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泌尿系结石的高发地区之一,尤其在南方地区,肾结石的发病率达到5%-1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肾结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目前缺乏有效的防石药物,其复发率高达50%-80%。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成熟,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lithotomy,PCNL)等微创手术已成为肾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案。虽然PCNL具有高效、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对一起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死亡案例进行解析,从明确诊断标准、制定规范举措、畅通绿色通道、促进患方参与等方面进行改进。改进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诊断率提高,就诊至处理时间(DTN)从88.9min缩短至55.6min(P<0.001),患者住院时间由7.9天缩短至4.9天,人均住院总费用减少8 10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精益管理方法,优化专科急危重症诊治流程,能够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节约住院费用,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深入分析王树声教授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用药经验,挖掘其核心经验 方组成和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教授门诊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治疗验方304 首,将方药信息录入系统,采用药物频次统计、 关联规则分析和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304 首处方中涉及中药97 味,用药频次超过100 次的有14 味。所用药物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甘、苦,主归肝、肾、脾经;共得出25 组核心组合和9 首新处方。结论:王教授治疗 上尿路结石以益气固本、清热通淋为主,用药的关键在于“扶正固本”的把握和“祛邪通淋”的权衡,为临证用药和新方 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尿道电切术与钬激光消融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钬激光膀胱肿瘤消融术(HLABT)加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对浅表膀胱肿瘤(pTa、pT1)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2004年8月~2008年8月采用TURBT(43例)与HLABT(40例)治疗83例浅表膀胱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及辅助灌注化疗后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6h内即刻灌注盐酸表柔比星50mg,规范持续灌注1年。常规每3个月行膀胱B超及尿细胞学检查,可疑者行尿道膀胱镜检查,6个月一次膀胱镜检查,随访30(12~42)个月。结果:TURBT与HLABT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4.3±16.1)min与(38.5±1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27%(12/43)、12.5%(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18/43(41.9%)、15/40(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3.2%(10/43)和27.5%(1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BT与TURBT术后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相当,在手术时间、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分级仍是浅表膀胱肿瘤预后主要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差异主要来自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为I临床及时、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尿液标本培养出的168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类及耐药性分析,并与既往文献报道的泌尿系感染菌群及耐药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9.08%)、肺炎克雷伯菌(8.98%)、粪肠球菌(6.6%)、白色假丝酵母菌(5.5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59.1%、59.6%;粪肠球菌对四环素、链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耐药性较高;真菌的总体耐药率不高。辟论大肠埃希菌仍然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产ESBLs的细菌率上升;泌尿系真菌感染率增高;临床应及早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早期可使用含有p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不推荐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金荆排石剂防治尿路结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志勇  欧碧阳  郑远  甘澍  韩坚  吴清和 《中成药》2007,29(7):981-984
目的:探讨金荆排石剂对尿路结石的防冶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利尿实验、实验性草酸钙结石防治实验、家兔离体输尿管实验及尿路结石溶解实验。结果:金荆排石剂能增加水负荷大鼠尿量,降低肾结石模型大鼠的肾钙含量,减轻炎症性病理变化,减少肾草酸钙结晶沉积,降低家兔输尿管的平均张力。结论:金荆排石剂有明显的防治结石作用,该药通过抑制成石物质的吸收、利尿、抗炎、抑制结晶形成、降低输尿管张力等途径起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负压组合输尿管镜治疗最大径>20 mm肾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采用负压组合镜下钬激光治疗的52例最大径>2 cm肾结石患者资料,评估结石清除率( SFR)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2例患者结石最大径为(26±4)mm,手术时间(86.4±36.8)min,术后住院时间(1.6±0.6)d。术后第1天SFR为69.2%(36/52),术后1个月SFR为75%(39/52)。术后发热9.6%(5/52),无一例尿脓毒血症,输尿管假道、穿孔、石街形成、肾周血肿均未发生。结论负压组合输尿管镜治疗最大径>20 mm肾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采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法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控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同一术者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资料,其中采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技术的前列腺癌患者17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下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23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 Gleason 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漏尿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术后病理分期、术后 Gleason 评分及早期尿控功能恢复的情况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均经腹膜外完成,术中无中转开放,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吻合口无漏尿,两组均有1例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两组在年龄、术前 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 Gleason 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分期及术后 Gleason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0例患者均在术后12~16 d 拔除尿管,治疗组拔除尿管后3 d 内、1个月内和3个月内的累积完全控尿比例分别为52.9%、64.7%和82.4%,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26.1%和3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使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技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尿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镜软镜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输尿管软镜治疗15例上尿路结石的临床资料。对15例上尿路结石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其中14例经输尿管(UR L)逆行碎石,1例经皮肾穿刺造瘘(PCNL)通道碎石。结果 1次碎石成功14例,成功率约93.3%(14/15)。无脓肾、输尿管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URL和PNL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临床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初诊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分析2组间年龄、PSA、结合PSA(complexed PSA,cPSA)、游离PSA(free PSA,fPSA)、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T分期及N分期的差异,以及这些因素与骨转移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PSA、GS、T分期及N分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PSA≤10 ng/mL及PSA 10.01~20 ng/mL组、GS≤6组和GS≥7组、T1~2组和T3~4组、N0组及N1组,探究各亚组间骨转移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转移危险因素。结果 共237例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其中骨转移阳性42例(17.7%)。不同PSA组(<4 ng/mL组、≤10 ng/mL组及10.01~20 ng/mL组)前列腺癌骨转移率分别为7.5%、12.1%和24.8%。骨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PSA、cPSA、fPSA、GS、T分期及N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PSA及GS升高骨转移发生率也明显上升,T3~4和N1期患者更易发生骨转移(OR=2.372,95%CI=1.148~4.901,P=0.020;OR=6.458,95%CI=2.435~17.131,P<0.001)。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SA、GS、T分期及N分期与PSA≤20 ng/mL前列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其中PSA、GS及N分期可作为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与骨转移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 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中GS≥7、T3~4和N1期患者具有较强的侵袭性。PSA、GS及N分期可作为PSA≤20 ng/mL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