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苏铭  龚连生  黄攀科  徐龙 《贵州医药》2013,37(2):184-185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8岁,住院号:80536。因反复黏液脓血便2年于2012年6月17日由消化内科转入我科。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无其他不适,未经任何治疗。以后血便反复出现,为黏液样或脓血便,3~4次/d,自服"中药"治疗。10d前因"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入住消化内科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硬质肾镜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35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应用硬质肾镜及超声碎石术,对照组利用胆道镜,均在开放手术的基础上完成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手术。对比分析手术时间、取石时间、住院时间、结石取净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为94.29%(33/35),术后胆道出血1例;对照组26例(72.22%)患者肝内外胆管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为72.22%(26/36),术后出现肝外胆管残石2例,术后胆道出血2例。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手术时间和取石时间更长(P<0.05),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质肾镜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可靠,具有治疗效率高、手术时间短、结石取净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3.
背景:聚对二氧杂环己烷酮是脂肪族聚酯的一种,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独特的醚键还使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目的:化学合成聚对二氧杂环己烷酮及最佳条件的探索。方法:以辛酸亚锡作为催化剂,催化对二氧环己酮单体的本体熔融开环聚合,从而合成聚对二氧杂环己烷酮均聚物。以温度、反应时间为正交条件,设计80,100,140℃三个温度,和10,20,30h三个反应时间,考察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均聚物的合成效果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催化对二氧环己酮单体的本体熔融开环聚合,成功合成了聚对二氧杂环己烷酮均聚物。从合成出的聚对二氧杂环己烷酮的单体转化率的角度来说,聚合反应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0h。  相似文献   
94.
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2000年3月~2005年3月,57例肝内胆管结石在腹腔镜下将肝总管高位切开至左右肝管汇合部,显露左右肝管的开口,在腹腔镜监视下,用取石钳、取石网篮、加压冲洗等方法将左右肝管内结石取出,进而利用扩张的左右肝管,显露二级胆管的开口,取出二级胆管结石,在二级胆管明显扩张时,还可以看到三级胆管内的结石,并将其取出。存在较多泥沙样结石时,导尿管反复冲洗胆道。结果中转开腹3例(5.3%,3/57)。57例手术时间75~275 m in,(136±54)m in。49例(86.0%,49/57)术后仍有残石,需要1~4次胆道镜取石。术后胆漏5例(8.8%,5/57),经腹腔引流治愈。43例随访0.5~5年,(2.3±1.5)年,优38例(88.4%),良3例(7.0%),差2例(4.6%)。结论腹腔镜下肝内胆管结石可通过肝总管高位切开的方法较好地显露一、二级胆管,甚至三级胆管,在腹腔镜监视下将结石取出。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并胆源性胰腺炎的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在腹腔镜下游离胆总管,胆囊管近壶腹端夹闭,在其夹闭的下端将胆囊管剪一侧孔,检查胆囊管内有无结石,如有结石,将结石挤出,从胆囊管侧孔中插入一直径约2mm的引流管,行胆道造影,证实胆道无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胆囊管引流管用弹力线双重结扎固定,检查引流管有胆汁流出,引流通畅,结束手术。术后淀粉酶恢复正常,拔除胆囊管引流管,观察1、2d出院。结果该组31例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尿淀粉酶升高,术后1 ̄5d血淀粉酶恢复正常,腹部症状及体征消失,拔除胆囊管引流管,无胆漏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引流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源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进行胆总管减压引流,防止胰腺炎加重,促进胰腺炎病人的康复。3 ̄5d拔除胆囊管引流管后,胆囊管弹力回缩自动关闭,不会出现胆漏。因无需切开胆总管置T型管引流,大大缩短了住院、带管时间,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96.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1月~2004年9月在该院确诊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情况,并对多种治疗的选择方案、结果作了分析比较。结果 68例患者中大多数在腹腔镜下一期作了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取石T管引流,未发现有明显并发症。少数胆总管无扩张的病例由内镜下作EST后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期完成治疗,极少数上述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由开腹完成治疗。腹腔镜手术一期治疗与内镜、腹腔镜联合二期治疗和开腹手术相比较,病人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具有明显的优点,而手术时间并无延长。结论 腹腔镜下手术一期取除结石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较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常见并发症防治体会.方法 对2002年1月~2010年12月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发生的36例并发症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各种并发症共36例,其中胆漏15例、腹腔残石致腹腔感染8例、胆管残余结石7例、腹腔内出血4例、胆管狭窄2例,均经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成功治愈.结论 经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虽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它不失为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8.
完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病灶位于左肝(Ⅱ~Ⅵ段)的肝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1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例,胆管细胞癌2例,肝功能Child-Push评分A级12例,B级4例;AFP(+)10例;采用完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技术,行左肝外叶或左半肝切除.结果 16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9例行左肝外叶切除,7例行左半肝切除加胆囊切除,无中转开腹,术中出血(80±20)mL(60~180 mL),无术中和术后输血.切除肿瘤最大直径8.5 cm,1例术后出现胆漏,经B超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治愈,无术后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2)d(6~10 d).结论 位于左半肝的肝脏占位,行完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LC中胆囊管结石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该组216例胆囊管结石行LC,在结石远段胆囊管上钛夹,将结石推入胆囊内或直接切开胆囊管取石,行术中胆道造影37例,胆道镜检查取石14例,放置T管51例,放置腹腔引流管14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胆漏;2—4d后拔除腹腔引流管,2—6周拔除T管。3例分别于术后1,3和10d出现腹痛,B超发现结石掉入胆总管,行EST取出结石。结论胆囊管结石在LC术中越来越多见,正确诊断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必要时行术中胆道造影及胆道镜检查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制备具有稳定磁性、能够携带化疗药物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磁性、药物含量、包封率、粒径大小等物理性质进行检测。方法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实验,以粒径大小、纳米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3个指标考察固化温度、固化时间、搅拌速度及糖化比率4个因素的4个水平,从中选出最优化组合,并以最优化组合重复实验,验证试验条件的稳定性以及实验的可重复性。先行制备半乳糖化白蛋白,将阿霉素、半乳糖化白蛋白、磁粉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在精制棉籽油中超声乳化、加热变性固化、乙醚洗涤等工艺制作出载药纳米粒,用乙醇提取法提取纳米粒中的阿霉素,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含量,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大小。结果 运用最优化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197±32)mm,载药量(48.79±4.47)mg/L,包封率(94.34±3.32)%。结论 上述优化条件稳定,试验的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