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原因、诊断方法及影响二次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3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病例,按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椎板加椎间盘切除组与椎板、椎间盘切除加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椎间盘切除术后可能的复发原因。结果:本组病例均获5个月以上随访,保守治疗组优良率100%,腰椎融合组优良率92.9%,非融合组优良率93.2%。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对诊断明确并伴有神经根损伤表现的患者可行二次手术治疗,是否采用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视患者不同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2.
PPAR-γ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中的表达,及辛伐他丁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的发生机理,及他丁类药物刺激成骨的原理。方法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辛伐他丁(Simvastatin)治疗,取腰椎体脱钙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验PPAR-γ的表达。结果未治疗组表达最高,治疗组随剂量增加表达减少,正常对照组表达最少。结论 PPAR-γ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疾病中表达量明显增加,他丁类药物能减少PPAR-γ的表达和脂肪生成。由此推测,PPAR-γ的高表达,使髓腔内脂肪细胞数增多,而成骨细胞数相应减少,可能是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的发生机理之一。辛代他丁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使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脂肪细胞减少,增加成骨细胞的分化,其刺激成骨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73.
氟化钠及续断组分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研究利用[3H]-TdR掺入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及中药续断组分对体外培养的正常成人成骨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氟化钠能直接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且具有双向调节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25~10μmol/L)能促进细胞增殖,但其有效浓度范围相对狭窄,浓度过高(>20μmol/L)反而抑制成骨细胞的生长。中药续断的两种组分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均具有促进作用,但有各自不同的有效浓度范围。本研究提示氟化钠对成骨细胞具有直接的作用。中药续断对成骨细胞也有促增殖作用,理论上有望从促骨形成方面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同时也为中药的筛选提供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腰腿症状时间、既往内科病病史、是否吸烟、骨质疏松T值、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等;术后资料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具体情况、术后引流量、患者术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等。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9例患者纳入早期并发症组,127例患者纳入无并发症组。腰痛病程(P=0.034)、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P=0.017)、麻醉时间(P0.001)、手术时间(P0.001)、固定融合节段数量(P0.001)、术中行截骨术(P=0.027)、不同截骨级别(P=0.002)、截骨节段(P=0.049)、术中失血量(P=0.048)、术中尿量(P=0.022)、术中总输入液体量(P=0.005)、自体血回输量(P=0.022)、术后总引流量(P0.001)、住院时间(P0.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融合节段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中总输入液体量多、3级及以上截骨术、自体血回输量多、术后总引流量多、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较低为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术后总引流量、3级及以上截骨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为进行3级以下截骨或未进行截骨患者的4.577倍(P=0.041);术后引流量每增加100ml,其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2.7%(P0.001)。对潜在危险因素应用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得出,手术时间≥244min,固定融合节段≥6个节段,术后总引流量≥1745ml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术后引流量多、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密切相关,减少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节段对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75.
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总被引:57,自引:1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11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81例)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7~68个月,平均19.9个月。横突间植骨组融合率85.2%,椎间植骨组融合率96.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真性滑脱及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椎间植骨融合率100%,横突间植骨融合率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植骨组优良率93.3%,横突间植骨组优良率88.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植骨与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相近。对于Ⅰ度退变性滑脱,横突间植骨仍是有效的植骨融合方法,但对于真性滑脱或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应行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76.
郭昭庆 《当代医学》2001,7(1):57-58
随着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移植的适应证随之扩大,对骨移植物的质与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高。新鲜自体骨移植已有多年的历史,但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青少年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进行分析,探讨腰骶部骨与关节结构形态变异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骨科在2006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76例连续的20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回顾所有患者的病史、统计患者的身高、体重及BMI并将其与文献中报道的同年龄组正常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体重及BMI进行比较。从所有病例中选出只累及L4/5或L5/S1的病例共63例,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腰骶结合部骨与关节结构形态,即腰椎正位X线片上髂嵴连线高度、L5横突长度及移行椎畸形情况,分析其与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身高及体重均显著性地高于同年龄组正常青少年的平均值。髂嵴连线高度正常或过高(33例)、L5横突长度过长(44例)、无移行椎或有腰椎骶化畸形(44例)的患者发生L4/5间盘突出的几率分别为97.0%(32/33)、70.5%(31/44)和68.2%(30/44);反之,髂嵴连线高度低(30例)、L5横突长度正常(19例)、有骶椎腰化畸形(19例)的患者出现L5/S1间盘突出的几率分别为86.7%(26/30)、73.7%(14/19)和68.4%(13/19)。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患者身高过高和/或体重超重有关;腰骶结合部的发育变异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发生的节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复发49例(52.1%),腰椎管狭窄症17例(18.1%),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6例(17.0%),邻近节段病变7例(7.4%),其他节段新发腰椎间盘突出5例(5.3%)。再手术前,腰椎JOA评分为15.5±5.6分,腰痛VAS评分为4.5±1.6分,下肢痛VAS评分为7.1±1.9分。再手术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或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VAS、JOA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次手术效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既往手术史、既往手术方式、上次术后症状缓解时间、本次病程、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手术融合节段等变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再手术时间1.6~4.5h,平均2.4h;术中出血量200~1500ml,平均538ml。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7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均治愈。再手术后随访2~6.5年,平均4.2年。末次随访时,总体优良率78.7%,JOA评分为24.0±6.2分,腰痛VAS评分为1.3±0.9分,下肢痛VAS评分为0.9±1.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吸烟、手术次数、上次术后症状缓解时间、既往手术方式、本次手术减压融合的节段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依然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80.
1病例 患者男,51岁,近9年来因褐黄病相继出现颈椎、胸腰椎、左膝关节受累表现,表现出褐黄病在结缔组织、软骨色素沉着和关节病变的临床特征. 9年前主因左上肢乏力、麻木5个月,以"脊髓型颈椎病"收入住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