定为连续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PAD患病风险增加19%(OR=1.19,95%CI 1.09~1.30);收缩压为120~139、140~159、≥160 mm Hg组患PAD的风险分别为收缩压<120 mm Hg组的1.29(95%CI 0.83~2.01)、1.61(95%CI 1.01~2.60)、2.75(95%CI 1.65~4.60);趋势检验P<0.001;而PAD患病风险与舒张压则关系不明显。在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未治疗组、治疗后未达标组、治疗达标组的PAD患病风险分别为无高血压组的1.45(0.98~2.14)、1.93(1.34~2.78)、1.23(0.83~1.82)。结论高血压可增加PAD患病风险,收缩压升高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患者升高的血压可以控制PAD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躯体疾病对抑郁症状转归的影响,为防治老年人抑郁,改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按类分层、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原则,在北京城乡社区老年人群中抽取有效样本2 506例,分别于2000和2004年采用综合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2000年共检出抑郁症状者282例,在2004的调查中,对这282名老年人进行了追踪调查,将其转归分为:好转、无变化、加重和死亡。其中<75岁老人抑郁症状的好转率高于≥75岁老人;<75岁老人抑郁症状的加重率及死亡率均低于≥75岁老人。除青光眼以外,其他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好转率均低于无此疾病的对照人群,其中无骨关节病和听力障碍的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好转率明显高于有骨关节病和听力障碍的老年人(P<0.05)。结论为了降低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病风险和改善老年抑郁症状的预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该重视老年人躯体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北京市城区基层医疗单位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防治现况.方法 2004年12月~5年11月在北京市5个区各选一家二级医院.对在上述医院及其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9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患者的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和个人史.结果 9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79.1%.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是93.3%、84.3%和40.3%.高血压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P<0.01);脑卒中发作2次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与发作1次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伴有心脏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的脑卒中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与无上述因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6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45.6%(304例)使用复方类降压药(单用复方类降压药者占47.7%,联合用药者占52.3%);54.4%(362例)使用非复方类降压药(单一用药者占52.2%,联合用药者占47.8%);最常见的组合为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结论 在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9.1%,高血压的控制率还不理想,高血压药物治疗还欠规范,提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高血压防治知识亟待加强与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状态(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2例帕金森病(PD)患者,先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初步筛查,然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帕金森病患者划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对各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无照料人、Hoehn-Yahr分期、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Webster评分等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无照料人、Webster评分、Hoehn-Yahr分期及UPDRSⅡ在抑郁组与非抑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发现有无照料人与UP-DRSⅡ综合评分,尤其是床上翻身是PD患者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PD患者中抑郁发生率较高,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要注意及时予以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在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基线人群基础上,对抽样筛查确诊的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000-07/09以社区为基础调查了北京市55岁以上2835名中老年人群,通过原发性震颤的筛查和诊断,最终共确诊原发性震颤患者135例,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55~101岁,平均(75.8&;#177;7.9)岁。55~64岁年龄段男7例,女2例;65~74岁年龄段男31例.女14例.≥75岁年龄段男45例,女36例。对调查发现的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进行病史收集、体格检查、震颤评分和功能评价,进而分析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结果: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震颤部位以上肢(100%)、头部震颤(20%)为主。②女性震颤总分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7.2&;#177;3.4,6.5&;#177;2.5,P=0.150);男性和女性肢体震颤总分差异也不明显(6.3&;#177;2.4,6.0&;#177;2.2,P=0.421)。女性头部震颤几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6.9%,P〉0.05)。③头部震颤组肢体震颤总分与无头部震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6&;#177;4.1,6.0&;#177;1.6,P=0.506)。④阳性家族史报告仅占3%,有69.6%的患者曾意识到震颤的存在.大部分患者(90.4%)均于50岁以后起病。⑤按照有无病史将原发性震颤患者分为两组,发现有病史组头部受累几率明显高于无病史组(25.5%,73%,P=0.015).而震颤总分和肢体震颇总分差异均不明显(6.8&;#177;2.7,6.5&;#177;3.1:6.1&;#177;2.1,6.2&;#177;2.7,P〉0.05)。结论:①上肢与头部是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主要震颤部位,震颤程度与特点无明显性别差异。②是否合并头部震颤不影响肢体震颤程度。③大部分原发性震颤患者于50岁之后发病。④头部震颤与否是影响震颤病史汇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