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头颅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比较MRI、CT检出率以及检出的病灶部位、大小差异。结果①本组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共149个:MRI检出147个,其诊断准确度是98. 6%(147/149),敏感度是98. 6%(147/149),特异度是0; CT检出病灶125个,其诊断准确度是83. 9%(125/149),敏感度是83. 9%(125/149),特异度是0,MRI对本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MRI对直径≤5 mm的病灶检测准确率是100. 0%,高于CT的86. 8%(χ2=12. 847,P 0. 001),对直径 5 mm的病灶检测准确率是96. 6%,高于CT的79. 3%(χ2=8. 123,P=0. 004);③MRI对本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部位的检测准确率均高于CT,但其检测准确率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显著,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对直径不足5 mm小病灶的检出率,远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CT常规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MRI诊断,观察两组诊断病灶数量。结果:80例患者中,在额叶、顶叶、内囊、丘脑、小脑、基底节、脑干等发病部位,CT检查发现143个病灶,MRI检查发现740个病灶,MRI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显著多于CT(P0.05);MRI检查直径5mm病灶255个,5mm病灶485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4.5%、61.9%;CT检查直径5mm病灶3个,5mm病灶140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2.1%、97.9%。MRI检查小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大病灶检出数量显著多于CT(P0.05)。结论:相对于CT诊断,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脑梗死大小病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统计和观察病灶数量、分布及大小。结果 CT检查发现病灶120个,MRI检查发现病灶480个,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率MRI检查更为准确。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与诊断应综合考虑CT及MRI,以确保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26-2827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CT和MRI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结果及诊断特点。结果 CT检出病灶179个,MRI检出528个,其中,MRI小病灶检出率25.95%较CT15.08%高,大病灶检出率74.05则较CT84.9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测敏感度为67.61%、准确度为75.42%、特异度为71.51%及阳性预测值72.63%均低于MRI的86.36%、96.41%、88.45%及8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效率较CT检查更佳,能准确和清晰显示出微小病灶情况,为疾病早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MRI和CT检查,并按照影像学结果对两种检查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MRI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比CT检查病灶检出率高(P<0.05);MRI检查病灶大小检出率为37.7%,比CT检出率6.62%高(P<0.05)。结论:CT、MRI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价值高,其中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能为临床及早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神经内科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及MRI检查,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及MRI数据,全面观察病变的大小、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 MRI共检出81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包括额叶11处,顶叶8处,颞叶6处,枕叶4处,基底节17处,丘脑14处,脑干15处,小脑6处。CT共检出35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χ2=64.2414,P<0.01)。腔隙性脑梗死发病部位以基底节、脑干及丘脑多见(46例),其中39例为单发病灶,2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最大径线<5 mm者25例,5~10 mm者38例,10~15 mm者18例。CT图像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MRI图像上,病灶呈等或略长T1信号,略长T2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与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随机从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行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结果:CT检查检出病灶为38个,检出率为76.0%;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病灶为47个,检出率为94.0%,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检查均可以有效反映出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变情况,但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相对CT检查方式更高,可以更清晰地反映病灶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发现腔隙性病灶158个,单发病灶81例,多发病变36例。腔隙病灶直径最小2mm,最大20mm。结论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吉林省东丰县医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分别采用CT及MRI诊断,观察两种方法诊断下病灶、数量、形态、部位、密度、大小等情况。结果 CT共检出病灶55个,MRI共检出病灶122个,病灶主要分布在丘脑、基底节区、额叶、脑干等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病灶大小5~15 mm,主要表现为斑点状、小片状,表现为低密度影或略低密度影,MRI显示病灶大小2~15 mm,主要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图像略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为明显高信号,T2FLAIR为高信号。结论 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MRI、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到2022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MRI、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于不同发病时间内的病变检出率、不同部位病灶检出率,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指标(检查时间、发病到检出时间、病灶检出数、检出病灶面积)。结果MRI对发病时间<24 h、24~72 h的病变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CT对发病时间>72 h的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基底节、丘脑、顶叶、额叶、脑干病灶及总体病灶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CT对颞叶、脑室旁及小脑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检查时间较CT更长,而发病到检查时间较CT更短,病灶检出数更多,检出病灶面积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虽存在耗时长的问题,但将其应用于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效果明显优于CT,可更有效提高病变及不同部位的病灶检出率,且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CT薄层扫描技术,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材料与方法:对于怀疑脑内有小的出血灶或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时,应密切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在怀疑的CT层面用5mm层厚扫描,即在被怀疑的层面为中心层面上下连扫3层,这样一些小的出血病灶或腔隙性梗死灶方能被显示出来,才能做出明确的CT诊断。结果:小的出血病灶或腔隙性梗死灶均能被显示出来,做出了明确的CT诊断,减少了对疾病的漏诊或误诊。结论:运用CT厚层和薄层扫描技术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有效地配合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SWI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检测脑内微出血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采用1.5 T磁共振SWI行慢性高血压脑内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检查的患者,采用1.5 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常规扫描及SWI扫描序列;确认并分析高血压引起的低信号CMB灶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脑微出血的SWI表现信号特点为斑点或圆形低信号,分布于基底节区、丘脑区、皮层和皮层下、脑干、放射冠区等。