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97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88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铭  汪莉  何凌霄  袁平乔  周沐科  杨蓉 《四川医学》2019,40(10):1081-108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双侧面肌痉挛2年,听力下降伴行走不稳1+年"于2018年4月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面肌痉挛,以右侧为重,行针灸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18月前,患者出现反应变慢,沟通困难,伴行为异常,表现为捡垃圾回家,不愿意看病治疗,后于我院就诊,予利培酮等药物治疗无好转。1~+年前,患者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伴行走不稳,听力下降以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从强化程度、对比剂伪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最佳方案。方法:将入组的104例患者随机按两种增强方案进行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共进行127次检查(若同一患者做2次检查,则采用交叉入组方式)。增强方案A: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对比剂注射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耻骨联合。方案B: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紧接着完成胸部扫描;注射对比剂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方案A、B的延迟期扫描均开始于对比剂注射后120s,扫描范围均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客观评价(主动脉、肺动脉、腹主动脉CT值和辐射剂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主观评价(对比剂伪影,纵隔淋巴结及腹盆腔各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 两位医师的主观评判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方案B的胸部血管强化较方案A更高(P均<0.001),腹主动脉CT值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方案B,方案A形成的对比剂硬化伪影较轻、对淋巴结、肿瘤和胸膜病变显示效果更好(P均<0.001)。两方案间的腹盆腔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评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方案B的辐射剂量较方案A更大(P<0.001)。结论:对于胸腹盆腔联合增强CT扫描,对比剂注射后60s的胸部扫描方案较32s后动脉期扫描可更好的显示淋巴结及胸膜病变,同时减少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毛蕊花糖苷合酶基因(Rg Ac S1),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方法在地黄的转录组数据库中通过注释和比对,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分子克隆。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以农杆菌瞬时表达法观测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Rg Ac S1基因在地黄块根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地黄1个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全长编码序列,c DNA长度为1 659 bp,包含1个1 29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75 900,具有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典型结构域,命名为Rg Ac S1。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g Ac S1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分布。q RT-PCR分析表明,Rg Ac S1在地黄的周皮和根毛中表达量较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量较低。Rg Ac S1基因在地黄品种北京1号、QH1和85-5中非菊花心中表达量均高于菊花心中的表达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明确了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Rg Ac S1基因在毛蕊花糖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使用放射组学与剂量学特征参数,建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预测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两年的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共579例。从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计划中提取GTV的放射组学和剂量学的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与人工方法对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分别选取14项放射组学和14项剂量学特征,并将特征变量进行标准化归一至[0, 1]范围。建立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模型,先使用14项放射组学特征,再使用28项放射组学和剂量学混合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和测试,来预测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的两年生存情况。  结果  仅使用放射组学特征预测放射治疗后两年生存情况时,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4.98%、85.92%和84.51%。使用放射组学和剂量学的混合特征参数进行预测时,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6.32%、83.02%和90.01%。在放射组学特征参数基础上,增加剂量学特征,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  结论  针对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使用放射组学和放射治疗剂量学特征参数放射治疗,可有效提高对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两年生存情况预测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66例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患者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性分化异常的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PCR扩增Y染色体长臂上AZF基因位点。结果 6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均为46,XX,PCR扩增显示SRY基因阳性、AZFa、b、c、d区全部存在2例,SRY基因阳性、AZFa、b、c、d区全部缺失56例,SRY基因阴性、AZFa、b、c、d区全部缺8例。结论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患者临床男性表型,在遗传学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SRY基因缺失的患者也能发育成临床男性表型,提示在男性性别的决定和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关键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Lisfranc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12-01—2013-09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15例Lisfranc损伤,Lisfranc关节内侧柱和中间柱用空心钉刚性固定,外侧柱行克氏针弹性固定。术后采用AOFAS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估。结果本组术后X线片显示14例获得解剖复位。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19个月,平均11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评分:优9例,良4例,可2例。6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现Lisfranc关节骨性关节炎,其中1例久行后出现跖跗关节处疼痛。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疗效满意,术中解剖复位、稳定固定,以及确保后期复位不丢失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郝静  闫慧敏  杨燕  李铭 《北京医学》2006,28(2):74-77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多导胃电图的改变规律.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检测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观察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多导胃电图,分析胃电描记数据.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餐前及餐后各导联主频率、主功率降低,主频不稳定系数(DFIC)增高,慢波耦联百分比明显降低.结论多导胃电图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胃动力障碍,主要体现在胃慢波频率和功率的降低和规律性的不稳定,以及慢波从近端向远端传导的减弱.  相似文献   
8.
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95例患者10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特征,感染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1例留置导管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出口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占10.7%,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5次/1 000导管日.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呈线性增加趋势.未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置管部位、白蛋白水平、免疫抑制剂使用与感染相关.结论临时性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高.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随导管留置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需早期发现感染并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考标准,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DCTA)在无创诊断老年肾动脉狭窄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经DSA证实的老年肾动脉狭窄相关疾病患者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5岁),于DSA术前行MDCTA前瞻性对照研究,观察MDCTA显示肾动脉狭窄的程度、位置、形态和数目等情况,并对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肾动脉狭窄进行CT影像分析。结果:48例肾动脉狭窄相关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42例、大动脉炎1例、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1例、肾动脉纤维性肌性结构不良1例、肾动脉瘤1例、自发性肾动脉夹层1例和腹膜后肿瘤压迫1例。DSA证实狭窄肾动脉60支,均为主肾动脉,其中双侧26例,左侧5例,右侧3例。起始部狭窄48支,中部狭窄3支,全程狭窄9支。MDCTA显示血管狭窄65例,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8%,准确度为95.1%,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100%。狭窄程度MDCTA分级:0级36支,Ⅰ级20支,Ⅱ级29支,Ⅲ级11支,Ⅳ级5支;DSA分级:0级41支,Ⅰ级19支,Ⅱ级27支,Ⅲ级10支,Ⅳ级4支,两种检查方法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0.5805,P=0.965)。结论:MD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狭窄的位置、数目和形态,并精确评价其狭窄程度和鉴别肾动脉狭窄相关性疾病的病因,可作为老年肾动脉相关性疾病无创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