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手术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的影响。方法:28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吸入1.5~2.0最小肺泡吸入有效浓度(MAC)的异氟醚,组2为0.5~1.0MAC异氟醚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30min、手术90min、术后60min、术后1天和术后2天5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浓度、红细胞AR活性及血浆NO浓度。结果:与麻醉前值相比,组1病人血糖浓度于手术90min、术后60min、术后1天明显升高(P<0.05或P<0.01);术后1天红细胞AR活性明显升高(P<0.05),同时血浆NO浓度显著下降(P<0.05)。组2病人血糖浓度于手术90min、术后60min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AR活性及血浆NO浓度,虽有与组1病人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与麻醉前值相比,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术后1天组1病人红细胞AR活性明显高于组2(P<0.05),而血浆NO浓度则相反(P<0.05),两组间血糖无明显差异。结论:胃癌手术病人在应激高血糖状态下,红细胞多元醇途径被激活的同时血浆NO合成受抑制。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较好抑制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患者红细胞内糖代谢限速酶活性的变化及不同麻醉方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48例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按麻醉方式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6例。Ⅰ组采用地氟醚吸入为主的全身麻醉;Ⅱ组采用异氟醚吸入为主的全身麻醉;Ⅲ组采用异氟醚吸入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于麻醉前、手术90min、术后60min及术后第1、2天共五个时点分别测定血糖浓度及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磷酸果糖激酶(PFK)和醛糖还原酶(AR)活性。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三组患者血糖浓度自术中90min开始,至术后第2天升高显著(P<0.05);Ⅰ、Ⅱ两组术后第1天PFK活性显著下降(P<0.05),G-6PD、AR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Ⅲ组各时点红细胞内糖代谢限速酶活性的变化与麻醉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Ⅲ组术后第1天PFK值远低于Ⅰ组相应值。结论 开胸手术中、手术后存在明显的高血糖反应。术后第1天,红细胞内会出现糖酵解途径受抑制,磷酸戊糖途径、多元醇通路相应活跃现象。采用异氟醚吸入联合硬膜外阻滞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手术创伤对红细胞糖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3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吸入1·5~2·0MAC的异氟醚,Ⅱ组吸入0·5~1·0MAC异氟醚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20min、手术90min、术后60min、术后1d和2d5个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红细胞PFK、G-6PD和AR活性及膜流动性。结果Ⅰ组患者术后1d红细胞PFK活性显著下降,G-6PD活性明显上升,AR活性也明显升高(P<0·05);Ⅱ组患者的PFK、G-6PD和AR虽与Ⅰ组患者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与麻醉前值相比,各时点无明显变化。两组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单纯吸入异氟醚全麻后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红细胞糖酵解通路受抑制,另两条糖代谢次要途径活跃;异氟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较好地抑制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体外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CEs)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NF-κBp65表达的影响.方法 按体外培养HUMCEs的条件不同随机分为七组,葡萄糖5.5 mmol/L组(C1组)、甘露醇25 mmol/L组(C2组)、葡萄糖30mmol/L组(HG1组)、葡萄糖30mmol/L+脂肪乳90 μmol/L组(HG2组)、葡萄糖30 mmol/L+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50μmol/L组(HG3组)、葡萄糖30 mmol/L+丙泊酚25μmol/L组(HG4组)、葡萄糖30 mmol/L+丙泊酚100μmol/L组(HG5组).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MDA含量、SOD活性及C1、HG1、HG3、HG4、HG5组中NF-κB p65表达量.结果 与C1、C2组比较,HG1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NFκB p65表达量增多(P<0.05).与HG1组比较,HG3组、HG4组及HG5组的MDA含量均下降、SOD活性均升高、NF-κBp65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HG2组比较,HG3、HG4及HG5组的MDA含量均下降、SOD活性均升高(P<0.05).与HG4组比较,HG5组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P<0.05);HG4、HG5组间NF-κB p65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与PDTC一样可抑制高糖对内皮细胞损伤,提示丙泊酚的作用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右美托咪定在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0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右美托咪定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55例,对照组(芬太尼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55例。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疼痛及镇静评分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镇痛期间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在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中效果明显,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细节护理在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护理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 —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鼻息肉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一般干预组、细节护理组,各47例.对比2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对比2组患者家属满意情况.结果 干预后细节护理组HAMA、HAMD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细节护理组SF-36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睡眠质量总分低于一般干预组(P<0.05).细节护理组患者家属总满意率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细节护理对行鼻内窥镜手术鼻息肉患者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使其家属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保护作用.方法 根据体外培养HUVECs的条件不同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C1)组、高渗对照(C2)组、高糖十脂肪乳对照(C3)组、高糖(HG)组、高糖+25μmol/L丙泊酚干预(P25)组、高糖+100 μmol/L丙泊酚干预(P100)组.检测各组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醛糖还原酶(AR)活性.结果 与C1、C2组比较,HG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AR活性增高(P<0.01或P<0.05).与HG组比较,P25组和P100组的MDA含量均下降、SOD活性均升高、AR活性均降低,P100组变化又比P25组明显(P<0.0l或P<0.05).结论 高糖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损伤.丙泊酚可抑制高糖对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艾司氯胺酮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艾司氯胺酮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泵注0.25 mg/kg艾司氯胺酮,然后以0.25 m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相同时间里泵注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前1 d(PRE)、术后第1天(POD1)、术后第2天(POD2)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术中麻醉药品消耗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艾司氯胺酮组在POD1、POD2时QoR-40量表总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疼痛3个维度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POD1、POD2时Qo...  相似文献   
9.
利多卡因作为一种酰胺类麻醉药, 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局部麻醉和心律失常治疗。研究发现利多卡因不仅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同时还对多种肿瘤细胞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能够抑制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文章综述了利多卡因的抗肿瘤机制, 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 协同增敏化疗药物与增敏热疗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1岁,59 kg,身高约175 cm,ASAⅡ级,因右侧血气胸,拟行胸腔镜下探查术.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无麻醉手术史,否认哮喘及药物过敏史.气道评估:患者头面部无畸形,头颈活动度良好,张口度约二横指半,牙列整齐,患者左右下第1、2磨牙松动,其余牙齿不活动,无义齿,气管居中,Mallampati分级为Ⅱ级.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