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brucine-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B-SLN)对Hep G2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情况。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B-SLN对Hep G2细胞的毒性,利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细胞摄取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不同条件下的细胞摄取情况。结果:马钱子碱组和B-SLN组对Hep G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时间延长和药物质量浓度增加而上升。马钱子碱组48,72 h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208.5,78.5 mg·L~(-1),B-SLN组48,72 h的IC50分别为563.3,114.9 mg·L~(-1);药物质量浓度在125~500 mg·L~(-1)时,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摄取量由50.2%增加到71.2%;温度在4℃和37℃条件下,细胞摄取量由43%增加到55.2%;摄取时间在30~240 min时,随孵育时间的增加,细胞摄取量由9.7%增加到56.4%。结论:SLN给药系统能显著提高马钱子碱对抗癌细胞的活性,且B-SLN具有增加药物被细胞摄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线叶菊指纹图谱,阐明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菌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线叶菊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PBS(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与2%冰乙酸1∶1混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通过线叶菊不同批次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乙型伤寒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来反映其抗菌活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谱效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法可知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副乙型伤寒杆菌有作用的峰共有9个。灰关联度分析得出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异荭草素、异杜荆苷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内酯、杨梅素、木犀草苷、圣次草苷、异槲皮苷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木犀草素和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与白色葡萄球菌相关;圣次草苷、芒果苷、杨梅素、芦丁、东莨菪内酯、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与副乙型伤寒杆菌相关,上述抑菌关联度均达到了0.8以上。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大鼠血浆中丁香苦苷的含量,对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丁香苦苷单体和丁香苦苷PEG-PLGA纳米粒进行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方法: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40g/L)给予丁香苦苷和丁香苦苷PEG-PLGA-NPs后,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所得数据用3p97软件分析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浓度在0.01~100.3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3250X+16364,提取回收率在85%以上、RSD低于5%。药动学参数表明丁香苦苷单体与丁香苦苷PEG-PLGA-NPs在大鼠体内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丁香苦苷PEG-PLGA溶液的T1/2α和T1/2β是丁香苦苷溶液的1.58倍和11.46倍,AUC是丁香苦苷溶液的2.40倍,血浆清除率约为其0.42倍。结论:本实验研究数据为进一步研究丁香苦苷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活性成分较为复杂,加之配伍后的药理活性多样,使得阐明化学成分间的活性成分及其协同作用较为困难,即使单味中药的成分间配伍关系研究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谱效关系是一种新兴的方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单味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组分配伍、炮制机制、药效预测及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它是一种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将多维多息的指纹图谱数据与药理指标进行关联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药学与数学的交叉领域。该方法的研究依赖于数据分析技术。客观合理的选择数据分析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该文对近年来数据分析技术在中药谱效关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类综述,其中包括,预测各成分与药效间关联度的分析方法:灰关联度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双变量相关分析法;阐明各成分对药效贡献率的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简化数据结构寻找主要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的特点,研究思路及其适用研究对象等。最终针对各分析技术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为谱效关系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选择提出了建议。推荐合理地联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来建立较为理想的谱效关系模型,进而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构建桂皮醛纳米纤维膜并评价其药物缓释功能.方法 用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溶解聚己内酯和致孔剂聚乙二醇4000为壳层纺丝液,用无水乙醇溶解聚乙烯吡咯烷酮-K90和桂皮醛为芯层纺丝液;在电压为15 kV、接收距离为14cm、芯层纺丝液流速为0.1 mm/min、不同壳层纺丝液流速(0.3、0.6、0.9 mm/min)条件下,用同轴静电纺丝工艺制备致孔剂含量及壳层厚度不同的壳-芯结构纳米纤维;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表征,考察壳层厚度、致孔剂含量及投药量对桂皮醛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结果 载桂皮醛同轴纳米纤维表面光滑,纤维间无粘连,无串珠结构,直径为324~683 nm;呈现壳-芯结构,壳层随壳层纺丝液流速增大而增厚.壳层最厚的纤维中桂皮醛包封率最大(95.2%),芯层桂皮醛在壳层的保护下挥发受抑制,其稳定性最大值为82.5,远大于原料药(2.6);载桂皮醛的纳米纤维膜在PEG400-PBS缓冲液(pH 6.8)中24 h累积释放量为57.9%~89.1%,显示出良好的药物缓释效果,其释放速率与壳层厚度及载药量呈负相关,与致孔剂含量正相关.壳层不含致孔剂的载药纤维膜中桂皮醛的释放符合扩散机制,而壳层含有致孔剂的纤维膜中桂皮醛的释放遵循扩散与溶蚀相结合的双重机制.结论 芯层含有易挥发药物桂皮醛的同轴纳米纤维膜不但增强了药物的包封率、载药量及稳定性,而且可实现药物缓释;据此可按释放要求构建桂皮醛同轴纳米纤维膜缓释给药体系.  相似文献   
7.
洋金花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品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洋金花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醉茄内酯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倍半萜类以及酚酸类和木脂素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洋金花具有抗炎、抗瘙痒、细胞保护以及抗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而且其对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皮肤角化、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洋金花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银屑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小儿肺炎、帕金森病、风湿等疾病。综述洋金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洋金花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嵌段共聚物(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QC-PLGA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处方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冻干保护剂,通过动态透析技术考察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0.2%聚乙烯醇,PLGA质量浓度10 g·L~(-1),油/水相体积比1∶35,槲皮素用量5 mg,冻干保护剂为2%乳糖。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外表光滑,形态无皱缩塌陷、结构致密且加入注射用水振摇后再分散性良好,体外释放规律基本符合Weibull方程的释药模型,释药动力学方程ln[ln(1/1-Q)]=0.399lnt-1.503(R~2=0.973)。结论: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性质稳定、易储存,相比槲皮素原料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汤剂是含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和混悬液的一个复杂的多分散相体系。中药复方汤剂成分复杂,多含有皂苷、生物碱、多糖、黄酮、氨基酸等,在煎煮过程可自组装形成凝胶、纤维、胶束、囊泡等。自组装纳米相态不仅中和单味药性、减少毒副作用,而且各成分都有其各自的药理功效,相辅相成实现协同增效的效果,从而达到药辅合一作用,具有研究意义。本文讨论中药复方汤剂多成分自组装形成原理、增溶增效原理及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中医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的剂型优点,给临床使用中药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但是,近年来在中药注射剂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由其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者查阅20余篇文献,就近年来引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原因作以分析,并提出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中药注射剂的开发、生产及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借鉴,促进中药注射剂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