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肝动脉(31例)或门静脉(5例)途径肝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移植术后2周,ALT、TB、PT和ALB开始好转,术后2个月、3个月,ALT、TB和P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ALB直到术后3个月才明显好转(P<0.05)。5例患者移植术后腹水加重,1例因腹腔感染并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移植后2个月,腹水减轻的占70.8%(17/24),乏力好转的占83.9%(26/31),食欲改善的占90.3%(28/31)。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可起到暂时性的肝脏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采用血清CA125、子宫内膜抗体(EMAb)动态监测,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对就诊于广州市妇婴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86例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UAE术前及术后连续动态监测血清CA125、EMAb之变化.结果血清CA125水平在UAE后第4周开始下降至(89±11.3)kU/L,和术前(128±44.3)kU/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CA125稳定下降,至18个月降至正常水平(<35kU/L);血清EMAb术前52例阳性,第2个月开始下降,和术前比较术后EM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CA125、EMAb动态监测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其方法简单且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GV)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经胃镜确诊为GV的2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8例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根据GV在胃内的位置及其与食管静脉曲张(EV)的关系,内镜将GV分为食管胃静脉曲张(GEV)和孤立的胃静脉曲张(IGV)。GEV又分2个亚型:GEV1型为EV跨过食管胃交界处,沿胃小弯侧向下延伸;GEV2型为EV跨过食管胃交界处,向胃底部延伸。22例患者均采取了经皮肝穿或脾穿门静脉造影,根据门静脉造影表现,比较不同类型GV的血液供应、引流路径及门静脉压力变化。结果GEV1、GEV2和IGV的发生率分别为54.6%(12例),31.8%(7例)和13.6%(3例)。GEV1型12例中,12例均见胃左静脉供血,胃后静脉参与供血8例(66.7%),胃短静脉参与供血3例(25%),引流路径均经奇静脉系统引流到上腔静脉。GEV2型7例,7例均见有胃左静脉、胃后静脉供血,胃短静脉参与供血4例(57.1%);7例中,5例(71.4%)经胃肾静脉分流道引流到下腔静脉,2例(29.6%)单独经奇静脉系统引流。IGV型3例,均为胃底静脉曲张(IGV1),均见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供血,引流路径均经胃肾静脉分流道引流。有胃肾分流者门静脉压力为(27.0±4.2)cm水柱,无胃肾分流者门静脉压力为(37.5±5.1)cm水柱(P<0.001)。结论GV的血液供应及引流路径与GV的发生部位有关,胃肾静脉分流是胃底静脉曲张(GEV2、IGV1)的主要引流路径。  相似文献   
84.
患者男,62岁.因"腹部胀痛伴黑便18天"入院,既往有腹主动脉瘤、肝肾多发囊肿等病史.1年前发现胰头癌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 脾切除术",术后常规化疗,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85.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硬脑膜海绵窦瘘的眼部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硬脑膜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眼部表现包括眼球突出、球结膜血管充血怒张、眼底改变、眼外肌麻痹、眼压升高、视力下降等。CT和MRI检查可见眼上静脉扩张和海绵窦增宽,上、下、内、外直肌增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眼上静脉扩张,且为动脉性频谱血流信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患眼侧脑实质血液灌注减少,颈内动脉扩张,海绵窦段可见瘘口位置。除1例硬脑膜海绵窦瘘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患者接受了可脱球囊或微弹簧丝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所有患者眼球突出程度较术前减小,结膜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眼球运动正常或眼球运动障碍明显缓解,有视力轻度下降的4例患者视力恢复至发病前水平。随访3~24个月,患者均未再出现上述临床症状。结论:眼球突出,球结膜血管充血、怒张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硬脑膜海绵窦瘘患者常见的眼部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而血管内栓塞创伤性小、效果可靠,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硬脑膜海绵窦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6.
