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2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兔眼的解剖特点及制作后囊膜混浊模型的方法。方法:测量新西兰兔30只(60只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球轴长度。每只兔随机选取左眼或右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中的乳化功率、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情况。结果:30只兔60只眼的平均前房深度是2.39±0.24mm,平均晶状体厚度是6.61±0.26mm,眼球轴长度是15.17±0.40mm。30只兔眼均顺利进行了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乳化平均功率15.43%±4.31%,平均时间91.19±21.78秒。术后1个月后囊膜混浊开始形成,术后3个月每只眼都形成了明显的后囊膜混浊。结论:利用兔进行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作为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意义。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先用钝刀刮除溃疡边缘处坏死组织,然后用较税利刀片刮取病变明显处组织,分别滴加真菌检查浮载液10%氢氧化钾和改良的浮载液,然后在光镜下查找真菌孢子和菌丝。结果:改良湿片法的阳性率89.28%,传统湿片法为60.71%。结论: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是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了解农村防盲医疗队短期集中开展的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视功能 (visualfunc tion ,VF)和生存质量 (qualityoflife,QOL)的影响。 方法 在手术前和术后 6个月时由调查员对江苏省姜堰市接受白内障防盲手术的患者进行VF和QOL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手术前后同时接受调查的患者 131名 ,占全部接受手术患者的 5 3 9% ,131名患者术前平均VF和QOL分别为 5 0 95±2 9 6 2和 6 8 0 7± 2 4 90 ,术后平均VF和QOL分别为 83 2 1± 16 4 0和 86 5 3± 16 33,手术前后VF和QOL得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VF=13 2 5 ,PVF<0 0 1;tQOL=9 5 ,PQOL<0 0 1)。结论 农村防盲医疗队短期集中开展的白内障手术明显提高了患者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术后随访工作的不正规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65.
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兔视神经夹伤后 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成年兔视神经夹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兔随机分成NGF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兔。建立兔右眼视神经夹伤模型后分别将载有0.06 ml NGF(浓度:5×10-4g/L,NGF组)或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于视神经损伤处;并向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 ml NGF(浓度:5×10-4 g/L ,NGF组)或等量PBS(对照组)。所有兔左眼为正常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夹伤后1 d、2周、8周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夹伤后8周时作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和视神经的改变,同时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视神经纤维计数。结果夹伤后2周时FVEP检查结果显示,NGF组伤眼与健眼FVEP幅值比为0.765±0.150,对照组为0.494±0.108, NGF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夹伤后8周时NGF组伤眼与健眼FVEP幅值比为0.581±0.138,对照组为0.409±0.119, NGF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伤后8周时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NGF组RGC、视神经纤维的退变较对照组轻。夹伤后8周时NGF组和对照组视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10 955±608.7)、(7 898±608.8)根/ m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GF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RGC的存活,促进轴突的再生,因而对视神经夹伤后的修复、视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53-257)  相似文献   
66.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的视力、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方法随访检查172例(205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6~36个月患者的日常生活视力。用尼泊尔眼病调查视力分级标准进行日常生活视力检查分级,同时由调查员采用美国眼科研究所开发的VF和QOL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本组病例平均VF得分为79.00±15.46,与视力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4,与远视力等级回归系数为-7.769,经t检验(t=-7.12,P=0.000)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眼疾手术史的回归系数为-6.5059,经t检验(t=-2.92,P=0.004)有统计学意义。平均QOL得分为89.35±13.97,与视力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59。QOL与远视力等级的回归系数为-8.2867,经t检验(t=-9.27,P=0.000)有统计学意义。经方差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组平均VF得分(F=1.09,P=0.3398)和QOL得分(F=0.62,P=0.540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6~36个月患者的VF和QOL状况稳定。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iTrace视功能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及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Ⅲ(LOCSⅢ)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混浊评估中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5/08本院眼科的ARC患者104例104眼。裂隙灯行LOCSⅢ分级; iTrace获取晶状体混浊地形图分级(OMG)和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 Pentacam获取核分级(PNS)和Scheimpflug图像,ImageJ测量Scheimpflug图像各区域的累积光密度(IntDen)。SPSS 26.0分析参数正态性和相关性。

结果:各参数除3mm范围IntDen和6mm范围后囊区IntDen外均正态分布。PNS与NC、NO均正相关(r=0.521、0.440,均P<0.01)。3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s=0.459、0.450,均P<0.01)。3mm范围核区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539、0.543,均P<0.01)。3mm范围后囊区IntDen与NC、NO均负相关(r=-0.315、-0.321,均P<0.01)。6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321、0.288,均P<0.01)。3mm范围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57、-0.234、-0.282,均P<0.01)。6mm 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47、-0.304、-0.227,均P<0.05)。3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68、0.333,均P<0.01)。6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75、0.245,均P<0.05)。3mm范围DLI与PNS、3mm范围核区IntDen均负相关(r=-0.217、-0.197,均P<0.05)。

结论:三种晶状体混浊评价系统各有优势,将各参数结合可更客观地评价晶状体各区混浊,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70.
小鼠基因与人类有高度同源性,小鼠眼的结构和功能与人眼相似,加之某些纯系小鼠基因已经全部测序,因此小鼠青光眼模型较其他青光眼动物模型在青光眼相关致病基因方面的研究有更多的优势.通过基因敲除/敲入、转基因等操作,不仅可以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与突变,还可以研究不同致病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为青光眼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基因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