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东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东省5所高校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0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在性别、地域来源等有差异。结论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情感引导,尤其不能忽视对女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段支气管剔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3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用肺段支气管剔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共剔除肺段支气管64支。术中失血量300~600ml,平均380ml,手术当天胸腔引流量350~550ml,无手术死亡病例。胸腔引流管术后第3~5天拔除。术后胸部X线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残腔。术后1例出现肺不张,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肺复张。住院2~3周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症状消失,复查血气分析检查均正常,胸部X线片示肺膨胀良好,未发现残腔、积液。无1例复发。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条件,采用肺段支气管剔除术代替肺段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是可行的,手术方法简单,不仅切除了病变支气管,出血少,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克服了以往术式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渊  林三仁  周丽雅 《医学综述》2014,(6):1029-1033
CD44是一种重要的跨膜糖蛋白,它是透明质酸主要的细胞表面受体,通过参与细胞黏附、迁移以及生长,调控肿瘤的发展。CD44及其变异型与胃癌的发生、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预后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可通过直接作用和局部炎性反应增加CD44和CD44v9表达。CD44阳性的胃癌细胞具备肿瘤干细胞特性,针对CD44的研究可能会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HB-1基因在监测ALL微小残留病(MRD)方面的意义。方法: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Taqman探针),检测HB-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应用此方法检测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3例次,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0例,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52例和造血干细胞健康供者24例的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33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HB-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诊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构建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达10-4水平,批间变异系数为6.79%,批内变异系数为4.80%。检测到HB-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B-ALL细胞:初发/复发B-ALL中HB-1基因表达的中位水平明显高于ALL完全缓解组、初发T-ALL、初发AML、血液系统非恶性病及健康骨髓供者(33.0%vs 0.68%、0.07%、0.02%、0.58%、0,P0.01),而初发TALL、初发AM L、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和健康供者HB-1基因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ALL患者血液学缓解时HB-1基因水平明显下降至0.68%(0-7.99%),疾病复发时HB-1表达水平再次升高(共3例,HB-1分别为7.69%、8.08%和484.0%),其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变化一致。结论:HB-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B-ALL细胞,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在检测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方面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HB-1基因可作为B-ALL患者的临床检测、监测MRD和早期预测复发的分子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胡芳玉  李渊  熊志泉  邱洪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2):3261-3263,3268
目的 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赣州地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RDS早产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对照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各30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无创正压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有创呼吸机上机率、后期停氧时间.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CO2、PaO2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创正压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后期停氧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创呼吸机上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血气分析指标,降低有创呼吸机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并未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后期停氧时间以及无创正压通气时间,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桂冬  李渊  王琳  马雪兴  姚金良  陈璐  韩震  王熙 《浙江医学》2015,37(24):2004-2006
目的观察不同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对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分别通过动态心电图行自发性心率震荡检测和通过心室程序刺激行诱发性心率震荡检测,比较不同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刺激所诱发的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的差异。结果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2.29±1.47)%、(10.14±5.71)ms/R-R]与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1.71±1.36)%、(7.12±4.68)ms/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与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TO和TS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25、-0.793、-0.712、-0.689,P<0.01)。结论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具有一致性,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与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有相关性,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心室不同部位和不同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所计算的心率震荡参数值均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8.
江莉  罗晓红  李渊 《中国当代医药》2014,(18):140-142,147
目的:评价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本院会阴侧切术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10年10~12月)、后(2013年10~12月)会阴侧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本院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会阴侧切术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率由整治前的51.0%下降至整治后的25.2%;以预防用药为目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48.6%下降至整治后的22.6%;单药应用率由整治前的50.4%下降至整治后的25.0%;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由50.6%降至24.2%(P<0.0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由0.4%升至1.0%;二联用药率由整治前的0.6%下降至整治后的0.2%(P>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本院会阴侧切术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明显促进作用,会阴侧切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 43∶1。原发性骨髓瘤(PBL) 8例,继发性骨髓瘤(SBL) 26例,PBL与SBL之比为0. 31∶1。PBL患者常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多因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起病。病理类型以DLBCL最多,占55. 88%。目前骨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为化疗,或化疗辅以放疗或手术,有条件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本研究中骨淋巴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 49年,中位生存期为3年,3年生存率为82. 14%。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有PBL和SBL分类、病理类型、血LDH水平和治疗方法。结论:骨淋巴瘤起病隐匿,选择足量、充分的联合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原发性骨淋巴瘤少见且预后较好,继发性骨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有研究显示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目的:评价胃液固有荧光光谱、pH值和潜血检测用于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719例行胃镜检查者的胃液标本,有效例数为712例(其中胃癌24例,重度异型增生1例)。将胃液离心、过滤、稀释10倍,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固有荧光光谱检测;使用试纸检测胃液pH值和潜血。结果:稀释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有P1、P2、P3和P4四个峰,胃癌组P2、P4的荧光强度P2FI、P4FI显著高于各胃内良性病变组(P<0.05)。参照既往研究结果,以P2FI≥111.80(发射光波长为320~360nm)作为恶性病变判定标准,以胃镜活检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0.3%。胃癌组的胃液pH值显著高于除胃溃疡组外的其他胃内良性病变组(P<0.05),但其胃液潜血阳性率与各胃内良性病变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45岁以上的受检者中,以P2FI≥111.80或胃液pH≥5作为恶性病变判定标准,其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1.4%。结论: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如要推广应用于胃癌的筛查和诊断,还需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但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包括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和pH值检测在内的胃液检测,将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