其中伴有脑出血发作史有27例,脑梗死患者43例(含腔隙性脑梗死),排除脑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外伤等。结论采用SWI检查显示慢性高血压脑内微出血症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对早期预防脑出血及诊断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MRI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鉴别诊断价值,以及优化最佳 b 值选择。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 CT 检查发现 SPN 患者82例,并经手术、针刺活检、综合影像或临床治疗随访后证实,其中恶性患者45例,良性患者37例,全部行 MRI 胸部常规 T1 WI、T2 WI 和 DWI 检查,b 值选择300,500,800和1000 s/mm2。以 SPN 在 T1 WI 最大直径15 mm 为标准分为两组,分别测量在不同 b 值情况下的 ADC 值。结果良、恶性 SPN 的 ADC 值均随 b 值增加而逐渐变小,最大直径小于15 mm 组中,良、恶性 SPN 在 b 值=500 s/mm2时,其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5,P <0.05);最大直径大于15 mm 组中,良、恶性 SPN 在 b 值为800~1000 s/mm2时,其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0,P <0.05;t =4.08,P <0.01)。结论 SPN 大小是 DWI 的 b 值选择影响因素,DWI 鉴别诊断 SPN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CT和MRI两种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测试结果的检出率,分析探讨其作用.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6例患者(114例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对其进行1、2、3、4、5期CT及MRI影像诊断,探讨其诊断准确率及临床表现.结果:检测1~2期敏感性CT为65.38% (17/26),MRI为88.46%(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00,P<0.05).总体敏感性、单一囊变上两种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小梁结构模糊CT检出率为15.38%(4/26),MRI检出率为73.08%(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412,P<0.01).结论:在检查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MRI在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率高于CT,在早期的细微的骨小梁结构模糊的诊断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MRI用来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超声和影像学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磁共振(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分别进行CT、MRI、MRA、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结果15例(16.7%)TIA患者CT、MRI显示有小血管腔隙性梗死,20例(22.2%)CT正常,MRI的他加权像显示有小的梗死灶,6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40例(66.7%)显示有动脉硬化及管腔狭窄。有30例行MRA及DSA检查,14例(46.7%)MRA有异常,22例(73.3%)DSA显示颈动脉和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结论CT及MRI是诊断TLA的筛选手段,颈动脉超声、MRA及DSA对TIA的诊断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 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检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所并发出血病变(ACI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7例ACIH患者行MRI扫描,比较T1WI、T2WI、FLAIR和DWI等常规序列与SWI序列对ACIH中出血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67例ACIH中,常规序列检出伴有出血的病例59例,检出率88.06%;SWI序列检出伴有出血的病例67例,检出率100%;SWI序列对ACIH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序列,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常规序列未检出的隐匿性出血灶均表现为与脑梗死一致的信号影,而在SWI序列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影。SWI所显示脑梗死中出血灶的平均面积[(4.32±0.67) cm2]均大于MR常规序列所显示的平均面积[(2.87±0.48) cm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能准确检出ACIH中更多的出血性病变,应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检查的补充序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在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6例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2例正常成人,用TCCS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前动脉(ACA)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1)大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MCA、ACA患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5),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大面积梗死组舒张末期的比率≥1.7;而腔隙性梗死组和对照组的舒张末期的比率均〈1.7。结论:TCCS检查有助于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0例脑外伤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MRI以及CT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DAI的病灶检出数量,同时对不同类型、是否出血以及不同位置病灶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RI确定的病灶总数为156个,平均(3.12±2.43)个;CT确定的病灶总数为103个,平均(2.06±1.47)个;MRI检查病灶均数明显多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下弥散性脑肿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66.0%、48.0%)明显高于CT(34.0%、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下非出血病灶的检出率(66.0%)明显高于CT(30.0%)(P<0.05);MRI检查方式下皮质下脑白质、基底节、胼胝体的病灶检出率(64.0%、40.0%、56.0%)明显高于CT(36.0%、18.0%、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中,MRI相比CT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弥散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以及皮质下、基底节以及胼胝体等位置的病灶检查中敏感性更高,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MRI检查,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TCD与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首次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149例(70.9%),而TCD检测结果193例异常,异常率达91.9%,异常率明显高于CT.CT显示72.38%的病例发生在基底节区域,TCD则显示病灶区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症.结论同时对患者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的追查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与MCA狭窄及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脑梗死病人44例,完善颅脑磁共振(MRI)平扫、颅内血管及相关辅助检查,根据MRI T2相上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LI,≤15 mm)组19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LI,〉15 mm)组25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对应的MCA狭窄和脑白质疏松者所占的比例。结果 LI组年龄和糖尿病病人所占比例高于NLI组,差异有显著性(t=2.640,χ2=5.775,P〈0.05);两组MCA狭窄者及脑白质疏松者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灶的体积与MCA狭窄及白质疏松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