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82.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白血病耐药株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阿霉素及黄芩苷对白血病亲本细胞及耐药株细胞的抑制率,通过计算阿霉素对耐药株细胞及亲本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价耐药倍数,通过阿霉素与黄芩苷联用的IC50评价黄芩苷的逆转作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黄芩苷作用后对耐药细胞内阿霉素药物蓄积的影响,RT-PCR检测黄芩苷对耐药细胞中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MRP1以及LRP1表达的影响。结果:耐药细胞株的耐药倍数为17.384倍,黄芩苷10μg/ml和20μg/ml对白血病耐药株的逆转倍数分别为4.230和7.812,相对逆转率分别为0.81和0.93,黄芩苷作用后耐药株细胞内阿霉素蓄积明显增加,MDR1基因表达显著下降。结论:黄芩苷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具有显著的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了细胞内的MDR1基因表达进而抑制P糖蛋白对阿霉素的泵出有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青壮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对300例青壮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经骨密度检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在35岁以下青壮年中达到10%至20%。结论规律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晒太阳,经常锻炼,自我减压等,是避免骨质疏松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4.
85.
纯感觉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2例纯感觉性卒中(PSS),其中包括5例手口综合征,CT扫描发现丘脑后外侧部和放射冠腔隙性梗塞分别为9例和2例,顶叶皮层小梗塞1例,桥脑被盖旁正中区,中脑脊外侧部和豆核内囊区小灶性出血分别为1例,1例和4例,无相应病灶4例。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凡是小灶性病变(梗塞或出血)累及丘脑感觉核或脑干至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的其他部分,均可引起PSS。PSS的治疗依其病变性质而定,预后  相似文献   
86.
背景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不仅影响注射局部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也可导致远隔部位的改变;F波由运动神经元逆向兴奋引起,故有可能间接评价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远隔部位F波改变及其可能机制.设计以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神经科门诊.对象2002-09/2003-07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的未接受过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26例,其中19例为偏侧面肌痉挛、5例为Meige综合征、2例为痉挛性斜颈.干预对26例患者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并在注射前、注射后1周及注射后12~24周,分别检测其尺神经及胫神经F波.主要观察指标注射A型肉毒毒素前、后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负峰波幅、时限、出现率和弥散时值;M波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注射1周后3例共5条尺神经未引出肯定波形.与注射前比较,尺、胫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及尺神经F波时限在注射后1周显著延长,且这种改变与注射剂量无关;注射后12~24周上述两参数与注射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F波平均潜伏期和时限为评价A型肉毒毒素远隔效应的敏感指标;A型肉毒毒素的远隔效应似与注射部位的距离有关,而与注射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皮肤反应检测,记录四肢各波潜伏期、峰一峰波幅和面积,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及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P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不显著(P〉0.05)。②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异常率高于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73.8%,51.7%,P〈0.05)。③合并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组,波幅及面积小于无周围神经病组(P〈0.05)。④血糖控制满意组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血糖控制不良组(P〈0.05),但波幅比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起始和N波潜伏期、波幅及面积均可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能及时发现临床或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②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摘要】 背景 偏侧面肌痉挛是以发作性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缩为特征的面神经疾病。 为全面了解中国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开展了此项研究。 方法 自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对全国15个运动障碍病中心门诊就诊的1033个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发病部位、诱发加重和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合并疾病、曾经接受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内容。共有1003例资料完整病例最终纳入研究。 结果 在特发性面肌痉挛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1.8,左侧受累更为常见, 1.0%患者双侧受累。平均起病年龄46.6±11.5岁。眼轮匝肌是最常见的起病部位,眼轮匝肌、颧肌和口轮匝肌是最常受累的肌肉。紧张焦虑和放松休息分别是最常见的加重和缓解因素。2.3%患者有家族史,28.4%患者合并高血压病,1.4%患者合并三叉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注射(BTX-A)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次为针灸治疗和口服药治疗。其中BTX-A重复治疗的比例最高(68.7%),针灸治疗的比例最低(1.6%)。BTX-A治疗平均起效时间5.0±4.7天,平均疗效持续时间19.5±11.7周,95.9%例患者功能得到中度以上改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口角歪斜(22.0%)。 结论 中国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的发病年龄早于欧美国家,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BTX-A注射和针灸治疗,后者由于疗效欠佳重复治疗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价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1例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治疗转归,并探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人免疫缺陷病毒均阴性,其中男12例,女9例,中位年龄为52岁。16例原发病灶位于结外,分期为Ⅲ-Ⅳ期患者占81%。18例采用CHOP±E(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依托泊苷)一线方案化疗。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8例获得部分缓解。中位生存期6. 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评分及骨髓是否浸润具有预后意义(P 0. 01)。结论:本组PBL以中老年多发,HIV均阴性,原发结外病变常见。多数患者处于晚期,治疗效果较差。ECOG体能评分≥2及骨髓浸润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0.
癫痫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均以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胃肠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均可有视觉先兆,发作后表现为躯体感觉异常、眩晕、偏瘫、失语和意识水平改变等症状,脑电图有异常改变;很多传统抗癫痫药对偏头痛治疗有效。本文对癫痫和偏头痛之间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遗传学的联系进行综述,并对二者共病关系的研究前景做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