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1篇
  免费   482篇
  国内免费   399篇
耳鼻咽喉   116篇
儿科学   10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70篇
口腔科学   69篇
临床医学   984篇
内科学   561篇
皮肤病学   158篇
神经病学   179篇
特种医学   2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859篇
综合类   2018篇
预防医学   621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715篇
  7篇
中国医学   842篇
肿瘤学   22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484篇
  2011年   562篇
  2010年   515篇
  2009年   500篇
  2008年   462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目的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只成年C57BL/6雄鼠与9只成年C57BL/6雌鼠按1雄3雌随机合笼,待雌鼠受孕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母本隔离组。在造模成功后,母本隔离组子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麻醉后进行电针干预,穴位选择双侧耳甲区,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为1 mA,1次/d,10 min/次,6 d/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对照组、模型组参照电针组进行麻醉束缚,但不进行电针干预。干预完成后,分别采用旷场测试、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和悬尾测试对3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PFC)、中缝背核(DRN)脑区原癌基因蛋白(c-fos)表达水平和DRN脑区5-羟色胺(5-HT)神经元数量。结果:(1)行为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降低,悬尾静止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增加,悬尾静止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fos表达水平和5-HT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降低,模型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更高,电针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耳迷走神经可改善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DRN、PFC脑区c-fos表达和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癌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累及野照射与扩大野照射对危及器官(OAR)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4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行累及野靶区勾画和扩大野靶区勾画并勾画危及器官,制定IMRT计划,评估2个计划的靶区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剂量学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种计划的PTV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PTV在CIHI上相近(P = 0.317、0.130)。两组间平均肺剂量、两肺V5、两肺V20、两肺V30、脊髓Dmean、心脏Dmean、心脏Dmax、心脏V30、心脏V40、心脏V60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胸段食管癌患者行累及野照射与扩大野比较,可降低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从而降低放射性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药汤剂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VIP、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汤剂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0篇文献,共2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汤剂或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OR=4. 17,95%CI(3. 31,5. 26),P 0. 05]; 2)中药汤剂或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OR=4. 30,95%CI(2. 54,7. 29),P 0. 05]; 3)中药汤剂或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OR=3. 96,95%CI(2. 94,5. 32),P 0. 05]。结论:中药汤剂或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价"清宣理肺、疏风解痉"中药复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患者的肺功能、ACT评分及气道炎症关键指标及免疫失衡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气道慢性炎症的演变,阐释中药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提供研究思路和有效方剂。方法遵循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原则,将60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热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药组30例,西药组30例。中药组予"清宣理肺、疏风解痉"中药复方,1剂/d,分2次温服,西药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属于轻度持续者(哮喘控制水平第2级):普米克气雾剂,2喷/d,早晚各1次。病情严重程度属于中度持续者(哮喘控制水平第3级):舒利迭2吸/d,早晚各1次,疗程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ACT评分及气道关键炎性指标IL-8、IL-10、Ig E、ECP、IL-17、IL-33的变化。结果肺功能:中药组FVC、FEV1、PEF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改善;FEV1/FV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明显改变;西药组PEF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改善;FVC比值、FEV1比值、FEV1/FV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比值FVC比值、FEV1比值、PEF比值、FEV1/FVC无统计学差异(P>0.05)。ACT评分:西药组及中药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ACT评分明显好于西药组。炎症因子:西药组IL-8、IL-10、Ig-E、ECP治疗前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善明显;IL-17、IL-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中药组IL-8、IL-10、Ig-E、ECP、IL-33治疗前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善明显;IL-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清宣理肺、疏风解痉"中药复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可改善肺功能,改善ACT评分,降低气道炎症水平,减少Ig E结合效应细胞产生脱颗粒,减少致敏因素;降低ECP水平,减少气道损伤;提高IL-10水平,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来改善了气道炎症反应,抑制Ig E产生,从而减轻过敏反应,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应用于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药物。由于氯吡格雷体内代谢过程复杂引起个体抗血小板差异大,而标准剂量90 mg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强常导致出血风险增高,并且在“东亚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缺血风险低,出血风险高”的东亚悖论(East Asian Paradox)的背景下,低剂量替格瑞洛的应用成为一种选择。本文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困境至降级抗血小板治疗的兴起,以及低剂量替格瑞洛降级治疗现状等相关循证证据做一阐述,并对低剂量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全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临床医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各家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我们将各医家对COVID-19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发现各医家均认为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为疫戾之气,但因各医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不同,所诊治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各异,故对于疫戾性质从寒湿、湿毒、湿热、温热、湿燥论者各异,总以湿毒和寒湿为主;治则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同时亦需全程顾护正气;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论治,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优势。  相似文献   
7.
