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手部的指、掌骨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大多数骨折能做到正确复位,但要维持其良好的位置却并不容易。我院骨科自1987年4月开始,以石膏指夹板治疗指,掌骨骨折132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内进行性出血(PIH)的发生率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脑创伤后头颅CT比较,颅内血肿量判断,分析性别、年龄、血压、体温、受伤特点及头颅行CT检查时间等因素对PIH发生的影响.结果1 83例颅内血肿患者中,79例(43.17%)出现PIH,其中46例(23.5%)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需急诊开颅行血肿清除术.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PIH发生率近50%,对男性、年龄较大、伤后血压高、有对冲伤史及受伤后第一次头颅CT检查时间短者更应密切注意意识等变化,并早期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选取的6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59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根据损伤的不同程度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合重型组,分别为21例、20例和2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于4 h、6 h及12 h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79±0.58)mg/L、(3.07±1.01)mg/L、(4.11±1.0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46±0.15)mg/L](P<0.05);重型损伤组和中型损伤组患者明显较轻型损伤组患者高,且重型损伤组患者明显高于中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 12 月至 2018 年 12 月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5 例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类(MRRC)评估动脉瘤即刻治疗和随访结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 结果 25 例共25枚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女22例,破裂出血2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充分栓塞15例(MRRCⅠ级7例,Ⅱ级8例),不全栓塞10例(Ⅲa级6例,Ⅲb级4例)。DSA随访平均(20.7±20.6)(3~73)个月,除二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外,复发4例,其中2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治疗;随访终点显示MRRCⅠ级10例,Ⅱ级10 例,Ⅲb级 4例。临床随访平均(40.1±30.5)(3~117)个月,患者预后均良好(mRS评分0分23例,1分1例)。 结论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很多情况下需要支架辅助,且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顾奕 《中国卫生》2008,(7):38-38
在华西医院的重症病房里,我看到从灾区救出来的脊柱损伤导致高位截瘫的伤员,看到失去双腿、饱受痛苦的群众,看到一张张充满恐惧、失去童真的孩子的脸……这一刻,我看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相似文献   
6.
7.
护士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护士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能力,改善态度。护士分层、分专科培训是基于岗位的培训要求,帮助护士提升岗位胜任力。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已逐步实施护士分层培训,但是规范化的护士分层培训模式构建尚未成熟,亟待解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开展护士分层培训的模式及效果,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顾奕  陈炯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61-62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颅脑创伤逐年呈增高趋势,目前已成为34岁以下青壮年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脑损伤演变过程是复杂的,近年来,关于遗传因素对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医学界重视,关于影响脑外伤预后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可见报道,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人脑Heubner氏回返动脉(RAH)解剖特点。方法 取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RAH数量、行程、外径、分支及血供范围。结果 在45例人脑标本中发现128支RAH,每侧大脑半球1~3支,平均(1.42±0.62)支。RAH在大脑前交通动脉(ACoA)水平近侧段8 mm至远侧段3 mm发出,平均距离在前交通远侧端(0.46±1.29)mm,其外径为0.05~1.20 mm,平均(0.64±0.24)mm;长度为12~56 mm,平均(30.41±10.24)mm。该血管既供应脑深部,同时供应脑皮质。结论 RAH有一定解剖变异,明确RAH的解剖特点、与大脑前A1段、眶额动脉及额极动脉的关系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