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加速无血缘关系脐血移植血小板植入的情况。方法9例患者中成人6例,儿童3例。接受HLA0~2个位点不合的脐血移植。成人给予双份脐血移植,儿童给予单份脐血移植。预处理采用BU/CY或CY/TBI方案,同时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1天开始皮下注射rhIL-1150mg·kg^-1·d^-1和G—CSF5mg·kg^-1·d^-1促进造血重建。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22.3岁,平均体重52.3kg。9例患者8例白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21.3(14~37)天;7例患者血小板植入,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5(18~36)天。急性GVHD(aGVHD)发生率为42.9%,均为Ⅰ度。慢性GVHD(cGVHD)发生率为33.3%,为局限型。死亡3例,死亡主要原因为感染。存活的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均为无病存活。预计1年总生存率为77.8%,2年总生存率为52.2%。使用rhIL-11的8例患者中5例(62.5%)出现渗漏综合征。所有患者在采取包括紫草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均可耐受rhIL-11的治疗。结论rhIL-11可能有利于加速血小板的植入,降低严重aGVHD的发生率。渗漏综合征是主要的不良反应,在采取包括紫草的综合防治措施后患者耐受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 43∶1。原发性骨髓瘤(PBL) 8例,继发性骨髓瘤(SBL) 26例,PBL与SBL之比为0. 31∶1。PBL患者常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多因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起病。病理类型以DLBCL最多,占55. 88%。目前骨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为化疗,或化疗辅以放疗或手术,有条件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本研究中骨淋巴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 49年,中位生存期为3年,3年生存率为82. 14%。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有PBL和SBL分类、病理类型、血LDH水平和治疗方法。结论:骨淋巴瘤起病隐匿,选择足量、充分的联合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原发性骨淋巴瘤少见且预后较好,继发性骨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CCL-2/MCP-1血浆水平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变化,以了解该趋化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特发性肺炎综合症(IP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选择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无/度aGVHD14例,Ⅱ-Ⅳ度aGVHD8例,在22例中8例临床诊断为IPS。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每周测定血浆CCL-2/MCP-1水平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前、aGVHD高峰时、aGVHD控制后或进展时(Ⅲ-Ⅳ度者)CCL-2/MCP-1水平与aGVHD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移植过程中CCL-2/MCP-1动态变化和IPS的关系。结果表明,Ⅱ-Ⅳ度aGVHD高峰时血浆CCL-2/MCP-1水平较移植前明显升高(p〈0.05),aGVHD被控制时CCL-2/MCP-1水平下降至移植前水平(p〈0.05),病情进展时CCL-2/MCP-1持续升高(P〈0.05)。发生aGVHD和/或IPS的患者CCL-2/MCP-1水平明显高于既无(或轻度)aGVHD又无IPS的患者(p=0.001)。临床诊断为IPS的患者。在移植过程中CCL-2/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06)。结论:CCL-2/MCP-1血浆水平与aGVHD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IPS的发生明显相关,表明CCL-2/MCP-1在aGVHD及IPS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我国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谱的特征性改变。方法:收集22例确诊iMCD患者治疗前的血浆标本,并以17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15例健康供者血浆标本作为对照,应用细胞因子磁珠阵列(cytokine beads array,CBA)和ELISA 2种方法,检测17种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ELISA法检测的6种细胞因子中,iMCD患者的IL-2,IL-6,IL-21和VEGF的血浆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 0. 01),且IL-21水平在iMCD组最高; IL-1β和IL-4水平与正常对照无差异。CBA法检测13种细胞因子浓度结果显示,iMCD患者的IL-6、IL-33和IL-12-p7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 0. 01),其余细胞因子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除了已知的IL-6和VEGF可能参与了iMCD的发生发展外,IL-2、IL-21、IL-12-p70和IL-33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相关研究可能发现iMCD治疗的新型靶点。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由于诱导分化剂维甲酸、凋亡诱导剂砷剂以及缓解后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提高化  相似文献   
6.
1概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骨髓衰竭、某些遗传病和自身免疫病的有效手段,但仅3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同胞或无关供者.脐血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自1988年首例脐血移植成功以来,迄今为止已有超过6000例儿童及成人接受了同胞或无关脐血移植(CBT).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发病最多的亚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1].为进一步确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及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4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定量PCR方法 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单个核细胞EBV含量,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 51例HSCT患者从预处理阶段开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每周1次检测外周s血单个核细胞EBV-DNA拷贝数,分析EBV再活化的影响因素以及EBV-DNA拷贝数与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相关性.结果 51例患者EBV血症累积发生率为58.8%,HSCT后EBV感染的时间晚于CMV感染[分别为(39.6±23.5)d和(25.0±15.1)d,P<0.01].Allo-HSCT中HLA不合患者EBV血症的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HLA相合患者(分别为93.3%和48.1%,P<0.01),应用ATG组显著高于无ATG组(分别为92.3%和18.7%,P<0.01),年龄<20岁组患者显著高于≥20岁组(分别为100%和53.1%,P<0.01).30例患者中4例(13.3%)EBV血症发展为EBV-PTLD,均为持续2周以上EBV-DNA>106拷贝/ml的患者(13例中4例).PTLD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5(11~75)d.结论 HSCT后EBV活化比率高,尤其是在HLA不相合供者、应用ATG和年龄<20岁的患者,有必要常规进行单个核细胞EBV-DNA检测.Allo-HSCT患者在EBV-DNA拷贝数>106拷贝/ml,尤其是持续2周以上者,易进展为PTLD,应给予抢先治疗.  相似文献   
9.
铁粒幼细胞贫血家系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和造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铁粒幼细胞贫血家系的致病基因和研究患者骨髓造血特征。方法用PCR扩增家系中2例患者和7例正常人的位于Xp11.2-11.21的DXS991和DXS1199,以及位于Xp22.13的DXS1226微卫星片段,经变性凝胶电泳后作连锁分析;培养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观察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系集落生成的特征。结果该家系患者与DXS991和DXS1199连锁,而这两个片段代表附近的ALAS2基因;与ALAS2基因距离较远的DXS1226则不连锁。造血细胞培养研究发现,患者红系集落的生成旺盛,不加EPO等造血因子就可自发生长;一周后红系统集落萎缩,集落大小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结论本家系属于ALAS2基因异常的X性连锁遗传病。患者的干细胞功能大致正常,定向分化到红系造血后才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0.
例1 患儿男,5岁.2010年12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发热于我院儿科就诊.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再经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11年5月,于我院血液内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移植前查供体血清巨细胞病毒(CMV) IgG阳性,受体血清CMV-IgG阴性.移植手术后14d白细胞植活,31d血小板植活.手术后1个月,骨髓穿刺检查未见白血病复发.移植手术后42d,患儿出现发热,查血清中CMV-DNA及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V)-DNA升高,给予静脉滴注更昔洛韦85 mg,1次/12h治疗.用药后11d,因患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遂停用更昔洛韦,改用瞵甲酸抗病毒治疗至血病毒DNA转阴.此后血 CMV DNA又反复升高2次,均在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转阴.骨髓移植手术后2个月,查患儿骨髓移植供体细胞嵌合率81.1%,为混合嵌合状态,遂行两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输往后2周复查肝功能正常;血CMV-DNA、EBV-DNA均阴性.输注后3周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于我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3,均不能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