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韩  瞿航  赵义  潘钰  王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12):1350-1353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诊断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以及受限和重复的行为和兴趣,症状常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出现。过去的二十年内,神经成像揭示了许多“社会性”大脑的非典型活动和异常连通性的发现,包括梭状回对面部和凝视的分析、杏仁核的情绪处理、默认模式网络的心智化以及镜像神经元相关区域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理解,但对于社交功能缺陷潜在的神经生理机制还未达成一致。除了方法学上的挑战以及聚焦于单个大脑网络的连通性研究以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ASD的极强异质性。这种不一致的发现,可能是由于诊断标准的变化以及学龄前期的ASD患儿存在非典型的神经发育轨迹,因此,有必要进行孤独症亚型的队列研究和大样本的纵向队列研究。  相似文献   
2.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0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处理,包括: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维持电解质平衡、抗感染、预防癫痫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组给予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并于2个月后随访。分别观察2组第3、7、14天颅内血肿清除情况及用药1个疗程后脑水肿吸收情况,比较2组14 d、30 d神经功能评分(NDS),并评估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血肿面积均显著缩小(P<0.05);治疗3 d后,治疗组的血肿面积虽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治疗组的血肿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治疗14 d后,治疗组脑水肿吸收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65.4%;治疗组脑水肿吸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NDS)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9.3%)显著高于对照组(71.2%)(均P<0.05)。(4)不良反应及临床结局:治疗组3例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对照组8例出现转氨酶升高,停药后转氨酶逐渐降为正常;治疗组2例治疗过程中再出血行急诊手术治疗后剔除,3例病情恶化死亡,对照组7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随访时已死亡。【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CD4+炎症性T细胞(Th17细胞)和Foxp3+CD4+调节性T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互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研究.测定RA患者外周血IL-17+CD4+T细胞及Foxp3+CD4+T细胞的比例变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6、IL-23和IL-17水平.结果 RA患者外周血IL-17+CD4+T细胞明显升高(P<0.01),而Foxp3+CD4+T细胞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中IL-6、IL-23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而TGF-β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RA患者Th17细胞数量增高,而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体内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上述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药品过敏是很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药品过敏所引发的后果也是不同的,而抗过敏药的问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药品的过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存在着滥用抗过敏药的现象。本文从这些常见的过敏反应与抗过敏的使用出发,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与三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联合检查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研究75例卵巢癌治疗后患者,平均年龄(45±9.3岁),行PET/CT检查同期行肿瘤标志物(CEA、CA125)检测。判定转移或复发标准:(1)是经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判定为转移或复发者;(2)进行随诊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和(或)标准摄取值(SUV)明显缩小者;(3)病理活检结果。结果本组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PET阳性率为92.3%(48/52),其中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38.5%(20/52),非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53.8%(28/52),CEA、CA125阳性率分别是26.9%(14/52)、67.3%(35/52),PET/CT阳性率与CEA和CA125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PET/CT准确率为94.7%(71/75)。结论CEA与CA125联合测定诊断卵巢癌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测量CEA和CA125。在监测CEA和CA125的同时,如果出现异常增高,而其他检查结果阴性时,行PET-CT扫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较准确地评估CEA及CA125升高的原因,为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8岁,因“肉眼血尿”于外院查尿肌酐升高、尿隐血(++)、CT示双肾弥漫错构瘤,临床无明显症状,于我院门诊就诊。查体:神志清,精神可,面部可见口鼻三角区呈蝶形分布的皮脂腺瘤及皮肤丘疹样改变(图1)。化验检查:尿隐血(++),RBC红细胞计数29.5,升高(参考值0-27),EC上皮细胞计数130.40,  相似文献   
9.
读片窗     
患者女,75岁。因肛周会阴部疼痛不适20天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史7年,其子曾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体检:双下肢肌力5级,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5.5mmol/L,余无异常。盆腔CT检查:盆腔内骶椎右前方见形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图1),密度尚均匀,边缘不光整,增强后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图2)。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不同阶段居民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将主要感染季节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选择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洱源县的4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将6~60岁居民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前期和后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Ⅱ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中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在各阶段开始前10d用吡喹酮治疗,观察期结束后30d查病。同时选择30名学生作为记录员,记录各自家庭成员每天接触疫水的时间。结果在主要感染季节前期、中期和后期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17%、12.42%、7.10%,平均每人每天接触疫水时间分别为(82±26)min、(30±14)min和(14±6)min。结论云南省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前期(栽插期)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主要与感染性钉螺密度高和居民接触疫水时间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