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髂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5例怀疑髂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大动脉炎6例,外伤4例和动脉粥样硬化175例。采用16层螺旋CT,层厚1.25mm,重建间隔1mm。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25~30S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图像,并应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结果:128例CTA可显示髂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有7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26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或大隐静脉植入手术,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SCTA和DSA检查。MSCTA对腘动脉以上和腘动脉以下狭窄和闭塞显示与DSA一致性好。结论:多层面螺旋CT是下肢血管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可以替代有创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3月-2012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7例NSIP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资料。结果女4例,男3例,平均年龄(49.1±17.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及双下肺爆裂音。胸部CT主要表现双下肺磨玻璃影、实变影及网状阴影。7例均接受肺活检,其中3例为富细胞型,3例纤维化型,1例混合型。6例接受肺功能检查均存在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下降,3例合并小气道功能障碍。7例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72.3±11.8)mmHg(1 mmHg=0.133 kPa)。6例给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5例,3例病理表现富细胞型激素治疗效果好,2例病理表现纤维化型激素疗效欠佳。结论 NSIP诊断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等多学科结果分析得出。激素疗效与组织病理类型相关,富细胞型效果好,纤维化型效果差。  相似文献   
3.
早期中央型肺癌CT诊断与支气管镜及病理组织学对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中央型肺癌早期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并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7例病理证实的早期中央型肺癌及10例类似中央型肺癌的良性病变进行分析,CT采用SR 700及(或)Lightspeed Plus扫描机,3.0或1.5mm层厚薄层扫描,将CT表现与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组织学表现对照。结果 17例病变CT均显示,3例显示为局部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内壁不规则,支气管镜显示黏膜表面粗糙、红肿。14例显示管腔狭窄、闭塞,其中4例合并亚段支气管黏液栓,10例合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支气管镜表现为腔内息肉样病灶。病理组织学显示1例累及黏膜,5例累及黏膜下,11例侵犯支气管软骨层。10例良性病变中,CT检查怀疑6例恶性病变,4例不排除恶性,支气管镜检查5例显示内壁不均匀增厚、粗糙,2例管腔内凝血块,1例管腔内结节,2例未见异常。结论 薄层CT扫描能可靠地显示支气管细微病变,是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动态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的动态发展演变规律,提高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病理学证实的并属于影像学分型炎症型的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系列CT随访图像,总结不同时间的CT表现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探索CT诊断的典型影像学征象。结果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相对典型的CT征象有:①毛玻璃征象背景上合并腺泡结节样实变;②无典型分布特征的大小不等的边缘模糊的叶段性实变;③实变基础上的病理性空气支气管充气征;④动态演变特点包括范围逐渐扩大、形态逐渐多样、密度逐渐密实。结论CT特别是两次以上不同时期的随访CT检查是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理想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确定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4例,DSA与64层螺旋CTA检查间隔时间2周。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64层螺旋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SA显示34条共170段下肢动脉,69段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CTA诊断血管高估8段,低估8段。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7.1%,特异性96.0%,准确率97.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7.9%。结论 64层螺旋CTA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估、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DBAC的CT表现。结果以实变为主型10例,其中6例见"蜂窝"或网格影,2例见叶间裂膨隆,8例见充气支气管征,5例合并多发结节和(或)磨玻璃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均可在实变区内见"血管造影征"。多发结节/肿块型5例,其中单叶单段1例,单叶多段2例,多叶多段2例;主要特征有胸膜牵拉、磨玻璃密度、充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磨玻璃密度影2例,其中"铺路石"征1例。大多数患者呈多种征象混合表现。结论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复杂,应深入细致分析各种征象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2例2004年9月-2009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的CT资料与病理结果。结果本组女性38例(90.48%),男4例;发病年龄19-66岁,中位年龄46.6岁;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肺野内、中带居多(39例,92.86%);结节30例(71.43%),肿块12例;边界光滑31例,浅分叶9例,毛刺2例;钙化11例(26.19%),瘤体〉3cm发生率高(66.7%);31例增强扫描中,增强前密度不均匀8例(25.81%),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8例(61.29%),增强幅度1-64HU,均值(31.16±11.93)HU;瘤周磨玻璃密度11例,空气新月征6例。结论PSH好发于中老年女性,CT表现为位于肺野内、中带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不均匀显著强化,一些特殊征象如空气新月征、瘤周磨玻璃密度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多层面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层面CT(multisliceCT ,MSCT )扫描机使用单个X线球管一次照射病人 ,沿Z -轴有 4个通道接受探测器采集的数据 ,一次扫描可同时获得 4个层面的图像。因此 ,与目前常用的单层面CT(single -sliceCT ,SSCT )相比 ,MSCT管球旋转一周仅需 0 .5s ,每扫描一周可获得 4倍多的数据 ,每秒可获得 8幅图像[1] 。一般认为 ,1992年始应用的双层面CT (dual -sliceCT )为MSCT的先驱。MSCT最早于 1998年后期开始用于临床 ,由于扫描速度快 ,同时图像分辨率高 ,与SSCT相比 ,主要优点在于…  相似文献   
9.
低剂量螺旋CT检出肺结节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低剂量螺旋CT检出肺结节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3 0例肺外恶性肿瘤肺内多发转移患者分别行低剂量螺旋CT( 5 0mA ,螺距 2 .0 )及常规螺旋CT( 2 5 0mA ,螺距 1.0 )扫描 ,采用双盲法对结节数目、大小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采用低剂量及常规螺旋CT检出结节数分别为 872个、876个 ,二者对结节的检出无明显差异 ,部分患者低剂量螺旋CT显示的结节略小。结论 :低剂量螺旋CT与常规螺旋CT对肺结节的显示相仿 ,可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检查及高危人群肺癌筛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影像特点,探讨 CT 与 MRI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院神经内科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CT 和 MRI 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CT 和 MRI 方法均可以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其中 CT 检出145个病灶,MRI 检出742个病灶,MRI 检出的病灶数目是 CT 的5.12倍;病灶直径>5 mm 时,CT检出142个,MRI 检出的病灶486个,检出直径<5 mm 的病灶,CT 检出率为2.07%(3/145),MRI 检出率为34.50%(25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同病灶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有差异(χ2=147.02,P<0.05)。结论CT、MRI 影像学检查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MRI 方法较 CT 更清晰准确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微小病灶,是临床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