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消化科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确诊为肝细胞癌(HCC)患者15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血小板计数、HBsAg阳性、血清HBV DNA和肝硬化等7个因素具有显著性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OR=1.077)、肝癌家族史(P=0.008,OR=4.351)、血小板计数异常(P=0.004,OR=9.071)、HBsAg阳性(P<0.001,OR=16.418)、HBV DNA(P=0.004,OR=6.345)和肝硬化(P<0.001,OR=9.315)为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了解HCC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及时抗病毒和预防肝硬化的发生可能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分娩前后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规律,比较分娩后不同ALT水平组孕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52例,妊娠28周给予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抗病毒干预,分别于LdT干预前(基线)、分娩前(2周)及分娩后(6周)进行生化、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测,同步留取相应时间点外周血标本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并分析分娩前后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特征。结果 52例患者分娩后6周ALT水平均值明显高于LdT干预前和分娩前,其中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者达28.8%(15/52例);与LdT干预前相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平均降幅达(3.68±0.79) lg IU/ml;HBsAg和HBeAg水平在分娩前后无明显变化。与分娩后ALT<2倍ULN组相比,ALT≥2倍ULN组的IFN-γ水平在LdT干预前呈低水平表达,分娩后呈高水平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84,P=0.022;Z=2.223,P=0.026);2组间IL-2、IL-4、IL-6、IL-10、TNF-α在LdT干预前、分娩前及分娩后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分娩后部分患者ALT明显升高,结合分娩前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提示分娩后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增强并打破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这或许有利于分娩后的抗病毒治疗,但仍须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分娩前后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规律,比较分娩后不同ALT水平组孕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52例,妊娠28周给予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抗病毒干预,分别于LdT干预前(基线)、分娩前(2周)及分娩后(6周)进行生化、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测,同步留取相应时间点外周血标本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并分析分娩前后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特征。结果 52例患者分娩后6周ALT水平均值明显高于LdT干预前和分娩前,其中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者达28.8%(15/52例);与LdT干预前相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平均降幅达(3.68±0.79) lg IU/ml;HBsAg和HBeAg水平在分娩前后无明显变化。与分娩后ALT<2倍ULN组相比,ALT≥2倍ULN组的IFN-γ水平在LdT干预前呈低水平表达,分娩后呈高水平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84,P=0.022;Z=2.223,P=0.026);2组间IL-2、IL-4、IL-6、IL-10、TNF-α在LdT干预前、分娩前及分娩后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分娩后部分患者ALT明显升高,结合分娩前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提示分娩后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增强并打破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这或许有利于分娩后的抗病毒治疗,但仍须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3例和试验组183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次400 mg,每天3次,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指标、肠道菌群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7 d,试验组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分别为(26.06±3.55)%,(22.27±2.97)%,治疗后28 d,试验组乳酸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分别为(27.67±3.33)%,(23.94±3.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8 d,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二胺氧化酶分别为(19.37±3.55),(22.64±2.97)U·mL^(-1);血浆中内毒素(ET)含量分别为(0.11±0.03),(0.25±0.08)Eu·mL^(-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分别为(2.09±0.45),(2.59±0.61)ng·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分别为(157.27±40.30),(186.27±40.96)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较好,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情况,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评估三维显微定量超声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功能失代偿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共270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02例)、代偿期肝硬化(LC)组(84例)和失代偿期LC组(84例)。入组患者均行三维显微定量超声检查、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及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计算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比较3组患者间三维显微定量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和APRI评分差异。评价三维显微定量超声、2D-SWE和APRI评分指标对于LC以及LC相关肝功能失代偿的预测价值、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3组患者三维显微定量超声和肝脏硬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13.52、173.36,P均< 0.001)。三维显微定量超声预测LC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为0.925(95%CI:0.885~0.965,P < 0.001),取三维显微定量超声临界值为11.5分,其诊断L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90.2%;三维显微定量超声预测LC相关肝功能失代偿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95~0.905、P < 0.001),取三维显微定量超声临界值为16.5分,其诊断肝功能失代偿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和89.3%。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三维显微超声技术的定量诊断标准,该标准可用于LC及失代偿LC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低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HBV感染者临床特征,以利于寻找肝功能可能已经异常的线索。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HBV感染者226例,均接受肝活检,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和组织学活动指数评价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将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G2S2定义为显著肝组织学病变。