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61篇
  免费   1053篇
  国内免费   776篇
耳鼻咽喉   90篇
儿科学   294篇
妇产科学   92篇
基础医学   615篇
口腔科学   226篇
临床医学   2277篇
内科学   1114篇
皮肤病学   208篇
神经病学   275篇
特种医学   7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1052篇
综合类   4550篇
预防医学   2078篇
眼科学   103篇
药学   2055篇
  15篇
中国医学   2249篇
肿瘤学   503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424篇
  2019年   447篇
  2018年   445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794篇
  2013年   743篇
  2012年   917篇
  2011年   1028篇
  2010年   980篇
  2009年   1029篇
  2008年   1075篇
  2007年   910篇
  2006年   838篇
  2005年   766篇
  2004年   771篇
  2003年   602篇
  2002年   470篇
  2001年   516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375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78篇
  1996年   236篇
  1995年   255篇
  1994年   259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98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127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99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70篇
  1982年   62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8篇
  1975年   8篇
  1965年   11篇
  1959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观察针刺足运感区结合局部电针围刺与常规针刺、常规针刺联合足运感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足运感区结合膀胱体表相应投影区域电针围刺;对照1组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有关"尿失禁"的治疗选穴;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联合足运感区针刺,每日上午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下午行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治疗,每次30 min,每周连续治疗6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2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程度、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及ADL评分均较前改善(均P0.05),治疗组对尿失禁程度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较其他两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和对照2组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0/28),优于对照1组76.7%(30/23)和对照2组83.3%(30/25,P0.05)。[结论]针刺足运感区结合局部电针围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14日本院收治的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及疾病史,通过血液生化分析及胸部CT检查患者临床情况,由5名高级职称中医师对患者舌象进行诊断,并根据《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进行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为(44.00±15.17)岁,以男性居多,57.14%的患者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旅居史,42.86%的患者有确诊患者接触史;50%以上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CD3、CD4和、CD8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增加;胸部CT显示,80%以上的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其中双肺病变占60%,病变类型以斑块状阴影居多;多数患者伴有发热(85.71%)、咳嗽(80.00%)、肌肉酸痛(42.86%)、乏力(40.00%)等临床症状;患者的证型主要是湿邪郁肺(45.71%),其次为邪热壅肺(37.14%),病机特点以湿为主,其次为热;舌苔以腻苔为主,舌质以红和淡红为主。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邪郁肺为主,致病特点以"湿"为主,可针对性地采取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6.
结合验案分析,基于"祛邪为第一要义"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清热化湿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是属于"湿热"性质的疫病,治疗应强调清热化湿,以"祛邪为第一要义",辅以扶正。在中医祛邪与扶正理论指导下,通过宣肺平喘、通腑泻热、芳香化湿等治法,祛邪为主,肺肠合治,可以使发热减轻或消退,使大便通畅,从而截断病情进展,避免或减少危重症的发生及死亡的风险;通过清热化湿、疏肝健脾、凉血化瘀等治法,祛邪兼以扶正,肺与肝、脾合调,可以改善肝功能损伤,减少病情加重的风险;通过补气健脾等扶正治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和体力,促使病毒更快转阴,缩短病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mTOR抑制剂AZD2014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ZD2014(10、100、500、1 000 nmol/L)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再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细胞中含植物同源结构和环指域泛素样蛋白1(UHRF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10、100、500、1 000 nmol/L的AZD2014均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程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P < 0.05);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500和1 000 nmol/L的AZD2014可显著降低肝癌细胞内UHRF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AZD2014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内UHRF1的表达水平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医临床证候探讨该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入病例20例,本地病例16例,分析全部病例、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特点。结果:新冠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45岁,以男性居多,55.56%的患者为外地输入病例,44.44%的患者为本地感染病例。全部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和邪热壅肺型为主,分别占44.44%和38.89%;91.67%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72.22%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其中输入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为主,占65.00%,100%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55.00%呈现“热”的病理特点;本地病例证型以邪热壅肺为主,占56.25%,93.75%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81.25%呈现“湿”的病理特点。结论:本次疫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属于以湿邪和热邪为主导的“湿热疫”,病机特点为湿热并重;输入性病例多表现为以湿邪为患的“湿疫”,有化热的趋势和倾向,病机特点为湿重于热;本地病例多表现为以热邪为主的“温热疫”,病机特点为热重于湿。此次新冠肺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疫性的可能,辨证和治疗要遵守三因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勇  翟红印  郭智宽  崔文哲  兰瑞 《新中医》2020,52(22):113-116
目的:观察针刺预处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模型乳鼠血脑屏障 (BBB) 的保护作用,探讨针刺治疗 HIE 的作用机制。方法:将 70 只 SPF 级乳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预处理组。除假手术组外,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然后进行 3.5 h 缺氧以建立 HIE 模型。采用悬吊实验评估实验动物的运动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缺氧缺血后的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 BBB 亚显微结构,脑干湿重法测量含水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缺氧缺血后闭锁蛋白 (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 (ZO-1) 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乳鼠悬吊实验维持时间减少 (P<0.05),缺氧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增加 (P<0.05),皮层组织 Occludin、ZO-1 蛋白表达下降 (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预处理组乳鼠悬吊实验维持时间增加 (P<0.05),缺氧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减少 (P<0.05),皮层组织 Occludin、ZO-1 蛋白表达升高 (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上调 Occludin、ZO-1 蛋白表达维持 BBB 的完整性,从而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伍磊  张志鹏  蔡文涛  温海梅  陈勇 《中草药》2020,51(24):6367-6376
乙肝病毒是一种能导致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嗜肝性DNA病毒。乙肝现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疾病,易恶化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发挥着重要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对中药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抗乙肝病毒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