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侧脑室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酪氨酸激酶B (TrkB)及内源性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 10只10月龄APP/PS1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5只,双侧侧脑室内注入BDNF;磷酸盐缓冲液(PBS)组5只,双侧侧脑室内注入PBS,为阳性对照组;干预时间均为6周.同时选择5只同窝生10月龄野生型小鼠,不予任何处理,为阴性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皮层区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形态学改变,硫磺素S法检测致密斑的数量,同时检测小鼠皮层区TrkB、BDNF蛋白表达的情况. 结果 (1)治疗前、后BDNF组Aβ斑块总数分别为(101.58±7.86)个、(102.83±8.22)个,与PBS组(97.23±1 1.62)个、(103.6±6.46)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5、-0.171,P=-0.509、0.869);治疗6周后BDNF组Aβ斑块直径缩小至(34.65±9.33)μm,TS+斑块数量减少至(51.70±4.18)个,与PBS组(46.17±10.16)μm、(58.85±7.55)个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1、-2.536,P=0.047、0.039);(2)治疗后BDNF组TrkB、BDNF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结论 侧脑室内注入BDNF减少了Aβ致密斑的形成,使Aβ蛋白沉积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弱,从而促进皮层区TrkB表达增强,导致内源性BDNF表达增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D小鼠的病程.  相似文献   
2.
2007年山西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山西省部分地区的虫媒病毒,在当地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2007年7月和8月在当地采集蚊虫标本,通过组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 分离到10株病毒分离物,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SX0765、SX0766、SX0767、SX0771、SX0789、SX0790、SX0793、SX0794、SX0795、SX0796均为版纳病毒;此外,分离株SX0771和SX0794还同时存在辽宁病毒基因.进一步分析显示版纳病毒新分离株与此前在北京、云南和辽宁分离到的病毒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源性在89.7%~94.1%之间.结论 在山西省分离到10株版纳病毒和两株辽宁病毒,版纳病毒与我国其他地区分离株有明显差异,在进化上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山东省新分离乙脑病毒SD08-10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全面了解其基因组特征.方法 设计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引物,RT-PCR扩增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estal X(1.8)、DNAStar、GENEDOC(3.2)、Mega(4.0)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新分离乙脑病毒SD08-10株基因组全长10 965个核苷酸,从97位到10 392位,共10 296个核苷酸编码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432个氨基酸.与GenBank登录的所有59株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发现,其核苷酸总体差异率为0.7%~18.9%,氨基酸总体差异率为0.1%~5.2%.与目前使用的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相比较,全基因组共存在1253个核苷酸差异,82个氨基酸差异.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D08-10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结论 新分离的乙脑病毒SD08-10株属于基因Ⅰ型,与2007年中国分离株SH17M-07进化关系最接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联合高危型乳头瘤病毒定性检测(HPV-DNA)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TCT联合HPV-DNA检测患者1876例,对TCT阳性、HPV阳性病例及临床高度怀疑者626例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随着细胞学诊断级别的升高,HPV感染率上升;随着病理诊断级别的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率上升,低危型HPV感染多见于CINI及其以下病变。结论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为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结合HPV-DNA检测,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先进筛查方法;异常者行阴道镜下活检,能提高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安徽省不同地区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病原学调查,了解当地JEV的基因型别及分子特征。方法 2010年8月在安徽省阜阳、淮南、安庆市的3个标本采集点使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完成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采集到3属3种共计7651只蚊虫标本,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得到11株病毒分离物,鉴定结果显示均为基因Ⅰ型JEV。安徽省JEV新分离株与基因Ⅰ型JEV的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6.8%~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7.8%~100%。结论在安徽省首次分离到基因Ⅰ型JEV,与我国上海市及浙江省JEV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疆部分地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蚊传黄病毒的感染状况。 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喀什地区伽师县和麦盖提县、北部伊犁地区察布查尔县不明原因发热人群血清标本进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 IgM抗体检测。对检测结果阳性的血清标本平行进行以上3种病毒的交叉中和试验。 结果 新疆南北部地区641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率0.62%(4/641), 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率2.96%(19/641),西尼罗病毒IgM抗体阳性率1.72%(11/641)。ELISA检测阳性患者血清中有6例存在乙脑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介于1 ∶ 10~1 ∶ 40之间。 结论 新疆发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可以检测到乙脑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IgM抗体,部分病例血清中存在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7.
