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了解胸椎间盘突出症 ( thoracic disc herniations,TDH )的病变节段分布特点以及生物力学变化特征,探讨与 TD H 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方法: 分析一组 57例 TDH 患者的病变脊柱节段分布特点。临床资料 ①的时间范围为 1994-01/2002-12 ②将本组临床资料与近 10年在国 。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 TDH 的中文文献资料和一组 90例无症状受试者M R 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例 57 TD H 中,上中胸段 16例,占 28%,下胸段 41例,占 72%。文献资料 189例 TDH 中,上中胸段 55个,占 29.1%,下胸段 134个,占70.9%。文献资料中的 TD H 节段分布与本组临床资料中的 TDH 节段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一组 90例无症状志愿者 M RI检查在 57个节段有椎间盘突出,其中 T5 以上的上胸段15个, 以下的中下胸段 42个。 T5本组57例 TD H 患者在 80个节段有椎间盘突出,其中 T5 以上 个,T5 6以下 74个。经皮尔逊 χ检验 P <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与无症 2状性 TD H 比较,有症状的 TDH 更常见于下胸段。结论:TD H 主要发生下胸段,这与下胸段活动度更大、椎间盘易于遭受急慢性机械性损伤的可能更大的情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 2 (BMP 2 )表达及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的影响 ,初步探讨洛伐他汀刺激成骨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成年小鼠的成骨细胞 ,对照组不用洛伐他汀 ,实验组以不同浓度 (0 2、0 5、1 0 μmol L)的洛伐他汀作用 72h后行细胞BMP 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ALP染色及细胞ALP比活性测定。 结果 洛伐他汀作用 72h后 ,细胞ALP染色增强 ,胞浆内BMP 2表达水平增高 ,并随洛伐他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对照组的成骨细胞几乎无BMP 2的表达。对照组ALP比活性为 (70 5 5 6± 171 4 0 )U·g- 1 ·L- 1 ,实验组洛伐他汀不同浓度组分别为 (716 39± 2 94 6 1)U·g- 1 ·L- 1 、(84 9 70± 2 30 0 9)U·g- 1 ·L- 1 、(983 4 8± 2 0 8 35 )U·g- 1 ·L- 1 ,其中 1 0μmol L组与对照组细胞ALP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洛伐他汀的成骨作用与其促进成骨细胞BMP 2的高表达、引起细胞自分泌或旁分泌BMP 2增多、细胞ALP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通过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不同改变,进一步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L4~5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2例(试验组),年龄相仿的L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对照组),按Weishaupt等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分级对L4~5小关节进行分级;通过CT测定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比较两组L4~5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分级、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双侧对称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L4~5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均无0级病例,试验组1、2、3级分别为4、20、18例;对照组1、2、3级分别为21、14、2例,两组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矢状角不对称性偏差角度、L4终板下关节角(26.62°±1.67°、8.79°±4.28°、116.92°±6.86°)与对照组(45.07°±7.32°、5.14°±4.28°、104.95±4.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板下关节角不对称性偏差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小关节趋于矢状化、终板下关节角增大对腰椎发生退变性滑脱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前相邻节段已存在退变因素及对其处理方式的不同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入选标准:责任节段为L4~S1,且责任节段的相邻节段不存在不稳定因素。术前及随访时完成腰椎MRI及腰椎正侧伸屈位X线片检查,评估责任节段及相邻节段退变状态。依据术前相邻节段椎管形态及手术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术前L3/4节段椎管形态为0级,手术单纯融合责任节段L4~S1;B组,术前L3/4节段椎管形态≥1级,手术单纯融合责任节段L4~S1;C组,术前L3/4节段椎管形态≥1级,手术将退变的相邻节段一并处理,L3~S1固定融合。术后进行至少1年随访。记录患者术时年龄、性别、术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麻醉ASA分级、术后随访时间、手术相关数据,术前及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腰椎功能评分、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随访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根据术前及随访时的MRI和X线片上改变诊断有无ASD。结果:共有98例纳入A组,85例纳入B组,87例纳入C组。B组与C组患者年龄显著性大于A组(P0.05),C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性大于A组与B组(P0.05)。三组之间患者性别分布、BMI、ASA分级、随访时间、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21例(21/98,21.4%)出现ASD,B组53例(53/85,62.4%)出现ASD,C组42例(42/87,48.3%)出现ASD,B组、C组术后ASD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A组(P0.01),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现ASD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椎管狭窄程度的加重;三组均无患者出现相邻节段病。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的临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A组和B组的ODI改善率显著性高于C组(P0.05),JOA和VAS评分改善率三组间无明显差异。将患者末次随访时有无术后ASD分为ASD组与非ASD组,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BMI、术前相邻节段椎管形态分级是术后早期发生ASD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的患者术后早期ASD的发生率较术前相邻节段无退变的患者显著性增高。