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96篇
  免费   5768篇
  国内免费   4079篇
耳鼻咽喉   910篇
儿科学   1247篇
妇产科学   854篇
基础医学   5704篇
口腔科学   1025篇
临床医学   13728篇
内科学   9542篇
皮肤病学   577篇
神经病学   1947篇
特种医学   27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7篇
外科学   4828篇
综合类   28078篇
预防医学   8593篇
眼科学   848篇
药学   13754篇
  94篇
中国医学   6191篇
肿瘤学   3466篇
  2024年   537篇
  2023年   1803篇
  2022年   2165篇
  2021年   2419篇
  2020年   2527篇
  2019年   2550篇
  2018年   1373篇
  2017年   2141篇
  2016年   2421篇
  2015年   2815篇
  2014年   4309篇
  2013年   4427篇
  2012年   5789篇
  2011年   6170篇
  2010年   5540篇
  2009年   5463篇
  2008年   6666篇
  2007年   5789篇
  2006年   5270篇
  2005年   5843篇
  2004年   4679篇
  2003年   4290篇
  2002年   3499篇
  2001年   3000篇
  2000年   2266篇
  1999年   1730篇
  1998年   1611篇
  1997年   1385篇
  1996年   1228篇
  1995年   1070篇
  1994年   839篇
  1993年   678篇
  1992年   503篇
  1991年   414篇
  1990年   383篇
  1989年   369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通过数据库检索并预测大承气汤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急性胰腺炎的疾病基因;并对关键靶点和相关活性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DAVID"富集分析"得到大承气汤的活性成分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过程中所涉及的功能及通路,最终构建"中药材-活性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综合网络。在大承气汤中发现了108种活性化学成分可与28个疾病靶点相关联,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其对应化合物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经DAVID富集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438条,分子功能31条,细胞组成17条,KEGG通路富集96条。大承气汤可能通过药物反应、脂多糖反应和反向调节凋亡等生物过程,抗炎、抗氧化活性、反向调节细胞凋亡以及调节胰腺分泌等方式来实现其药效作用,涉及IL-17,TNF,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该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揭示了大承气汤以多种成分协同作用于多靶点、多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分子机制,为生物实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同时进行中国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治疗后30 d,治疗组NIHSS和CSS均明显降低,MBI明显提高。表明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93.
三阳型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乳腺癌类型。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此类型乳腺癌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这些临床病理学特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成为影响三阳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综述意在整合国内外研究结果以为三阳型乳腺癌患者提供较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4.
王坤  段鑫鑫  姚欣 《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2):1168-1170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占25%~30%。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为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膀胱癌根治术,而只行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低。NAC虽可杀灭微转移癌病灶,使肿瘤降期,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仅化疗后病理降期可使患者生存获益,无效的化疗可能会延误患者治疗,如何精准选择行NAC的患者是临床面临的难题。本文将对MIBC的NAC的应用现状及疗效预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5.
目的:总结磷酸盐尿性间叶组织肿瘤(PM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诊断为P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7.2岁。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骨痛、关节痛等临床表现,血磷减低,平均值为0.5mmol/L(正常值为0.81~1.78mmol/L)。病变部位:1例位于上肢,1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头颈部。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平均CT值为47Hu,病变较小时边界清楚,病变较大时可合并骨质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及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图像不均匀高信号,内部可见低信号区,增强扫描病变中度到明显强化,较大病变内部强化欠均匀。结论:PMT发病率低,其临床及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187-192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驱动基因指导下的治疗,开启了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与“精准”治疗时代。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淋巴瘤激酶(ALK)和原癌基因-1(Ros-1)等。EGFR 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治疗EGFR 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最有效药物,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但后期耐药问题不可避免。近年来,为优化TKI 治疗,EGFR-TKI 联合治疗应运而生,不断探索有效的EGFR-TKI 联合治疗的方案。如EGFR-TKI 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本文就一线EGFR-TKI 药物及EGFR-TKI 联合治疗在一线探索的有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探讨早期干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监测诊断为轻度OSAHS患者120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5~15次/h,其中60例为实验组,采用早期干预措施,如阻鼾器、饮食控制、体育锻炼、戒烟和酒的限制,以及睡眠体位改变。60例对照组不同意接受早期干预,遵循疾病的自然病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将微觉醒、嗜睡评分(ESS)、AHI、血氧饱和度(SaO2)和体重指数(BMI)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ESS、微觉醒、AHI、体重指数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O2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轻度OSAHS患者来说,可以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对NF-κB调控下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ACO急性加重期肾虚不纳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喘可治注射液。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外周血WBC、EOS、血气分析指标、NF-κB、IL-6、TNF-α、sICAM-1、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外周血WBC、EOS、PaO2及PaCO2较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2组NF-κB、IL-6、TNF-α、sICAM-1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能显著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喘可治注射液符合ACO肾虚不纳型的病机,通过抑制NF-κB信号水平,调控TNF-α、IL-6以及sICAM-1的表达,减轻ACO患者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9.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则是处于无应答或微弱应答状态,时刻处于"免疫激活-免疫耐受"的动态平衡状态。然而,如果正常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将"自己"识别成"非己",处于非正常免疫激活状态的T细胞就会持续迁延的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结果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ADS)的发生。因此,"无效"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的主要致病机制。免疫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作为连接抗原递呈细胞(APC)和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的重要纽带,有研究已经证实,正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和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低表达都会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缺陷,进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依据中医药"纠偏","扶正"的治疗特色。本文通过对4种典型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则是以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代表;器官特异性则是以多发性硬化症(MS)和Ⅰ型糖尿病(T1DM)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依赖于这4种疾病发病过程中免疫共刺激分子对免疫识别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影响,并且依托于中医药对自身免疫平衡调节的作用,结合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免疫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探寻不同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的共性,并初探中药以PD1-PDL1为药物靶点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