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结直肠粘膜每 3~ 4天全部更新一次,肿瘤组织细胞更新更快 [1],因此,收集浓缩肠道灌洗液可得到肠道脱落细胞。由于脱落细胞在肠道存留时间短,细胞可能保持完整, DNA结构可能未被破坏,进行肠道脱落细胞细胞学检查及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就有可能发现恶性肿瘤并由此做出诊断。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该方法对大肠癌筛选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自 1996年~ 1997年间共收集 26例拟诊为大肠癌的患者,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腺癌 14例,其余 12例未发现息肉、腺瘤及癌变作对照组。癌肿分布:左半结肠 11例,右半…  相似文献   
82.
促胃液素是一种肽类激素和营养因子。近年来,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促胃液素能刺激结肠癌细胞生长和增殖,但对其中信号传导过程未完全明了。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促胃液素和其受体结合,对信号分子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nsion kinase,FAK)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促胃液素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3.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8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8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复查胃镜及X线检查,以了解其疗效.结果:81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率100%,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复查胃镜及X线检查均较扩张前明显改善,随访0.5-5 a,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费用低、痛苦小,是贲门失弛缓症较为理想的首选和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4.
蛋白激酶B(PKB)是1991年发现的1种分子量大约为60kI)的蛋白激酶,近年来,因PKB参与由生长因子激活的经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调节着细胞的代谢、增殖和凋亡而日益受到关注。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观察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PKB基础活性的表达情况,然后用足叶乙甙作用胃癌细胞不同时间后,检测细胞生存率和凋亡率以及PKB活性的改变,探讨PKB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足叶乙甙敏感性的关系,为选择合适胃癌类型行药物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刘竹军  于皆平  于红刚 《广西医学》2003,25(12):2398-2399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患的临床表现和CT图像特点。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表现平扫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增强后动脉期,静脉期可见病灶边缘及其内分隔明显强化,平衡期及延时扫描病灶较前缩小,但无血管瘤的完全“充填”现象。结论:运用螺旋CT的动态扫描方法,结合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可显提高不典型肝脓肿CT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浅表病变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并对ESD治疗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ESD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分析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情况.结果 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全部完成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9.1%(115/116),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5.7%(111/116),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5.0±11.6) mm,平均手术时间(56.6±20.5)min;术中急性少量出血发生率为3.4% (4/116),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0.9%(1/116);5例出血病例均应用电凝止血和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止血成功;术中穿孔发生率为2.6%(3/116),3例穿孔病例在术中应用钛夹夹闭,穿孔患者无气腹发生,均保守治疗成功.ESD术后2个月时复查,创面溃疡愈合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20.3±5.1)个月.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角(x2=7.937,P=0.01)及术后病理结果为早期胃癌(x2=9.145,P=0.005).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黏膜浅表病变微创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成功率高;强调ESD术中和术后应注意预防性止血.强调早期术中发现穿孔,大多能完成内镜下穿孔的有效闭合.  相似文献   
87.
郭明文  于红刚 《西部医学》2017,29(8):1106-1109+1114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术期大量输液对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预防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于ERCP术前1小时开始输液,其中预防组输注平衡液40ml/kg,对照组输注平衡液25ml/kg。所有患者术后按需给予抑酸、预防性抗感染、止血等治疗。预防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测定ERCP术前3h及术后3、12、24h血清淀粉酶水平,并记录腹部症状、体征。结果 预防组24h输液量(32155±482)ml大于对照组 (22208±524) ml(P<005);预防组ERCP术后3、12、24h血清淀粉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P<005)。预防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结论 围术期大量输液可有效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89.
食物脂肪的原发性消化与吸收障碍能导致脂肪泻,其引起腹泻主要由于脂肪酸抑制结肠液体及电解质的吸收。鉴于需检测粪便脂肪的大多数患者伴有腹泻,本文旨在研究腹泻能否引起粪便脂肪排泄量增加。材料与方法:本组18名正常人(男11,女7,平均年龄30岁)在正常饮食期间连续收集三日粪便,测定其脂肪排泄量。对15名志愿者采用分别口服聚乙烯乙二醇3350、氢氧化镁、乳果糖、山梨醇、硫酸钠或酚酜等诱发渗透性和/或分泌性腹泻,在正常饮食时每日分四次口服指定量的泻药,连服四日,于第2~4日收集粪便,测粪便重量和脂肪含量。结果:18名无腹泻正常人的粪便重量平均122g/日,粪便脂肪排泄量平均3.4g/日,其正常上限6.4g/日。正常人诱发腹泻的48次研究被分为两组,轻至中  相似文献   
90.
1992年美国癌症协会提出,对无症状的一般危险人群每年作粪便隐血试验和每3~5年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各一次。本研究旨在确定≥50岁的一般危险人群在首次检查阴性后第二次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的收益。 材料与方法:259名在首次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阴性后≥2年的无症状者再行第二次检查,其中58%在两次检查间期有≥1次的粪便隐血试验阴性。检查前晚服用一瓶枸椽酸镁,不用镇静剂,检查当天清晨两次快速灌肠。内镜插入的平均深度在首次检查为66 cm,第二次为68 cm。 结果:受试者首次检查的平均年龄为56.4岁,两次检查的平均间隔为41个月,少数受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