将责任节段和术前相邻退变节段一并处理的患者并未获得更好的临床功能改善。术前矢状位参数不是术后发生ASD的影响因素,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平衡与术后ASD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椎体CT值与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关系,选取用于预测螺钉松动的CT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腰椎短节段(≤2个椎间隙)内固定术且术前1个月内行腰椎三维重建CT检查,随访≥24个月的患者资料。共297例,男104例,女193例,年龄54.3±12.5岁(21~80岁),随访36.1±16.5个月(24~110个月)。以末次随访X线评估螺钉松动和融合情况,根据螺钉是否松动及螺钉松动的位置,分为上端椎螺钉松动组、上端椎螺钉对照组和下端椎螺钉松动组、下端椎螺钉对照组,另将下端椎螺钉按是否固定到S1分为两个亚组,并分别分析各亚组内松动组和非松动组的差异。测量L1、上端固定椎、下端固定椎和S1椎体的CT值,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史、手术节段数、两端融合方式、是否固定到S1等资料。以组内相关系数评估CT值测量的一致性,以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CT值与螺钉松动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CT值对螺钉松动的预测价值,由于松动组例数较少,组内CT值非正态分布,因此以中位数而非均值作为松动高危者预测的界值。结果:共5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松动率17.8%(53/297)。上端椎螺钉松动组21例,对照组276例;下端椎螺钉松动48例,对照组249例。共有24例患者出现不融合,总体融合率91.9%(273/297),其中上端节段融合率93.6%(278/297),下端节段融合率93.3%(277/297)。椎体CT值测量具有可靠的测量者内一致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ICC0.8,P0.001)。与上端椎对照组相比,上端椎松动组的上端椎体CT值更低(87.3±41.9HU vs 140.5±55.9HU,P0.05);当下端固定至腰椎时,下端椎松动组的下端椎体CT值低于对照组(121.9±39.9HU vs 152.2±54.5HU,P0.05);当下端固定至S1时,下端椎松动组的S1椎体CT值低于对照组(216.4±61.1HU vs 254.8±81.7HU,P0.05)。上端椎、下端腰椎和S1的松动组椎体CT值中位数分别为75HU、110HU、220HU。椎体CT值是端椎螺钉松动的独立影响因素(上端椎:OR,0.979;95%CI,0.967-0.992下端椎:OR,0.990;95%CI,0.983~0.998)。端椎CT值可用于松动预测(AUC0.6,P0.05)。结论:椎体CT值是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端椎螺钉松动的独立影响因素,CT值越低,发生螺钉松动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56.
近来有研究发现目前广泛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成骨细胞系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2 ,BMP 2 )的高表达[1] 。在临床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2 ] ,但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辛伐他汀对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BMP 2表达及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的影响如何。1.材料和方法 :无菌条件下 ,取 6周龄雌性BALB C小鼠双侧颅骨 ,去除表面的骨膜及纤维组织 ,0 2 5 %胰酶 37℃消化 15min后 …  相似文献   
57.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86年1月至2003年4月我院采用“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的13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资料,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手术节段与部位、影像学分型及JOA评分等与疗效的关系。结果:135例中82例获得随访,随访率60.7%,平均随访时间5年6个月(2-14年),术后优良率74.4%,有效率92.7%;68.4%的患者在术后2年内恢复停滞,26.3%的患者主诉术后2~5年仍有缓慢恢复;患者的术前病程、年龄、手术节段对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者术后疗效较局限于中上胸椎者差。结论:“揭盖式”椎管后壁切除术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病程、年龄及手术部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牵张应力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作用。方法牵张应力作用于胸椎黄韧带细胞后,通过PNPP法、Real-timePCR等实验方法,观察牵张应力对黄韧带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牵张应力可以促进黄韧带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骨钙素的表达增高。结论牵张应力可促进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黄韧带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9.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成骨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我们采用细胞培养和首位杂交的方法,对骨髓基质细胞外体培养的增殖活性和成骨表型的表达进行研究,以期为筛选具有较强增殖活性和成骨能力的细胞作移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0.
正常人髂嵴活检标本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4~1990年采集的160例(男127,女33)正常人骼嵴标本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骨小梁相对体积TBV(%)在30岁以后男、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女性TBV(%)在60岁以前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P<0.05)。男、女性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WT(μm)在30岁以后也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女性骨小粱类骨质表面Sos(%)在6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渐升(P<0.05)。男性Sos(%)及吸收表面Sr(%)虽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50岁以后可见一上升趋势。类骨质相对体积RTOV(%)无显著性别及年龄间差异。本组结果提示,男、女性随着年龄老化均产生了一定量的骨丢失,而其丢失的组织学机制可能与重建负平衡及骨转换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