大鼠问充质干细胞对肝肿瘤趋向性及其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内对肝肿瘤微环境的趋向性以及BMSC对肝肿瘤间质的影响.方法获取大鼠BMSC,分离、培养、扩增.应用超顺磁氧化铁(SPIO)颗粒标记细胞,普鲁士蓝染色鉴定.应用walker-256细胞株肝内种植制备大鼠肝肿瘤模型.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1)肿瘤成块后BMSC干扰组:肝内种植walker-256细胞6~8 d后,磁共振(MR)观察肝内成瘤后,大鼠尾静脉植入磁性标记的BMSC;(2)肿瘤成块前BMSC干扰组:肝内种植walker-256细胞3 d后,MR观察肝内未成瘤的大鼠,于尾静脉植入磁性标记的BMSC;一个单纯肝内种植肿瘤细胞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在BMSC移植前及移植后5、10及15 d行MR扫描,每次成像后处死若干大鼠,取出肝脏及肿瘤组织分别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取BMSC移植后第10天的实验组大鼠及相应对照组大鼠组织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vW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BMSC普鲁士蓝染色表明BMSC的磁标记率达90%.移植后第5、10天,实验组MR扫描T<,2>WI显示肿瘤边缘出现结节状低信号,移植后第15天无明显低信号,对照组肿瘤信号无明显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移植后5、10及15 d肿瘤边缘及瘤内有蓝染的BMSC颗粒.移植后第10天,两个实验组的VEGF、CD31、vW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F=34.03,P<0.01;F=84.24,P<0.01;F=7.08,P<0.05).结论 大鼠BMSC在活体内对肝肿瘤有明显的趋向性,并在肝肿瘤内促进血管内皮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自1980-2012年在世界各地分离的版纳病毒分子遗传进化特征。方法 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2年我国及世界各地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基于第12节段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子溯源分析。结果 版纳病毒的共同进化祖先出现时间为315(95% HPD:63~619)年前,第12节段的进化速率为2.33×10-3(95% HPD:2.84×10-4~8.52×10-3)碱基替换/位点/年,提示版纳病毒属于新发快速进化的虫媒病毒。结论 版纳病毒属于快速进化的新发虫媒病毒,其地域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已经分化出新的病毒变种,应加强对该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及其致病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分离盖塔病毒的部分基因组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我国山东省2008年分离的盖塔病毒(DY0824)基因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结构区基因和3' UTR片段,连接到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然后用Clustal X1.83和MegaAlign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Mega4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 DY0824病毒株衣壳蛋白由80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68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4%~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7.4%~100%.E2蛋白全长1266个核苷酸,编码422个氨基酸,与其他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8%~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7.6%~100%.该病毒3' UTR由401个核苷酸组成,存在3个重复序列.结论 山东省新分离盖塔病毒衣壳蛋白和E蛋白基国与该病毒原型分离株相比分别存在7个和10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病毒3'UTR区域存在多个核苷酸差异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反义寡核昔酸多位点封闭HBx基因对人类肝癌组织在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发生的影响.方法 50只裸小鼠随机等分为5组,1组为对照组,其余4组为实验组(AS1~AS4组),取对数期生长的内源性表达HBx蛋白的人类肝癌细胞系(Hep3B细胞)皮下注射,从第2天开始实验组分别通过腹膜腔内注射反义寡核苷酸AS1~AS4片段(剂量为10 μg/g),隔日注射,共注射5次,对照组注射无菌双蒸馏水,观察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记录移植瘤潜伏期(从皮下注射肿瘤细胞至首次观察到皮下瘤结节),满30 d实验终止,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瘤发生率,以生存分析模型分析移植瘤潜伏期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AS1~AS3组)及对照组移植瘤发生率均为100%,AS4组10只小鼠中有1只小鼠实验结束时仍未观察到移植瘤的形成,各组小鼠移植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1~AS4组及对照组移植瘤潜伏期中位时间分别为19、12、11、21、10 d,AS1,AS4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P<0.01).结论 反义寡核苷酸在恰当位点封闭HBx基因可以有效延长人类肝癌组织(Hep3B细胞系)在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形成的潜伏期;但有限次数的干扰不能完全阻断移植瘤的发生;腹膜腔注射是反义寡核苷酸进入活体裸小鼠并发挥干扰作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