血管畸形所致胃肠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意义,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结果。材料和方法:11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血管造影诊断为胃肠血管畸形。本组年龄范围在15~70岁之间,平均年龄48岁,均有反复消化道出血病史,出血量较小时,每次300~500ml之间,较大时在1200~1500之间,最大量估计达3000ml。血管造影顺序一般按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方式。血管栓塞剂选用钢圈、明胶海绵、PVA微粒三种。结果:在11例胃肠血管畸形中,由腹腔动脉干及分支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干供血的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的7例;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圈附近的8例,而发生于空肠下段回结肠段的3例。除5例接受手术治疗外,6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于胃肠血管畸形可提供直接的影像诊断依据;血管内栓塞术是值得推荐的胃肠血管畸形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经皮脾穿刺门静脉插管(PTSPC)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经PTSPC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同时接受门静脉支架植入术.病例纳入标准:门静脉主干阻塞(癌栓或血栓)和肝硬化严重肝萎缩患者;排除标准:凝血酶原时间(PT)>20 s的严重凝血功能不良患者.17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13例为肝硬化合并严重肝萎缩和(或)小至中量腹水.30例患者术前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术前凝血功能正常(PT<14 s)16例,轻度降低(PT 14~17 s)10例,中度降低(PT 18~20 s)4例;均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并依据CT结果确定脾静脉分支的穿刺位置、方向及深度.术后回顾性分析PTSPC要点、并发症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者,28例成功应用PTSPC进行门静脉插管;2例插管未成功者均为脾静脉脾内分支细小.发生与PTSPC相关并发症6例(20.0%),均为不同程度血红蛋白浓度下降(15~50 g/L);其中4例需要输血治疗,包括1例腹腔大出血,在术后2 h出现血压严重下降,经输入4个单位红细胞和补充血容量后好转.PTSPC成功的28例均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在栓塞曲张静脉的基础上放置门静脉覆膜支架.2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42个月),死亡16例,其中14例为肝癌患者在术后1~12个月死亡,2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在术后14、2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随访期间,发生静脉曲张再出血4例,累积再出血率为14.3%.结论 PTSPC是可行的,为经导管门静脉腔内治疗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穿刺部位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8.
肝脏特发性肝动脉-门静脉畸形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  姜在波  李名安  单鸿 《当代医学》2009,15(11):251-252
肝脏特发性肝动脉-门静脉畸形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门脉高压的症状与体征。今介绍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1例肝脏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缺血对胆道并发症发生和预后的影响,以及早期肝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720例原位肝移植(OLT)患者中,共有32例在移植术后4~65(25±15)d彩超发现肝动脉缺血并经肝动脉造影(DSA)和(或)CT肝动脉成像证实,其中肝动脉狭窄(HAS)30例,肝动脉血栓(HAT)2例.32例中,20例接受了肝动脉介入治疗.以再次肝移植及患者死亡为观察终点,随访32例患者的临床转归.结果 20例(62.5%)发生胆道并发症,包括单纯胆总管狭窄2例,肝内外胆管狭窄13例,肝内胆管狭窄5例,同时合并胆漏2例、胆汁瘤4例、胆源性肝脓肿3例.20例中,8例为HAS接受了成功的肝动脉介入治疗者,但治疗时间均在发现HAS 2周后;10例为HAS未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者;1例为HAT溶栓开通者;1例为HAS支架治疗失败者.2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62 d(22~517 d),死亡10例,再次肝移植6例,健在4例;6、12、24个月移植肝累积存活率分别为60.0%、34.9%和0.12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9例为HAS接受了成功的肝动脉介入治疗者,其治疗时间均在发现HAS 2周内;2例为HAS病检提示急性排斥反应者,均及时应用抗排斥药物冲击治疗;1例为HAT溶栓失败接受再次肝移植者.该12例中位随访时间952 d(14~1398 d),死亡3例,再次肝移植1例,健在8例;6、12、24个月移植肝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5.0%、66.7%和66.7%.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缺血是引起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早期成功的肝动脉介入治疗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0.
320排CT的低对比剂4D DSA对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20排CT的低对比剂4D DSA对肝移植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中山大学器官移植中心15例肝移植病例,患者均采用TOSHIBA 320排CT-Aquilion One扫描机,造影剂流速6 ml/s,总剂量50 ml,动态容积扫描模式,利用4D DSA成像软件,测量纯肝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CT值.选取最佳纯肝动脉期的图像,进行容积(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图像重建.结果 肝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为20(10.0~24.2)s,强化CT峰值为373(310~440)HU.肝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肝动脉吻合口轻度、中度狭窄各为3例、4例,肝动脉吻合口闭塞、重度狭窄各1例,肝动脉吻合口未见异常4例.其中肝动脉闭塞、重度狭窄者伴有肝门部侧支动脉形成,伴有肝动脉分支局限性与节段性狭窄、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迂曲、肝内动脉小分支开放各4例,其他包括9例伴有肝内动脉小分支稀疏,3例供受体肝动脉管径粗细不一致,1例移植肝血管瘤,呈"挂果征",脾动脉瘤、脾动脉瘤样扩张各1例.结论 320排CT低对比剂的4D DSA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纯动脉期肝动脉图像,对于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并发症进行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