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94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完全免费 | 409篇 |
专业分类
神经病学 | 871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175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353篇 |
2013年 | 602篇 |
2012年 | 287篇 |
2011年 | 598篇 |
2010年 | 402篇 |
2009年 | 510篇 |
2008年 | 676篇 |
2007年 | 493篇 |
2006年 | 496篇 |
2005年 | 362篇 |
2004年 | 364篇 |
2003年 | 338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33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74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72篇 |
1984年 | 47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48篇 |
1981年 | 33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27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21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9篇 |
1974年 | 9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开放性临床验证 总被引:241,自引:3,他引:238
为验证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6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予利培酮1~10mg/d治疗,疗程为8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定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显效率(痊愈+显著好转)为64%,有效率88%。利培酮治疗的起效时间为2周,有效治疗日剂量范围在5.0~6.5mg。较多见的不良反应为头晕、困倦等。提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 总被引:95,自引:1,他引:94
目的 探讨院内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 将 12 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措施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6 2例。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 ,对干预组施以小组工作制、院内职业康复的两种技能训练 ,共 10周。出院后随访 1年。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 (NOSIE 30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和就业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1)与入组时比较 ,住院期间干预组NOSIE 30各因素的变化值从住院的第 2周开始至第 10周均优于对照组(均P <0 0 1) ,且增分和减分的幅度逐渐增大。 (2 )出院时点与随访最后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 ,干预组的SDSS分 [(4 0± 2 7)分 ]、NOSIE 30积极因素分 [(- 2 4 8± 4 9)分 ]和消极因素分 [(8 9± 3 6 )分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 (- 3 9± 1 9)分、(5 2± 5 0 )分和 (- 19 5± 5 9)分 ;均P <0 0 1~P <0 0 0 1];(3)干预组的复发率 (10 %)、再住院率 (3%)和再就业率 (4 1%)皆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 6 9%、5 6 %和 13%,P =0 0 0 0 )。结论 院内康复措施对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提高社会功能和再就业率 ,以及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病人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92,自引:2,他引:90
为了研究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对397例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维持治疗中的服药依从性采用直接面询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完全依从的有299例,占75.3%,部分依从和不依从的有98例,占24.7%。>30岁组的依从性较≤30岁组的好(P<0.01),家庭人际关系好的病人依从性优于家庭人际关系差的病人(P<0.01),目前精神症状严重的病人、维持治疗药物剂量(折合氯丙嗪剂量)>300mg/d的病人、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评分高的病人依从性差。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家庭人际关系、维持治疗药物剂量、维持治疗时间、慢性精神病病人标准化精神症状量表评分。认为提高病人的依从性能减少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4
目的动态观察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1993年在1982年调查过的7个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1982年基本相同。结果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6.55‰,时点患病率为5.31‰,与1982年比较有增高趋势(P>0.05);将经济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等,以下等经济水平者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高。结论1993年出现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变化,可能源于抽样误差,但不排除患者预期寿命延长因素,提示今后在制订精神卫生规划时需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药物自我处置模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模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技能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7例脱落。对技能训练组进行模式化训练共10周,然后随访6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USS)及一些自制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训练组患者的BPRS评分(19.9±2.3)和SDSS评分(3.8±3.0)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25.7±5.2,8.8±3.9,P<0.01);训练组患者自行管理药物的能力和对药物的满意程度也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训练组的复发率(7%)和再住院率(3%)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和12%),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模式化技能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有益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长期保持。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试图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预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主要从人格特征、智力结构、脑电图、社会支持和早年不良家庭环境等方面,研究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试图对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既往攻击行为史、社会支持少、悲观抑郁、早年不良家庭环境、脑电图异常、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社会责任感量表分低,是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预测因子。因此制定了一个有21个条目的攻击行为预测表,其预测准确性达90.3%,有一定预测效度。 相似文献
9.
10省市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的调查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目的调查中国10省市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使用现状.方法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各省分为五个经济发展等级,以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的46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4 779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于2002年5月20~24日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结果 (1)在4 779例患者中,门诊为1 969例(41.20%),住院为2 810例(58.80%).与门诊患者比较,住院患者中的男性患者比例高、年龄大、病程长、公费医疗比例高(均P<0.01).(2)使用频率在前六位的药物依次是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氯丙嗪、奋乃静和氟哌啶醇.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2.5~4 125 mg/d,平均(365±253)mg/d.其中住院患者的使用剂量[(409±274)mg/d]高于门诊患者[(300±201)mg/d;F=223,P<0.01].(3)2 617例次(54.99%)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2 940例次(61.7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在内).312例接受长效抗精神病药.3 523例(74.03%)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 236例(25.97%)联合使用2种及其以上抗精神病药.(4)常见的合并治疗药物有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断剂、苯二氮NFDA3类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结论国内精神分裂症药物处方方式逐渐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主流,经济负担和患者的症状表现对精神药物的处方方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