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5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中不同肠内营养(EN)成分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应及不良反应等。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患者共138例,随机分为瑞先(A)组、瑞先+益力多(B)组与安素(C)组,每组各46例,三组均通过鼻饲管连续饲肠内营养液作营养支持维持2-3周。观察治疗效果并作统计学分析,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前、后血糖、胰岛素用量、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体质量指数(BMI)、胸部X片变化等。观察胃肠道耐受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营养治疗第7、15天C组ALB均明显低于B组对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C组BMI、TSF、TP、Hb明显低于A组、B组,WBC、PCT高于A、B组(P<0.05);B组TP、ALB、Hb明显高于A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瑞先加益力多行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状况,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缩短在ICU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2.
一、麻醉中知晓 1987年Vickers将麻醉深度不够分成两个等级:回忆(recall)和觉醒状态(wakefulness)。回忆或保持记忆是患者能回忆麻醉下发生的事情,知晓(awareness)相当于记忆。产科和心脏手术麻醉中知晓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妊娠对大鼠吸人性全麻药血,气分配系数及组织,气分配系数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3月龄)雌性妊娠(妊娠18—22d)和非妊娠SD大鼠各10只,分别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经腹主动脉抽血用于测血,气分配系数,放血处死后,分别取心、肝、肾及脑组织并制成匀浆,采用注射器顶空二次平衡法经气相色谱仪测定七氟醚、异氟醚和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及组织,气分配系数。结果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和脑,气分配系数降低(P〈0.05),七氟醚、异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肝,气分配系数、肾,气分配系数、心,气分配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降低大鼠氟烷的血,气配系数和脑,气分配系数,但不影响七氟醚和异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和组织,气分配系数。  相似文献   
64.
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与异丙酚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直接静脉注射可引起严重的肺损伤和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将异氟醚溶于20%脂肪乳剂,应用于小鼠、大鼠和猪,麻醉效果确切,而且可避免液态挥发性麻醉药直接静脉注射而导致的损害。但异氟醚在20%脂肪乳中溶解度较小,用药容量较大。本研究小组自1999年以来,将异氟醚溶入30%脂肪乳剂,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前期研究,但大动物静脉注射的麻醉作用尚无定论。本研究拟观察测定Beagle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8%容积比)的麻醉效果,并与临床常用的异丙酚相比较。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本研究采用射频热凝毁损腰交感神经节,探讨背根神经节(DRG)Nav1.8磷酸化在大鼠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组)及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组(R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C组)。R组大鼠在X光机介导下行右侧L3,4椎旁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分别于射频热凝前、射频热凝后1、2周时,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右侧后爪对机械性刺激缩足反应的阈值(PWT);射频热凝后2周,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测定DRG细胞Nav1.8蛋白和苏氨酸磷酸化Nav1.8蛋白表达,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腓肠神经超微病理结构。结果 与C组比较,射频热凝前D组和R组PWT降低(P<0.01)。射频热凝后1~2周,R组较D组PWT升高,但仍较C组降低(P<0.05)。C组髓鞘排列均匀,轴突内可见形态正常的线粒体;D组脱髓鞘明显,髓鞘板层排列紊乱、断裂、肿胀;R组脱髓鞘程度明显减轻,髓鞘板层局部排列紊乱、空泡形成。与C组比较,D组和R组Nav1.8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苏氨酸磷酸化Nav1.8蛋白表达增高(P<0.01);R组苏氨酸磷酸化Nav1.8蛋白表达低于D组(P<0.05)。结论 DRG细胞Nav1.8的磷酸化可能是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痛觉过敏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6.
咪唑安定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fos基因在心肌缺血/再灌时能快速、早期表达,与蛋白质合成抑制及Ca、IP3、cAMP等第二信使有密切关系,C-fos基因的表达产物fos蛋白可调节相关基因转录,发挥第三信使作用[1]。咪唑安定可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本研究拟观察眯唑安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7.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是两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生成,对免疫、代谢和炎症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介导作用。本研究拟观察吗啡对人外周血TNF-α和IL-6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外周血取自42例健康志愿者,年龄为20~30岁,无近期感染史、过敏史及使用免疫抑制剂史。全血收集在EDTA抗凝的试管内,分装在EP管中,每管取100μl全血。试验分为吗啡(200 μg/ml)+LPS组(A组)、吗啡(200 μg/ml)组(B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30例拟行上腹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根据不同镇痛方式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术后根据需要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B组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C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毕、术后24h、术后48h血浆ET及ANP浓度;监测HR、BP及进行VAS评分。结果:B组及C组术后24h ET及ANP值显著低于A组(P<0.05),且B组降低幅度更大(P<0.01),持续时间更长,至术后48h B组仍低于A组(P<0.05),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及C组术后HR、SBP、DBP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A(P<0.05),且B组数值更低(P<0.01)。结论:术后镇痛能有效减轻上腹部手术病人疼痛、改善循环功能、降低高血压病患者上腹部手术后ET及ANP值,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病人恢复,且PCEA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观察经肩胛舌骨肌定位和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30例)通过肩胛舌骨肌定位穿刺点寻找异感;Ⅱ组(30例)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观察肌肉节律性收缩。两组分别观察进针深度,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I组还同时观察肩胛舌骨肌触摸难易度,穿刺部位以及一次异感获得率等。结果 I组肩胛舌骨肌触摸容易者27例(90%),穿刺部位距锁骨上缘1.6-3.1cm,进针深度0.5-1.5cm,一次获得异感26例(87%),阻滞效果完善,无不良反应。Ⅱ组有28例阻滞完善,另2例阻滞不全,2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切实可行。而以肩胛舌骨肌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明确,效果满意,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0.
张赤  王焱林  罗华  张生 《医药导报》2010,29(5):619-621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大量应用羟乙基淀粉充分复苏对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ICU收治的5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大量快速充分复苏;对照组给予小剂量或不用6%羟乙基淀粉130/0.4,加平衡盐溶液、0.9%氯化钠溶液等治疗。两组复苏达标时间均不超过6 h。于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复苏6,12,24,48,72 h采外周静脉血进行血浆内毒素(LPS)浓度检测,患者入ICU室和复苏1,3,7 d行血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细菌移位情况。结果两组同时间段细菌移位发生率及血浆内毒素含量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两组外周血细菌培养总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大量应用羟乙基淀粉有利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能更好地减少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