结果 在本组226例HBV感染者中,临床诊断HBV携带者1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1例;CHB患者男性占比、显著肝组织病变、血清AST水平>40 U/L、肝纤维化分期≥F2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分别为77.2%、61.4%、49.5%、36.7%和52.5%,显著高于HBV携带者的54.4%、33.6%、5.6%、18.4%和25.6%(P<0.05);在226例HBV感染者中,经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显著肝组织病变104例,非显著肝组织病变122例;显著肝组织病变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4.6±1.2)lg copies/ml,显著低于非显著组【(5.2±1.4)lg copies/ml,P<0.05】,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163.6±49.2)×109/L,显著低于非显著组【(192.2±54.5)×109/L,P<0.05】,血清ALT水平>40 U/L、AST水平>40 U/L、肝纤维化分期≥F2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2占比分别为60.6%、39.4%、57.7%和81.7%,显著高于非显著组(分别为31.1%、13.1%、0.0%和0.0%,P<0.05)。结论 对于血清ALT低水平的HBV感染者应进行临床资料的筛查和甄别,其中一些已经存在肝组织学病变,适时进行肝活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CHB患者而给予必要的处理,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我国肝硬化患者的病因、防治现状、地区差异, 为我国肝硬化的诊疗措施制定和防治水平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项横断面研究分析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七大地理分区的50家医院首次住院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病因构成、治疗方案及其在不同区域的差异。结果区域分布方面, 研究共纳入11 861例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方面, 代偿期患者5 093例(42.94%), 失代偿期患者6 768例(57.06%)。病因方面, 慢性乙型肝炎8 439例(71.15%)、酒精性肝病1 337例(11.27%)、慢性丙型肝炎963例(8.12%)、自身免疫性肝病698例(5.88%)、血吸虫性肝病367例(3.0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77例(1.49%)以及其他类型肝病743例(6.26%)。病因分布差异方面,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吸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区域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治疗方面, 1 139例(9.60%)患者接受了内镜治疗, 718例(6.05%)接受了外科治疗, 4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海地区粪便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水平与结肠息肉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严格按照排纳标准收集结肠息肉患者(结肠息肉组,n=50)、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n=30)及同期行结肠镜检查阴性的健康体检者(健康组,n=30)的粪便样本,用Q-PCR方法检测粪便样本中ETBF、Fn的水平,分析ETBF、Fn水平与结肠息肉的关系。结果 结肠息肉组粪便ETBF、Fn的水平比健康组高(P<0.05),比结肠癌组低(P<0.05)。粪便ETBF、Fn的水平在腺瘤性息肉组中显著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5),结肠息肉的直径、数量、发生部位、巴黎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ETBF诊断结肠息肉的AUC为0.781,敏感度为76%,特异性为70%,最佳临界值为31734.41copies/mg;粪便Fn诊断结肠息肉的AUC为0.733,敏感度为78%,特异性为60%,最佳临界值为23330.50copies/mg;当粪便Fn与ETBF联合诊断结肠息肉时,AUC增加至0.816,敏感度为82%,特异性为70%。结论 粪便ETBF、Fn水平的升高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筛查和诊断结肠息肉的重要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
刘尚豪  祖红梅  黄燕  郭小青  向慧玲  党彤  李晓燕  严兆兰  李雅静  刘菲  孙佳  宋瑞欣  闫俊卿  叶青  王晶  孟宪梅  王海英  江振宇  黄磊  孟繁平  张国  王文娟  杨少奇  呼圣娟  阮继刚  雷创  汪清海  田宏玲  郑琦  李异玲  王宁宁  崔会鹏  王滟萌  瞿章书  袁敏  刘益军  陈颖  夏玉香  刘娅媛  刘莹  曲素萱  陶弘  石瑞春  杨小婷  金丹  苏丹  杨永峰  叶伟  刘娜  唐荣瑜  张权  刘琴  邹高亮  李子月  赵彩彦  赵倩  张清格  高华方  孟涛  李婕  吴卫华  王健  杨传龙  吕卉  刘川  王福生  福军亮  祁小龙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3,(1)
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对代偿期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诊断价值, 构建基于血清学指标的联合模型并评估其对MHE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来自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家医院就诊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使用基线血氨测量值/正常参考值上限(AMM-ULN)集中校正各中心血氨测量结果, 以我国《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标准, 数字连接试验-A、数字符号试验均异常作为诊断MHE的标准。基于R语言caret包将患者随机(7∶3)分为训练集(n=185)和验证集(n=78)。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诊断MHE的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图评估诊断性能, 并用Bootstrap法(n=200)进行内部验证;Delong检验比较AUC之间的差异。结果训练集中, MHE占37.8%(70/185), MHE组AMM-ULN、白蛋白、血小板、碱性磷酸酶、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以及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亚太肝脏研究协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小组评分(AARC-ACLF)和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等4种预后评分系统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真菌感染(IFI)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ACLF并发IFI患者60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分别计算MELD、MELD-Na+、AARC-ACLF和CLIF-SOFA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4种预后评分系统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在治疗观察12 w末,本组ACLF并发IFI患者病死率为68.3%;41例死亡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和乳酸水平分别为(362.9±79.7)μmol/L、(2.3±0.2)、(131.7±21.5)μmol/L和(1.6±0.4)mmol/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277.4±63.6)μmol/L、(1.7±0.1)、(102.9±15.3)μmol/L和(1.3±0.3)mmol/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29.6±2.2)g/L,显著低于生存组【(31.8±2.7)g/L,P<0.05】;死亡组并发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3.9%,显著高于生存组的10.5%(P<0.05);死亡组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SOFA评分和AARC-ACLF评分分别为(29.1±7.3)分、(30.4±7.5)分、(8.7±1.4)分和(9.2±1.1)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20.7±4.6)分、(21.9±5.2)分、(6.8±1.0)分和(7.3±0.8)分,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分别以MELD评分>22.0分、MELD-Na+评分>23.0分、AARC-ACLF评分>8.0分和CLIF-SOFA评分>8.0分为截断点,预测ACLF并发IFI患者12 w死亡风险高的AUC分别为0.687、0.716、0.893和0.884,提示CLIF-SOFA评分和AARC-ACLF评分预测效能显著优于MELD评分或MELD-Na+评分(P<0.05)。结论 应用AARC-ACLF和CLIF-SOFA评分可预测ACLF并发IFI患者近期病死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