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JP组患者术前TLK较大、PT较小、SVA70mm的比例较高(53.85%vs 19.51%,P=0.040);术后即刻TLK、SVA显著大于对照组,矢状位失衡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vs 14.63%,P=0.046),其他影像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质疏松(OR=8.90,95%CI=1.95~40.51,P=0.005)、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OR=5.82,95%CI=1.15~29.42,P=0.033)发生DJP的风险分别增加了7.9倍、4.8倍。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DJP组患者ODI、JOA评分、SF-36精神健康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DJP组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JOA评分、SRS疼痛、SRS功能状况、SRS亚总分、SRS治疗满意度、SF-36生理健康评分、SF-36精神健康评分更差。结论: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9.8%的患者发生了远端交界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骨质疏松和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是发生DJ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I)。将患者依照年龄、后凸病因、后凸严重程度(后凸角度)、后凸顶椎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和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比较,并对随访ODI评分改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47±4.68个月(36~9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后凸角度94.14°±22.57°(60.0°~155.2°),术后减少至31.92°±16.79°,末次随访时为34.60°±18.09°,后凸矫正率为(64.26±15.13)%。21例同时伴有侧凸的患者术前平均侧凸角度37.36°±26.19(12.0°~107.0°),术后减少至13.21°±14.72°,末次随访时为14.33°±14.93°,侧凸矫正率为(69.70±28.44)%。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3例患者从A级或B级提高到C级,5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D级,1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E级,21例患者从D级提高到E级。术后平均ODI改善率为(48.82±33.99)%,平均VAS改善率为(64.03±21.42)%;患者PSI为91.2%。对后凸矫正率、ODI改善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后凸角度小于95°和年龄小于35岁时,后凸矫正率更高;当患者角状后凸顶点位于T10或以下,术前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或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时,其临床改善率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后凸角越小,随访时后凸角矫正度数越大,术前Frankel分级为D或E级,其ODI改善率越高。中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8.8%),均行翻修手术。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胸腰椎中重度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以及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3.
脊柱畸形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有很大影响,患者可出现外观异常、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及畸形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严重脊柱畸形患者,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方法。但脊柱畸形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脊髓或神经损伤是患者和外科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脊柱畸形矫形术中脊髓或神经损伤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未获得统一结论。笔者通过回顾文献,对目前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术中脊髓或神经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腰腿症状时间、既往内科病病史、是否吸烟、骨质疏松T值、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等;术后资料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具体情况、术后引流量、患者术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等。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9例患者纳入早期并发症组,127例患者纳入无并发症组。腰痛病程(P=0.034)、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P=0.017)、麻醉时间(P0.001)、手术时间(P0.001)、固定融合节段数量(P0.001)、术中行截骨术(P=0.027)、不同截骨级别(P=0.002)、截骨节段(P=0.049)、术中失血量(P=0.048)、术中尿量(P=0.022)、术中总输入液体量(P=0.005)、自体血回输量(P=0.022)、术后总引流量(P0.001)、住院时间(P0.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融合节段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中总输入液体量多、3级及以上截骨术、自体血回输量多、术后总引流量多、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较低为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术后总引流量、3级及以上截骨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为进行3级以下截骨或未进行截骨患者的4.577倍(P=0.041);术后引流量每增加100ml,其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2.7%(P0.001)。对潜在危险因素应用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得出,手术时间≥244min,固定融合节段≥6个节段,术后总引流量≥1745ml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术后引流量多、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密切相关,减少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节段对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脊柱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 好发于胸腰椎, 可引起骨折部位急慢性疼痛和椎体高度丢失, 并可导致进行性后凸畸形。对陈旧性OVCF所致的后凸畸形, 开放性手术如前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及截骨矫形可以改善局部序列, 实现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难以完成的后凸矫形, 重建矢状面平衡。由于OVCF患者年龄偏大, 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 且骨质疏松导致椎体脆性增高, 使手术以及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升高。前路手术存在入路复杂、力学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后路手术。由于单纯减压固定存在后凸矫正度数的限制, 因此需要截骨矫正后凸畸形。对伴有后凸畸形的陈旧性OVCF患者, 因骨密度的降低使螺钉把持力下降, 而螺钉一旦松动势必影响矫形效果。多数研究采用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治疗, 增加了椎体的轴向拔出力, 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不同截骨方式的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