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4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6篇
预防医学   8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阶段长爪沙鼠血清中氧化与抗氧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 1月龄、3月龄、2 4月龄的长爪沙鼠各 16只 (雌雄各半 ) ,测定长爪沙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结果 丙二醛 (MDA)在 3月龄最低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在 3月龄最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随着长爪沙鼠的月龄增长而升高。结论 在长爪沙鼠生长过程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的含量变化与丙二醛 (MDA)含量变化有直接关系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变化与MDA含量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性别长爪沙鼠血液生理生化值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长爪沙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并对两性的正常值进行比较。方法:采血后,用Coulter ACT血球计数仪检测血液生理指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用Beckman CX3生化仪测定血清电解质。结果:血液生理指标中RBC、HCT、HGB、MCH和WBC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CV、MCHC、RDW、PLT、MPV、PCT和PDW等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生化指标中ALT和UA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PROT、GLB、A/G、BUN、CREAT、CHOL、TRIG、ALT和血清电解质(Na+、K+、Cl-、总Ca2+)等均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爪沙鼠血液的生理生化值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指标两性间测定值有差异,但多数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后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的表达影响及对缺血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沙鼠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 ,光镜观察缺血再灌后神经细胞损伤情况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额叶HSP70蛋白表达。结果 :沙鼠脑缺血后HSP70蛋白仅在再灌后 1d有少量表达 (P <0 .0 1) ;缺血神经细胞在再灌后第 7d大多出现损伤改变 ;热休克预处理能增加沙鼠脑缺血再灌后各期HSP70蛋白表达 (P <0 .0 1) ,明显减轻缺血神经细胞损伤 (P <0 .0 1)。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能通过增加HSP70蛋白表达 ,减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沙鼠肾Ⅰ型灭活疫苗、地鼠肾Ⅱ型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在姬鼠型疫区及家鼠型疫区两个现场,以整群抽样方法,每一疫区各设一接种组和一对照组,分别研究沙鼠苗和地鼠苗的安全性,血清抗体效价和实际防病效果。结果:沙鼠苗:中强反应率213%(51/356)、荧光抗体阳转率:基免后100%、一年后5416%、加强针后两周:100%、第三年774%、第四年:7200%;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时间同上)为:7037%、0、7333%、3230%、320%。全程接种(四针)疫苗保护率为100%(全程接种者无病人,疫种三针者发病1人,对照组发病53人)。地鼠苗:中强反应率:397%(51/1284)、荧光抗体阳转率分别为(时间同上):100%、3636%、100%、7710%、8000%。中和抗体阳转率:5000%、1765%、100%、5140%、4400%。全程接种疫苗保护率为100%(接种者无1人发病,对照组发病97人)。结论:两种疫苗经过四年观察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未发现有增强反应,地鼠苗实际防病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Ⅱ型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Ⅱ型疫苗)对人群接种反应及免疫学效果,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于1999—2003年共同进行了Ⅱ型疫苗人群接种反应及免疫学效果观察。Ⅱ型疫苗为天元生物药业生产,新药临床研究批件(1999)制申体第6号,批号:980526、980623、980609,所用毒株为Z37;另设该公司HFRS双价疫苗(批号:990307)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动物实验感染结果表明,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接种到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可使小鼠产生皮肤溃疡和转移性皮肤损害,小鼠最后死于全身性感染。在远交系小鼠(昆明株)的足垫组织内,利什曼原虫可引起足垫局部短期肿胀,旋后消退,在外观正常的足垫皮下组织内,原虫可持续7个月以上。当原虫被注入黑线仓鼠的睾丸内后,产生睾丸局部感染,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鼠睾间质部位的巨噬细胞内,在曲细精管内的一些塞氏细胞中也有原虫寄生,偶而也发生转移性皮损。在长爪沙鼠耳组织内,原虫能持续14个月以上,并且可使鼠耳发生溃疡。 上述各项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大小、对4种实验动物所致的病变都与沙鼠利什曼原虫不同,对自然宿主大沙鼠的耳组织和远交系小鼠的致病力又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异。作者认为,该地大沙鼠耳组织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宜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分类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我国主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本研究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定量分析长爪沙鼠的生境特征并预测长爪沙鼠的潜在分布。其中通过长爪沙鼠国家级监测点的经纬度监测数据空间化后,得到长爪沙鼠发现点数据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与长爪沙鼠生活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等生态环境参数;利用ArcGIS软件分析长爪沙鼠的生境特征;利用Maxent软件建模,结合3S技术获得长爪沙鼠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图。由此可见利用3S技术和Maxent模型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长爪沙鼠适生区预测,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阳黑子活动与沙鼠鼠疫流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1901 ̄1993年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人间鼠疫和动物鼠疫流行资料。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鼠疫流行的关系。结果发现:人间鼠疫流行的起始年和动物鼠疫大流行的高峰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相一致。其间的8次鼠疫流行均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期。参考国际太阳活动22黑子周的预报结果,该地区下一次动物鼠疫大流行可能出现在21世纪初的2000 ̄2002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拟通过实验室检测,探究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长爪沙鼠成批死亡的原因。  方法   将所有自毙鼠解剖后,取其脏器接种到赫氏培养基和半胱氨酸心琼脂血培养基上。 对于分离菌株先排除鼠疫菌后,再接种到含有抗生素的半胱氨酸心琼脂血培养基上,同时进行土拉弗朗西斯菌(土拉菌)特异抗原乳胶凝集检测。 其次,对于所有分离菌株提取核酸后,采用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并与网上已公布的琥珀葡萄球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另外,用琥珀葡萄球菌悬液感染实验小鼠,在14 d内观察实验小鼠的精神和身体状况。  结果   分离的所有菌株在土拉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均不生长,土拉菌特异抗原乳胶凝集检测均为阴性,由此可以排除土拉菌。 经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比对,所有分离菌株鉴定为4株琥珀葡萄球菌、1株罗伊乳杆菌、1株阴道乳杆菌和1株粪肠球菌。 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3株琥珀葡萄球菌,与9株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琥珀葡萄球菌聚在主要谱系分支上。 另外1株琥珀葡萄球菌和来自新疆的琥珀葡萄球菌聚在一个分支上。 实验小鼠感染模型得出,琥珀葡萄球菌的最小致死量为5×108 CFU/mL,亚致死量为108 CFU/mL。   结论   首次发现苏尼特左旗自毙长爪沙鼠体内含有琥珀葡萄球菌,推测琥珀葡萄球菌感染可能是当地长爪沙鼠成批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