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2篇
  免费   921篇
  国内免费   390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124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463篇
口腔科学   137篇
临床医学   1040篇
内科学   754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192篇
特种医学   322篇
外科学   995篇
综合类   2318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1055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960篇
  13篇
中国医学   1019篇
肿瘤学   35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552篇
  2012年   767篇
  2011年   893篇
  2010年   812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694篇
  2007年   630篇
  2006年   586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TCA循环(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肾虚督寒证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生物学机制。方法 110例早期AS肾虚督寒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洛索洛芬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督灸,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dation index,BASFI)、活动度衡量指数(bath ankylosing measure index activity index,BASMI)、总和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 slobal,BAS-G)、指-地距、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水平和早期AS肾虚督寒证中医辨证(肾虚督寒证)评分;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TCA循环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CS)、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及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α-KGDHC)的水平;比较治疗12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6个月复发率。结果 临床研究过程脱落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6.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2.4%(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BASDAI、BASFI、BASMI、BAS-G、指-地距、枕-墙距和肾虚督寒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胸廓活动度和Schober试验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TNF-α、IL-18、ESR、CRP、CS和ID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α-KGDH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督灸可以有效改善早期AS肾虚督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是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课程,对于中医药高校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三全育人”战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新时期,我们应把“三全育人”战略贯穿温病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温病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德高尚的现代化应用型中医药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找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资料,并结合现代文献对天冬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中天冬的应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天冬历代的主流基原清晰,即为《中国植物志》收载的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历代产地记载较多,从最早记载的山东泰山一带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近代则推崇西南地区所产,呈现由东向西南迁移的趋势。古代天冬药材产地加工时多强调去心,原因可能为食用方便,近代以来已不再去心。因此,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天冬药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7.
辛开苦降法为中医临床常用治法。本文通过探析辛开苦降法的源流和内涵,总结辛开苦降法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以苦辛之药配伍应用,具有燮理阴阳、平调寒热、调运气机、清利湿热、清化瘀热之功。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病机特点,以机体阴阳失衡、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以气机不调与湿热、瘀血阻滞为标。辛开苦降法可调补肺脾肾三脏之虚平燮阴阳,又可调运气机以清湿热、化瘀热,颇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特点。辛开苦降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最后附典型病案1则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9.
廖小庭  马新业  马庆  韩正洲  詹若挺 《中草药》2020,51(14):3777-3784
目的获得三叉苦Melicope pteleifolia转录组信息特征。方法以三叉苦幼苗根、茎、叶混合样品为对象,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 2000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47 045 040条高质量序列(clean reads),Trinity de novo组装获得67 956条unigenes,平均长度787 nt。BLAST分析显示分别有42 749(61.92%)、31 152(45.84%)、26 563(39.0 9%)、17 481(25.72%)条unigenes在NR、Swiss-port、KOG、KEGG数据库得到注释信息,参与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GO类别的47个小组,共9807条unigenes注释到130个KEGG代谢通路中,筛选到19条次生代谢通路,KOG功能分类分析获得25个不同的KOG功能类群。预测共有高等植物转录因子56个家族;借助MISA软件发现7 748个SSRs,三碱基重复SSRs数量最丰富,有4 117个,出现频率为53.1%,五碱基重复SSRs相对较少,占2.2%。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获得三叉苦转录组信息特征,为后续三叉苦功能基因的挖掘、次生代谢途径解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