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29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4 毫秒
361.
目的探讨MSCT在右叶活体肝移植(LDLT)术前供体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名拟行肝右叶捐献的志愿者于LDLT术前行MSCT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由2名医师观察肝脏血管系统的显影情况(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解剖结构及变异,并对最终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者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名医师对肝动脉(HA)、门静脉(PV)、肝静脉(HV)分支及副肝静脉(AHV)显影情况的评分均为3~4分,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4、1.00、1.00和1.00)。40名志愿者中,HA正常19名,变异21名;PV正常28名,变异12名。10名志愿者因HA变异影响肝右叶捐献而被排除,包括7名肝右动脉(RHA)纤细和3名S4段肝动脉(S4A)变异;7名志愿者因PV变异被排除,包括2名PV右前支起自门静脉左支(LPV)、3名三叉型PV和2名门静脉右支(RPV)短干。最终包括2名RPV短干、1名PV右后支起自PV主干及2名三叉型PV在内的共15名志愿者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LDLT术中所见15名供体的肝脏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均与术前MSCT检查结果相符。结论MSCT是LDLT术前评价供肝血管系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2.
363.
正病例资料男,19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伴右肩放射性隐痛,无恶心、呕吐,无身目黄染。曾多次于当地医院拟诊胃肠炎,保守治疗无效。体检:全腹平软,未及压痛、反跳痛,未及局部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扣击痛(+),Murphy征可疑阳性。全身皮肤未见明确牛奶咖啡斑及皮下结节。腹部超声检查:肝包膜处见一不规则形低回声团,主要分布于肝右叶  相似文献   
364.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MRI表现,评价MRI诊断CTPV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CTPV患者的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表现.结果CTPV的MRI平扫,所有病例门静脉主干或分支闭塞,周围可见由侧支静脉形成的团块状、网状异常软组织信号影;动态增强MRI,动脉期17例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全部病例见异常侧支静脉强化;DCE-MRA能直观显示上述改变.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及DCE-MRA检查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闭塞及其周围海绵样侧支静脉扩张为其特征性征象.  相似文献   
365.
目的 :比较金属支架与塑料支架 (内涵管 )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费用 效果比。方法 :调查广东省 3家医院 95例实施经皮穿肝胆总管支架置入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 ,其中 61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 (支架组 ) ,3 4例置入 10F塑料内涵管 (内涵管组 )。所有患者均回访至死亡或至少术后 1年。用Kaplan Meier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支架开通率 ,并计算两组的费用 效果比 (CER) ,即中位生存期的CER(CERsp) =总费用 /中位生存期 ,中位开通期的CER(CERpp) =总费用 /中位开通期。结果 :两组总费用分别为 ( 5 3 177± 3 13 9)元和 ( 4 2 5 64± 495 0 )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支架组的CERsp=2 3 7.4元 /天、CERpp=2 3 1.2元 /天 ,低于内涵管组 (分别为CERsp=45 2 .6元 /天、CERpp=472 .9元 /天 )。结论 :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费用 效果比优于内涵管。  相似文献   
366.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的疗效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000U,然后以125000-15000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h,平均38h,尿激酶用量750000U-9750000U,平均5150000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0%的23例患者,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67.
中心静脉通道的建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倡导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重要性,比较经右锁骨下静脉(TSCV)和右颈内静脉(TIJV)两种途径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技术特点。方法 自1999年3月至2001年6月间共完成中心静脉通道植入术348例次,其中经右锁骨下静脉270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78例次;导管留置时间13-75d,平均23d。结果 TSCV组270次,268次成功,成功率99%。操作中和留置期间1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气胸2例,误留入锁骨下动脉1例,留置管阻塞3例,留置管进入右颈内静脉引起输液异常3例。穿刺口感染2例。TIJV组78次75次成功,成功率96%,严重并发症1次。结论 中心静脉通道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其成功率与操作者解剖知识及技术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68.
经皮腔内流变血栓清除术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血栓清除术的过去与现在血栓清除术应追溯到 193 2年Lahey报道的外科性血栓清除术 ,他成功地经股动脉切开取出了股动脉内栓子。 1960年Greenfield在X线透视下采用股静脉切开经导管成功抽吸出肺动脉栓子 ,开始了应用X线设备和导管抽吸血栓的先例。 1978年Horvath提出对球囊血管成形术后所致的急性血栓采用导管抽吸的方法加以清除 ,此后 ,经皮导管血栓清除术得到了不断改进与发展。最初 ,应用与一般造影导管无明显差异的抽吸导管外加外套管对血栓进行抽吸即经皮抽吸血栓清除术 (percuta neousaspr…  相似文献   
369.
370.
背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的肌细胞损伤并非单一细胞受损,而是多因素缺陷导致肌细胞进行性萎缩的严重后果,患儿一经确诊即被告之无法医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把目光转向具有修复和再生功能的干细胞,研究发现干细胞技术可以改善肌营养不良的运动功能。 目的:首次采用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方法,首次采用静脉注射和局部2种治疗途径,观察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自身前后对照。 对象:2007-06/2008-09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应用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方案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者31例,男29例,女2例(双胞胎),平均年龄9.7岁,平均病程5.1年,阳性家族史11例,均经临床症状、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核磁共振检查确诊。 方法:经双侧髂后上棘抽取患者自体骨髓80~150 m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1×1010 L-1,采用多点注射法移植于患者四肢肌肉内,移植细胞数为(1.5~6.0)×108个。选择健康足月产妇脐带血80~145 mL,同法制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植入(1.0~4.8) ×107个细胞,1次/周,共3次。 主要观察指标: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临床分级评价,以及酶学、肌电图、肌肉MRI变化。 结果:31例患者均完成15个月随访,中途无脱落。与移植前比较,干细胞移植后3,6,9,12,15个月,26例(84.7%)动作灵活度增强,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 < 0.05);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血清肌酸肌酶、乳酸脱氢酶水平降低11例,升高8例;5例复查肌电图,波幅改善2例;5例复查MRI,肌肉轮廓较前清晰2例。临床分级评定显效12例(38.7%),有效14例(45.2%),无效5例(16.1%),总有效率为83.9%,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论: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可使83.9%患者获得临床症状改善,运动功能及肌力提高,6个月后部分患者血清酶学、肌电图及肌肉MRI轻度改善,安全性好,无排斥反应,是一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