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自 1998年 12月至 1999年 6月 ,我院门诊应用本院制玄驹胶囊 (原料为鼎突多刺蚁纯粉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 0例 ,另用甘草甜素片治疗 2 0例为对照组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治疗组 4 0例中 ,男 38例 ,女 2例 ,年龄均在 18岁~ 32岁 ;对照组 2 0例 ,男 18例 ,  相似文献   
3.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9 月首都医科大学玄武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的KOA 炎患者390 例,按有无合并代谢综合征(MS)分为 非代谢综合征组(非MS 组)239 例,膝骨关节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合并MS 组)151 例,比较两组临床资 料。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MS 组BMI、腰围、舒张压(DBP)及 收缩压(SBP)均较非MS 组升高(P <0.05)。合并MS 组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人数均 高于非MS 组(P <0.05);合并MS 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Kellgren- Lawtence(K-L)分级评分均高于非MS 组(P <0.05)。合并MS 组空腹血糖(GLU)、胆固醇(TG)、血清 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均较非MS 组升高(P <0.05)。 结论 膝骨关节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危险因素多,代谢紊乱程度严重及关节病情严重,应给予有效的干预 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某三甲医院风湿科老年住院患者风湿病分布情况。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科住院患者236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不同分为2组。<60岁为中青年组(1293例),≥60岁为老年组(1067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出院诊断以及合并症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四格表χ2检验分析不同疾病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比例较中青年组高;在痛风中老年女性患病的比率较中青年组高;在皮肌炎及重度骨关节炎中老年组男女患病比例与中青年组相反;在大动脉炎及系统性硬化症中无老年男性病例。结论老年人患风湿病与中青年不同,不同性别患病分布情况有其自身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老年风湿病患者的患病分布情况,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原核系统表达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PKB)的PH结构域 ,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我们构建了PKB的PH结构域的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PH结构域 ,并利用蛋白N端加入的组氨酸标签进行亲和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结果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PH结构域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经变性和复性后成为具有天然构象的可溶性蛋白 ,经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的PH结构域具有与磷脂酰肌醇PI 4 ,5 P2 的结合能力 ,证明其具有生物学活性。结论 本方法成功表达纯化了PKB的PH结构域 ,可用作PH结构域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厌氧棒状菌菌苗(77-1株)对多能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棒状菌是一种强有力的免疫激活剂,具有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抑瘤活性。由骨髓中粒系定向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在厌氧捧状菌苗(以下简称菌苗)实验动物抑瘤试验中起重要作刚。  相似文献   
8.
孔芳  黄旭  魏廉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2):1210-1216
目的 总结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收治的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 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分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组和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两 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TA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 最终纳入59例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TA发病年龄8~51岁,平均29.7±13.1岁,男性7例 (11.9%),缺血性卒中平均发病年龄35.8±14.1岁。15例(25.4%)患者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首 次卒中平均年龄低于其他症状发病患者(27.2±9.6岁 vs. 38.8±14.2岁,P =0.005)。缺血性卒中发 病组患者与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BMI较低(21.4±3.9 kg/m2 vs. 24.2±4.6 kg/m2,P=0.039),合 并高血压比例偏低(6.7% vs. 34.1%,P=0.048),非特异性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偏低(0 vs. 27.3%, P=0.026),关节炎/关节痛比例较高(20.0% vs. 2.3%,P =0.047),血压不对称的发生率偏高 (73.3% vs. 36.4%,P=0.018),偏瘫发生率较高(93.3% vs. 59.1%,P =0.023),印度大动脉炎临床活 动度评分2010(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e 2010,ITAS-2010)较高(12.2±5.4分 vs. 7.1±5.8 分,P=0.004)。 结论 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TA患者,较其他症状发病的患者,卒中年龄早10岁左右,BMI较低, 高血压和非特异性系统症状发生率低,关节炎/关节痛、血压不对称和偏瘫发生率高,ITAS-2010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白塞综合征(BS)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BS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并发和没有CVST的BS患者之间的区别。结果 在89例BS患者中,有13例(14.6%,7例女性,平均年龄31.2±8.7岁)被诊断为CVST。多为慢性起病(76.9%),头痛、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脑脊液压力升高10例(76.9%),血栓形成部位多见于横窦(100%)、乙状窦(92.3%)。与没有CVST的BS患者比较,并发CVST患者颅外血管受累的发生率(P=0.038)、纤维蛋白原(P=0.034)、D-二聚体(P=0.000)和BDCAF2006评分(P=0.024)更高。所有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凝治疗。在23个月的中位随访期(3~60个月)中,所有患者病情缓解,没有死亡病例。结论 CVST是BS罕见的并发症,发病年龄偏年轻化,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横窦、乙状窦是血栓最常见的部位,易合并其他部位血栓,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CVST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