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死亡病例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之一,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死亡病例的报告与分析则有更深远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而战胜疫情的有利武器便是医疗数据及相关科学研究,死亡病例的系统分析与高效利用是关键一步。该文基于疫情下死亡病例报告记录不完善、人文视角与患者报告缺乏等现状,针对各部门机构面临巨大的数据管理压力,相关制度有待完善,规范化报告和临床科研一体化工作尚不成熟等问题提出方法学思考与建议:①建立国家医药健康数据中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加大医药数据管理投入,疫情期间尽早开始数据收集与分析;③完善死亡病例报告相关内容,促进规范化报告形成;④重视死亡病例报告,回顾总结分析,强调疫情过后继续建立并完善相关平台与方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升健康卫生数据管理效率,提高医疗系统抗风险能力,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断藤益母汤(DTYMD)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上游激酶的调控作用,阐明DTYMD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TYMD高、中、低质量浓度组(1 000,800,600 mg·l~(-1)),甲氨蝶呤(MTX)组(20μmol·l~(-1))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对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2(MEKK2)的蛋白和mRNA表达进行分析。将42只雄性DBA/1J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MTX组(2 mg·kg~(-1)),DTYMD低、中、高剂量组(6. 25,12. 5,25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他5组均采用二次免疫法构建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模型。给药结束后,取小鼠后肢踝关节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进行关节病理评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TYMD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活性(P 0. 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率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DTYMD高、中质量浓度组降低MEKK2蛋白及mRNA的表达(P 0. 05,P 0. 01)。与模型组比较,DTYMD不同剂量组均降低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P 0. 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MP-1,IL-6,TNF-α表达明显上升(P 0. 05,P 0. 01)。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DTYMD高、中剂量组可以降低CIA小鼠关节肿胀度(P 0. 05,P 0. 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二次免疫后关节明显肿胀(P 0. 05)。在CIA小鼠踝关节HE染色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病理学评分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DTYMD高、中剂量小鼠关节病理评分明显下降(P 0. 05,P 0. 01)。结论:DTYMD可能通过下调MEKK2对细胞因子IL-6,TNF-α,MMP-1负性调控,从而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神经元性疾病,主要是由运动皮质上运动神经元(UMNs)和脊髓及脑干下运动神经元(LMNs)损伤造成的。该病导致球部、四肢、躯干、胸部、腹部肌肉逐渐无力并萎缩,从而影响运动、交流、吞咽和呼吸功能,最终致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10%为家族性患者(familial ALS,fALS),平均发病年龄为58~63岁;其余90%为散发性患者(sporatic ALS,sALS),平均发病年龄为43~52岁[1]。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异常、基因突变、蛋白质失稳和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本文将从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综合对症治疗等方面,针对近期ALS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临床科研数据分析利用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手段,是医学发展的关键步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如何有效利用临床研究,用真实的数据合理的分析来进行决策,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该文基于疫情期间数据采集提取的低效性、数据分析的不一致性、数据报告的不规范性、数据更新的高时效性等现状,对疫情下数据应用现状背景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探讨疫情发展下以及更重要的今后的医学临床研究中,临床数据应用的诸多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式,提出方法学建议:①逐步完善医疗大数据模式,形成国家医药健康数据中心;②提升医护人员科研素养,普及GCP基本技能和知识;③推广科技化、网络化、共享化的数据采集、管理模式;④运用混合研究方法聚敛式分析,提高临床数据分析利用效率;⑤关注叙事医学情怀,重视医学临床人文数据等建议。有望促进临床科研数据的规范合理使用、专家意见严谨整合、最终促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