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氟尿嘧啶纳米乳剂的制备与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氟尿嘧啶大豆油纳米乳剂的相图、稳定性、载药量及药物的体外释放特点。方法在三元相图的基础上优选出制备纳米乳剂的最佳处方,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纳米乳剂粒径的大小,HPLC法测定纳米乳剂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及体外释放性能。结果纳米乳剂颗粒为圆形或椭圆形,粒径范围20±10nm,药物包裹率85.06%,体外11h药物释放50%,50h缓释95%。结论本实验制备的纳米乳剂性质稳定,与游离的药物相比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加载化疗药物的纳米微粒,研究其性质及体外释药特点,探讨体外对人原代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为用于临床肿瘤微血管介入栓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盐酸吉西他滨-复方甘草酸苷共聚物为药物载体,加载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制备载药纳米微粒.扫描电镜观察微粒形态,纳米粒度电位仪检测微粒粒径分布及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法计算载药率及包封率,透析袋扩散法作体外释放动力学试验,体外考察纳米药物稳定性及释药性能.CCK-8法检测纳米药物在体外对人原代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本法制备的载药纳米微粒外观呈圆球形,平均粒径(62.83±5.19) nm,平均电位-17.9 mV;载药率、包封率分别为3.16%、66.27%;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对人原代肝癌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本法制备的载药纳米微粒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及抗肿瘤效应,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肿瘤纳米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琥珀酸美托洛尔( MS)缓释微丸处方工艺。方法采用蔗糖丸芯,以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模型药物MS为致孔剂,通过流化床底喷工艺制备MS缓释微丸。以致孔剂比例和包衣增重为考察因素(自变量),微丸1,4,8,12,16 h的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因变量),采用两因素五水平星点设计对处方进行优化。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进行数学方程拟合并描绘效应面,选择最佳处方工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结论数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根据效应面优化的最佳自变量范围可知,致孔剂比例为16%~18%,包衣增重为20%~25%。优化的缓释微丸药物释放度1 h达到9.15%,消除了释放初期的迟滞相,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良好的缓释作用。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MS缓释微丸处方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比较不同方法所得微球的形态、载药量和体外释药特点。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和溶剂挥发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显微镜下测定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微球含药量,计算包封率,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结果两种方法所得微球球形较好,相分离法制得的卡铂-PLGA微球,平均粒径为22~31μm,含药量为42~61μg·mg-1、包封率21%~31%;体外释放试验中药物于24h完全溶出。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平均粒径为38~54μm,含药量为7.2μg·mg-1、包封率约为20%;体外药物突释率约为39%,缓释期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PLGA75/25、η=0.19和PLGA50/50、η=0.18的微球药物释放速度常数分别为2.40h-1/2和0.85h-1/2;体外14d累计释药分别达到71%和54%。结论相分离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含药量高,但体外释药快,没有缓释作用;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药物突释率较低,体外能控制药物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5.
