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了解我院葡萄球菌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1998年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指导原则,采用MIC法对临床分离的728株葡萄球菌进行药敏分析,检测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苯唑西林耐药的金葡菌检出率(MRSA)为70.8%,苯唑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占88.9%;苯唑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MRS)对万古霉素以外的绝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结论:葡萄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菌,多重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困难,控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防止耐药株的蔓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砖茶对大鼠体重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砖茶对大鼠体重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用 2 %~ 2 .5 %砖茶按 2 ml/10 0 g给大鼠灌胃 5周 ,每隔 1天称体重 1次 ,断尾法取血 ,酶法测定血清中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含量。结果 :高脂组和茶组大鼠血清胆固醇在 3周及 5周分别为 (185 .6 2± 10 0 .10 ) mg/dl、(190 .92± 99.15 ) mg/dl及 (185 .5 9± 88.4 9) mg/dl、(2 38.13± 12 5 .89)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 (71.88± 14 .17) mg/dl、(82 .2 3± 34.10 ) mg/dl(P <0 .0 5 ) ;但茶组与高脂组中血清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茶组的体重增量低于高脂组 (P <0 .0 5 )。结论 :饮用 2 %~ 2 .5 %的茶水未见有降血脂作用 ,但有一定的抑制体重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了解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地理流行特征,为下一步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制定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截至2020年3月16日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Fisher确切概率和线性趋势检验,采用ArcGIS 10.3进行优化热点分析和IDW插值分析。结果 河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 273例,报告死亡2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信阳市(278例)、南阳市(156例)、郑州市(143例)、驻马店市(138例)和商丘市(92例),热点县区集中在信阳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东部县区。1月24日新增县区主要分布在与湖北接壤的信阳市和南阳市,1月25 - 27日新增县区主要分布在离湖北相对较远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发病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不同临床严重程度的死亡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 值 = 103.410,P = 0.001),且存在呈线性关系(Z = 216.801,P = 0.001,Pearson’s R = 0.413,P(Approx. Sig.) = 0.001))结论 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波及县区主要与1月23日前从湖北返乡人员有关,发病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趋势。随着临床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病死率也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达托霉素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肺炎(EP)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Direct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的病例报告类文献,应用自行设计的Excel数据提取表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达托霉素日剂量、EP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就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相关病例报告类文献31篇,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患者43例。43例患者中男性36例(83.7%),女性7例(16.3%);年龄28~89岁,≥60岁者34例(79.1%);患有急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37例(86.0%);6例患者达托霉素日剂量超过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应用达托霉素至发生EP的时间为4 h~8周,≤4周者37例(86.0%)。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7.7%,42/43)、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81.4%,35/43)和咳嗽(51.2%,22/43),因呼吸衰竭使用人工辅助通气者占30.2%(13/43)。43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肺部均出现新的浸润性病灶。40例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检查结果描述,39例(97.5%)存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和/或计数升高;27例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17例(63.0%)嗜酸粒细胞>25%。诊断EP后,43例患者均停用达托霉素并接受氧气吸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其中29例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停用达托霉素后1~2周症状明显改善,1周~3个月胸部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结论达托霉素相关EP多发生在用药4周内,老年及男性患者居多。尽管症状严重,但及时停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河南省2002-2014年加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基本和随访信息,并按照基线免疫学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早期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在350~500个/μl]和常规治疗组(基线CD4≤350个/μl),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研究。结果 共纳入37169例艾滋病患者,其中常规治疗组32129例,早期治疗组5040例,常规治疗组和早期治疗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3/100人年和1.8/100人年,治疗1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9%和82.3%。多因素调整后分析发现,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基线症状数、近7 d是否漏服药物和教育程度为常规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近7 d是否漏服药物为早期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加大对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及随访管理力度,可以延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早期子宫颈癌术后采用盆腔四野盒式照射(FFBT)及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差异,并比较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将63例Ⅰb~Ⅱa期子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1例患者接受四野盒式放疗(FFBT),32例患者接受调强放疗(IMRT)。盆腔放疗总剂量:48~50 Gy/24~25 F/5 W,同期接受顺铂每周40 mg/m2(4~6周期)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剂量学以及3年局控率、总生存率及毒性反应。结果 IMRT计划中计划靶区体积(PTV)的靶区适形指数(CI)和均匀指数(HI)均优于FFBT( P<0.05),IMRT组患者小肠、膀胱及直肠V40(40 Gy剂量照射时危及器官的体积百分比)较FFBT组低( P<0.05)。3年总生存率IMRT和FFBT分别为92.5%和88.4%,3年局部控制率IMRT和FFBT分别为95.6%和9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MRT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晚期直肠反应和膀胱反应的发生率低于FFBT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早期子宫颈癌术后采用IMRT的生存率和局控率与FFBT相当,但有保护危及器官、降低毒性反应发生率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荐IMRT为此类患者术后放疗方式。  相似文献   
77.
78.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1496例,其中11例属于误诊误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9.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8岁。主因间断咳嗽、咯痰、发热两年,加重1周于2000年3月21日入院。于入院前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痰伴发热、盗汗,体温最高38℃。于外院查胸片示右肺中上叶大面积高密度阴影。按肺炎治疗10余天,复查胸片较前无变化。后查OT试验、支气管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刷检未获瘤细胞。1年前再次出现高热,盗汗及纳差。复查支气管镜,灌洗液培养为毛霉菌,绿脓杆菌。经氟康唑、磷霉素等治疗后,体温降至38℃以下,仍有咳嗽,咯黄痰,间断痰中带血,偶有铁锈色血块。入院前反复多次胸片及CT检查,右肺上叶阴影均无明显变化,1周前再次出现高热而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0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合作,轻度贫血貌,右锁骨上可及1个2cm×3cm大小淋巴结,质  相似文献   
80.
一、导言及资料来源细支气管肺泡癌属肺癌的一个类型。因不论临床、病理和X线都与通常所称的支气管原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包括鳞癌、未分化癌和腺癌)有许多不同之处,故大多数作者将肺泡癌作为单独存在的一种疾病。本病命名颇多:肺泡癌,细支气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原发多发性肺癌,多发性结节型肺癌,弥漫性肺泡癌,肺腺瘤病等等。现最常采用的是前三者。1876年德国组织学家malassez首次尸检发现本病1例称为多发结节型肺泡癌。1903年musser报告弥漫型病例。迨1936年Skorpil发表第1例于病者生前确诊,经左上肺叶切除存活5年。50年代以后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