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9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6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杭州城市社区自然人群大肠癌筛查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城市社区自然人群中开展大肠癌筛查,探索开展城市居民恶性肿瘤二级预防措施。方法应用中国癌症基金会推荐的筛查试行方案,以结合免疫法FOB和同卷调查为初筛,肠镜为复筛的方法对杭州一城市社区40岁以上居民开展大肠癌的筛查。结果在实际筛查的6089人,FOB阳性157例,阳性率为2.6%,同卷调查阳性859,阳性率为14.1%。免疫法FOB合并同卷总阳性率为16.7%,大肠癌筛查方案可浓缩高危人群至15%左右。在FOB阳性的157例中,28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肠镜检查,发现了5例结肠癌,8例结直肠腺瘤和息肉,12例慢性肠道疾病。在检出的5例大肠癌中,1例未手术,Dukes A期和Dukes C期各2例。结论大肠癌筛查方案可明显浓缩高危人群,大大降低筛查的工作量。免疫法FOB能比较有效地从无症状的城市居民中检出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2.
目的筛选新的大肠癌候选肿瘤标志物,建立分期诊断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和CM10蛋白质芯片,检测76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运用支持向量机分析判别处理数据、筛选标志物,建立并验证分期模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将DukesA、B、C、D各期以二维散点图的形式表示。结果诊断模型I由6个蛋白质峰组合构建,其质荷比分别为2759.6、2964.7、2048.0、4795,9、4139,8和37761.6,鉴别局限性大肠癌(DukesA、B期)和区域性(Dukes C期)大肠癌的总准确率为86.7%。诊断模型Ⅱ由3个蛋白质峰组合构建,其质荷比分别为6885,3、2058.3和8567.8,鉴别局限区域性(DukesA、B、C期)和系统性(DukesD期)大肠癌的总准确率为75.0%。诊断模型Ⅲ鉴别DukesA期和B期大肠癌的总准确率为86.2%;诊断模型Ⅳ鉴别DukesA期和C期大肠癌的总准确率为84.6%;诊断模型V鉴别DukesB期和C期大肠癌的总准确率为85.7%;诊断模型Ⅵ鉴别DukesB期和D期大肠癌的总准确率为80.0%;诊断模型Ⅶ鉴别Dukes C期和D期大肠癌的总准确率为78.7%。通过二维散点图,可以明显看出DukesA、B、C、D各期之间的区别。结论通过SELDI—TOF—MS技术和CM10蛋白质芯片所筛选的候选肿瘤标志物可以指导大肠癌的综合治疗,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可以辅助临床明确大肠癌的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93.
大肠癌相关免疫球蛋白新基因SNC73结构与表达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由减式杂交方法获得的人大肠癌相关基因SNC734 结构和功能。方法 对SNC73的cDNA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得到全长序列,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分析及预测;采用In situ-Max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结合荧光R带技术对SNC73在人染色体上的定位作了研究;利用Northern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SNC73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在大肠癌组织与这粘中膜中的表达情况;应用原位杂交/原位PCR技术检测SNC73 mRNA在肠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SNC73序列及开放阅读框9ORF)进行分析,发现其与免疫球蛋白IgA高度同源,为一免疫球蛋白样基因。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4q3 2。SNC73在大肠癌组织也 肠粘膜的表达有差异(P<0.05)。SNC73在肠上皮表达阳性。结论 SNC73在大肠癌中低表达,可能为一新的肿瘤标记物,并提示上皮细胞、非淋巴细胞存在IgA类的蛋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血清新蝶呤、sCD4及sCD8分子水平和鼻咽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4例初治鼻咽低分化鳞癌治疗前、后及32例健康成人的血清新蝶呤、sCD4与sCD8分子浓度。结果鼻咽癌血清新蝶呤、sCD4及sCD8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不同TNM分期血清新蝶呤、sCD4及sCD8水平无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血清新蝶呤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治疗后新蝶呤、sCD4与sCD8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仍比对照组高(P<0.01);治疗后6月肿瘤全消者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肿瘤残留者则回升到治疗前水平(P<0.01和0.05)。结论血清新蝶呤、sCD4与sCD8分子水平检测可作为鼻咽癌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及随访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1980-1988年参加山东省牟平县高陵镇和浙江岱山 县胃癌普检的人群,胃镜活检组织蜡块片Hp经Warthin Starry(WS)染色,判定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对这些人群随访,病例与对照按照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匹配,实施1:4的嵌入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经过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和控制混染因素后,显Hp感染是胃癌的危险OR=4.4467,95%CI1.161-17.19),吸烟也与胃癌发生相关。结论 本研究以胃组织存在典型Hp作为Hp感染指标,证实Hp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6.
