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RF)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病程≤7 d)分为对照组、rTMS组、RF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加巴喷丁、伐昔洛韦、甲钴胺等药物口服,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RF组于入组后第15天时辅以背根神经节RF治疗,观察组则给予rTMS及RF联合治疗(方法同上)。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6 d、30 d、60 d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 d、7 d、16 d、30 d、60 d时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QOL-SF36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QOL-SF36及PSQI评分在治疗后16 d、30 d、60 d时均明显改善(P<0.05);与同期rTMS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及HAMD评分在治疗后16 d、30 d、60 d时均显著改善(P<0.05);与同期RF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及PSQI评分在治疗后30 d、60 d时均显著改善(P<0.05)。 结论 rTMS联合背根神经节RF治疗能有效缓解早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疼痛症状,减轻焦虑、抑郁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4例PD-R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及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tDCS假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多导睡眠图(PSG)、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PD睡眠量表(PDSS)、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S)、醒觉指数(AI)、HAMD、ESS、PDSS及PDQ-39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TST、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TST、SL、SE、REMS、AI、HAMD、ESS、PDSS及PDQ-39评分[分别为(359.57±28.12)min,(17.48±3.37)min,(75.49±18.25)%,(12.37±4.51)min,(24.17±8.94)次/小时,(6.3±2.3)分,(7.12±1.3)分,(118.08±24.06)分 和(22.55±8.1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能明显改善PD-RBD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情绪,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早期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泌尿系感染(UT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程在7~60 d SCI患者138例,根据是否发生UTI分为UTI组(58例)和无UTI组(80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SCI程度、SCI分期、有无脊柱骨折、前期治疗、合并症、排尿方式、膀胱管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SCI患者发生UT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OR=2.365,P=0.016)、留置导尿2~6周(OR=2.746,P=0.032)、SCI后UTI病史(OR=13.306,P=0.015)、大剂量激素应用(OR=3.767,P=0.026)、脊柱骨折(OR=5.872,P=0.037)、完全性SCI(OR=4.450,P=0.004)、脊髓休克期(OR=3.501,P=0.020)与早期SCI患者发生UTI有关。 结论 年龄>50岁、SCI后UTI病史、脊髓休克期、完全性SCI、脊柱骨折、大剂量激素治疗、留置导尿2~6周是早期SCI患者发生UT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联合组、针刺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3组患者均给予依托考昔及佐米曲普坦分散片口服,电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共治疗1次)及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30 d及90 d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偏头痛失能程度问卷(MIDAS)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针刺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及针刺组MID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 d时联合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疼痛VAS、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及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时间至少达3个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肌收缩对盆底肌收缩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2~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171例产妇,采用Phenix U2测量阴道静息状态时的压力及盆底肌、腹肌不同收缩模式下的阴道动态压力,将盆腹肌同时收缩时阴道动态压力峰值的变化值(△3)与单独收缩腹肌及单独收缩盆底肌变化值之和(△1+△2)进行比较;测量盆底肌电位,比较单独收缩盆底肌及盆腹肌同时收缩时盆底肌电位的峰值。结果 静息状态下阴道压力、单独收缩腹肌、单独收缩盆底肌、盆腹肌同时收缩时阴道动态压力峰值平均值分别为52.00(8.00)mmHg、57.00(8.00)mmHg、60.00(10.00)mmHg、67.00(14.00)mmHg,△3大于△1+△2之和,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104,P<0.01);单独收缩盆底肌、盆腹肌同时收缩时盆底肌电位的峰值分别为14.00(6.00)μV、21.00(10.00)μV,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947,P<0.01)。结论 盆底肌训练时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阴道动态压力峰值、提高盆底肌肌电位,收缩腹肌更有利于盆底肌的收缩,因此产后...  相似文献   
7.
缺血缺氧动物实验模型制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中的高危因素,为制作缺血缺氧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0d日龄,平均体重130g(115~140g)Wistar大白鼠53只,随机分成实验组42只,正常对照组11只。缺血缺氧:将实验组用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2h进行缺血,然后去除动脉夹休息2h,再置于密闭葙中通入8%氧气与92%氮气的混合气体2h进行缺氧。休息24h后利用水迷宫实验、悬吊实验、斜坡实验、旷场实验、拒俘反应实验来检验缺血缺氧模型。结果实验组在造模过程中死亡6只,余36只鼠中去除4只呼吸衰竭危重鼠和1只因手术中创伤大出血结扎左侧颈总动脉予以剔除。其余31只随意运动和情感行为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通过暂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和吸入低氧气体可以成功制作缺血缺氧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常见症状,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2002年10月以来,对31例急性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的病人改进鼻饲方法,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62例,均为我科住院脑卒中病人伴吞咽困难者。实验组31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11例,年龄58~76岁。对照组31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12例,年龄54~78岁。2实施方法及护理措施实验组病人入院2~3d插胃管,并将插入胃内的深度延长15cm,加固固定于鼻翼一侧,预防胃蠕动使胃管脱出〔1〕。鼻饲前抬高床头30°,鼻饲时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熏蒸组、超短波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牵引及推拿治疗,熏蒸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治疗,超短波组则辅以超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辅以中药熏蒸及超短波联合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各组患者分别经2周治疗后,发现其疼痛病情及腰椎活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以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3±1.07)分]的改善幅度及总有效率(95.5%)较显著,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并改善腰椎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2型糖尿病合并DP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降糖、降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磁刺激部位选择非优势侧手对应的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磁刺激频率为10 Hz,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对照组则辅以假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患者整体印象变化量表(PGIC)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3.05±0.48)分]、PGIC评分[(2.98±0.45)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治疗有效率(79.0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23.2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分别为(47.65±1.94 )m/s和(46.98±3.26 )m/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快,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能显著缓解DPNP患者疼痛,加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病情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