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29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因反复发热、腹痛1个月,排暗红色血便10余天入院.入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全腹部320排CT扫描:肝硬化,脾脏稍增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少量腹水;CTA示腹腔干分出脾动脉、胃左动脉两支,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2.5 cm),变异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在替代肝右动脉以远、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4 cm),肝总动脉发出肝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同时可见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见封三,图1、2).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与疗效;与经股动脉、桡动脉途径比较,探讨最佳腔内治疗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以来采用经不同途径腔内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股动脉途径治疗15例,平均溶栓时间为3天,3例穿刺口出血而终止治疗、4例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制动而自动放弃治疗;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有8例,6例术后患肢血流恢复。经桡动脉途径治疗有21例,溶栓时间平均长达10天,溶栓时间均较经股动脉途径要长;术后踝肱指数升高较经股动脉途径明显,但下肢血流恢复与经股动脉途径无显著差异。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治疗10例,术后平均踝肱指数大于1,下肢血流的恢复率达90%,均较其他两组显著提高。结论经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是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佳选择,下肢血流的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94.
邵硕  姜在波  王劲  李名安  李征然  吴春  周斌  刘涛  单鸿 《当代医学》2010,16(29):573-578
目的对照研究同一原发性肝癌患者移植前与移植后肝内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分析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复发肿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38例,女5例,中位年龄48岁。对照分析患者移植前原发肿瘤与移植后复发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同时监测血清AFP浓度变化,并对同一患者移植前、后肝癌血供及血清AFP浓度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移植前、后肿瘤的分布均易累及多叶;移植前原发肿瘤以巨块型为主(29/43例,占67.4%),移植后复发肿瘤以多发结节型为主(33/43例,占76.7%)。原发肿瘤(86.0%)与复发肿瘤(76.7%)均表现为富血供型为主。同一患者移植前、后肝癌血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同一患者移植前、复发后血清AFP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移植后肝内复发灶以富血供的多结节型为主,为患者行介入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同一患者移植前、后肝癌血供及血清AFP浓度均无显著差异,提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似性,进一步揭示肿瘤复发源于原发肿瘤的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在外周介入治疗中应用NBCA/Glubran-2胶的临床经验。方法 112例患者共184处部位应用NBCA/Glubran-2胶栓塞治疗,根据病变性质分为动脉性(外周动脉病变)、静脉性(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及肝脾穿刺道三类,其中外周动脉病变19例,静脉性93例(胃底静脉曲张80例,门静脉13例),肝脾穿刺道72例。根据病变血流速度及血流量不同,配制NBCA/Glubran-2胶与超液化碘油比例为1:2-1:4,对于血流速度较快、血流量较大者,预先用弹簧圈或球囊阻断部分血流后再行组织胶栓塞。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并发症,统计此三类病变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三类病变(动脉性、静脉性、穿刺道)栓塞有效率分别为100%(19/19)、92.5%(86/93)、100%(72/72)。并发症总例数为16例(8.7%),其中重度并发症3例,分别为肺栓塞、下肢缺血坏死及肠缺血坏死各1例,轻度并发症13例。三类病变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由高至低为:动脉性(21.1%)、静脉性(10.8%)、穿刺道(2.8%)。结论在外周病变应用NBCA胶/Glubran-2胶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病变的血流特性能提高栓塞治疗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6.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鸿放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85-85,8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38例重症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的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15例治愈,23例好转,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保持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通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取得较大进展,采用分子影像技术示踪干细胞对阐明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是动物实验中验证和优化干细胞移植方案的重要工具。放射性核素、MRI及光学成像等分子影像技术可非侵袭性评估移植干细胞的归宿。本文综述示踪干细胞的分子影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探讨各技术的优缺点及其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 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 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 PH组1只,80% 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 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 PH组HAP、HPI术后1 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 PH组HAP术后1 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 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 h,80% PH组PVP、TLP高于50%、60% 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 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应用转基因技术将肝细胞核因子4 alpha(HNF-4α)转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内,使其连续过表达HNF-4α并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方法 HNF-4α基因通过慢病毒表达载体pLV/Final-puro-hHNF4α-hrGFP转入人MSCs(UE7T-13细胞)内,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及分选后,收集hrGFP阳性的UE7T-13细胞进行扩增。体外成肝诱导一周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过表达HNF-4α基因的UE7T-13细胞(E7-hHNF-4α细胞)的白蛋白(ALB)和细胞角蛋白(CK18)的表达情况,糖原染色检测UE7T-13细胞及E7-hHNF-4α细胞的糖原储存功能。结果 建立稳定、过表达hHNF-4α基因的E7-hHNF-4α细胞,持续过表达HNF-4α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经过7天体外成肝诱导,E7-hHNF-4α细胞具有成熟肝样细胞表达ALB和CK18蛋白及糖原储存功能。结论 利用Gateway 技术可将HNF-4α高效转导入人MSCs细胞中,并有效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比较生化、超声、CT、1H MRS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加酒精饮料建立不同程度脂肪肝模型,应用生化、超声、CT及1H MRS多种临床诊断手段,观测多个变量指标,并进行对照研究。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相关性采用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在所选择的18个观测指标中,血清谷草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脂、超声衰减系数、肝CT值、肝/竖脊肌密度比率、1H MRS脂肪峰值、脂肪波峰下面积、脂/水波峰下面积比率、脂肪百分比等10个指标存在组间差异性,且与脂肪肝分级具有显著性相关,其中血清胆固醇、超声衰减系数、肝CT值和1H MRS脂肪曲线下面积分别是生化、超声、CT、MRS诊断方法中与脂肪肝分级相关系数最高的观测指标,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0.483、-0.764、0.558。结论在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中,生化、CT检查的应用价值高于超声波和1HMRS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