小檗胺对多药耐药K562/Adr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小檗胺诱导人白血病K562/Adr细胞凋亡及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测IC50值,流式细胞仪Annexin V 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率,PI染色法检测凋亡峰及细胞周期,同时以FCM检测Caspase-3、P-GP蛋白表达及细胞内药物积聚能力,RT-PCR法检测mdr-1基因表达。结果小檗胺能抑制人白血病K562/Adr细胞生长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能诱导细胞凋亡,使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药物外排能力增加,同时降低mdr-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小檗胺能激活Caspase-3以诱导人白血病K562/Adr细胞凋亡,同时能通过降低mdr-1表达逆转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97.
可疑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hMLH1和hMSH2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比较分析符合国际诊断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ICGHNPCC)家系和提出的可疑HNPCC家系的分子特征的异同,建立可疑HNPCC诊断标准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根据AmsterdamHNPCC诊断标准和作者提出的可疑HNPCC诊断标准,分别收集得到29个ICG家系和34个可疑家系。提取先证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进行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筛选。结果29个ICG家系中有9个家系被检出含有hMLH1基因的种系突变,突变率为310%;34个可疑家系中有10个家系被检出含有hMLH1或hMSH2基因的突变,两个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5%和59%。ICG组和可疑组中两个基因总突变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hMLH1基因同是两组家系中的主要相关基因。两组家系中,突变均较一致地分布于基因的后半部分,突变类型也极为相似,均以导致短缩蛋白的突变最为常见。结论ICG组和可疑组在遗传背景上有着相似之处,对HNPCC诊断标准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HNPCC家系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8.
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在HNPCC家系中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了解29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0这 中hMLHI和hMSH2基因的种系突变状况。方法 H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筛选。结果 (1)在29个家系中,hMLH1和hMSH2两个基因的总突变率为31.0%,与对照组(2%)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其中HMLH1基因是主要的相关基因。(2)10名患大肠癌的家系成员均含有与先证者相同的突变,反映了突变与在肠癌的主要的相关基  相似文献   
99.
目的:构建肿瘤相关基因SNC90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型载体并进行转染研究.方法:肿瘤相关基因SNC90cDNA片断亚克隆至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型质粒pREP9中,并运用脂质体和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pREP9-SN90转入3株人大肠癌细胞中,用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结果:重组体pREP9-SN90对SW1116,COLO205和SW620肠癌细胞株克隆形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2.2%,74.2%和59.7%.结论:这提示肿瘤相关基因SNC90对肠癌细胞生长起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维甲酸诱导大肠癌细胞分化与抑制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的恶性转化与端粒酶(Telomerase)的激活有关,而正常体细胞与绝大部分良性肿瘤缺乏端粒酶活性.研究证实端粒酶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目前,端粒及端粒酶已被广泛认为是新的肿瘤标记物以及抗肿瘤治疗的靶点.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针对端粒酶的治疗有着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RA)是迄今研究最多的分化诱导剂之一,可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分化逆转其恶性表型.为了了解实体瘤细胞恶性表型逆转是否与端粒酶活性抑制相关,本文观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