高欢  尹东锋 《军事医学》2021,45(8):614-619,631
目的 优选载多柔比星(阿霉素,DOX)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和体外靶向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琥珀酰亚胺法合成靶向聚合物材料,以包封率、载药量和总评归一化值为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薄膜水化法设计考察投药量、有机溶剂体积、水化体积对纳米胶束制备的影响,并优选处方.以与羟基磷灰石(HA)和离体骨片共同孵育考察骨靶向性;以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为模型做体外细胞摄取考察肿瘤细胞靶向性.结果 成功合成靶向聚合物材料P123-ALN和P123-DP-8,优选纳米胶束最佳制备工艺为:DOX投药量5.48 mg,有机溶剂体积7.28 ml,水化体积8.58 ml.根据筛选出的最佳制备工艺,确定混合载体材料的比例为4∶1时,制备的双配体修饰的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P123-ALN/P123-DP-8@DOX符合纳米制剂的制备要求,包封率为76.97%,载药量3.70%,粒径122.97 nm,ζ电位-12.60 mV,缓释和体外靶向性良好.结论 用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可为后续骨靶向给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克拉霉素胃漂浮小丸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克拉霉素胃漂浮小丸,考察其漂浮性,包封率和体外释药行为。方法以海藻酸钠为材料,液体石蜡为起漂剂,两者乳化后经钙离子交联制备可漂浮小丸,考察不同药物含量、不同比例起漂剂和包衣对小丸形态及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液体石蜡-2%海藻酸钠水溶液=2:10(v/v)的载药海藻酸钙小丸可在pH=1的HCl溶液中漂浮超过12h,包封率在90%左右,乙基纤维亲包衣增重10%的小丸(克拉霉素:海藻酸钠=2:1)可持续释放药物达5h。结论含液体石蜡的海藻酸钙小丸经包衣处理可以达到胃内漂浮和局部缓释药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制直径100~200 nm的125Ⅰ-脱氧尿嘧啶核苷-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粒(125Ⅰ-UdRCS-DLN),并进一步分析其药物缓释性能和肿瘤靶向性.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CS纳米微粒,以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和工艺;用动态透析法分析其释放特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肿瘤靶向性.结果 按照CS浓度1 g/L,搅拌速度600 r/min,TPP浓度2 g/L,相对分子质量为3×103的条件下得到平均粒径(70.39±5.12)nm的纳米微粒(PDI为0.16±0.012).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观为规整的球形,大小均匀,分散度较好.在投药量为2.96 MBq/ml、pH值为5的条件下,125Ⅰ-UdR-CS-DLN的载药量1253.55 MBq/g,包封率42.35%,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证明肿瘤细胞在2 h内摄入的纳米粒子明显多于正常细胞.结论 成功制备了直径为(127.81±15.25)nm(PDI为0.240 ±0.035)的125Ⅰ-UdR-CS-DLN,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典型的长效缓释制剂特性,并具有肿瘤细胞被动靶向性,为125Ⅰ-UdR应用于肿瘤内照射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5-FU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的载氟尿嘧啶(5-FU)纳米微粒并对其体内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聚合物交联法制备出壳聚糖载氟尿嘧啶纳米粒,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其表征进行检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体内的释药特性.结果 壳聚糖载氟尿嘧啶纳米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散性良好,粒径在120~150nm;载药量为31.000%±0.001%;壳聚糖-5-FU纳米粒注射入兔体内后,初期突释相约在1.5h,峰浓度为5 069.6μg/L,随即进入缓释相,浓度维持在76μg/L,时间长达48h.结论 壳聚糖纳米药物载体可改变5-FU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延长其循环时间,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阿替洛尔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利用溶液层积法对载药丸芯进行缓释包衣.以圆整度和释放度为评价指标,对主要工艺参数:滚圆速度、滚圆时间和愈合时间;以及处方因素:微晶纤维素与主药的比例,丸芯粘合剂用量,以及缓释包衣增重进行考察.结果 所制得的缓释微丸在1、6、12、24 h的释放率分别为标示量的10%~15%,20%~45%,50%~75%,85%以上.释药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结论 本研究处方工艺简便,重现性良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评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微米颗粒(micron particle,MP)与纳米颗粒(nanoparticle,NP)的表面特征、载药能力、药物缓释能力及细胞吞噬能力等方面来比较阐述PLGA纳米与微米颗粒在细胞预处理与修饰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分别制备PLGA纳米颗粒与微米颗粒,并进行表征;随后,比较其载药能力,并对药物的释放特征进行测定;最后,在不同时间点通过荧光强度评价两种颗粒与细胞结合或进入细胞的能力。结果 所制备的纳米粒与微米颗粒粒径分别分布在200~300 nm和2~4 μm;两种颗粒载药量相当,分别为14.3%和14.1%;在药物缓释方面,纳米颗粒存在显著的早期突释现象;微米颗粒释放缓慢,持续缓释可达一周左右;粒径相对小的纳米粒更容易进入或与细胞结合,共孵育12 h即达到最大值,微米颗粒相对较慢,最大值出现在共孵育24 h后。结论 PLGA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更适合于急性组织或细胞保护,微米颗粒更适合于慢性持续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